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阿南是大家眼裡裡妥妥的“斜槓青年”,這個標籤不是大家給他貼的,而是他的微信名稱就叫作“斜槓青年不太難”。大家的朋友圈幾乎快被阿南的動態刷屏了:“今天聽了哪個大神的現場演講,明天又去參加志願者活動了,不是正在備考CFA,就是在參加馬拉松比賽的路上”

最近的阿南卻有些抑鬱,一直在家休整。因為一直習慣了這種忙忙碌碌的生活,似乎只有忙起來,才顯得自己努力上進,否則就是不思進取。但現實卻是,阿南只剩下了忙,並沒有真正完成上面的任何一件事情,更不要說從中獲得什麼價值了,結果把自己搞的身體和精神上都很累。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然而現實中,有許多像阿南這樣的人,他們在網上報了許多付費課程、每天去健身房鍛鍊打卡,一邊忙著主業一邊又在兼職幹副業,看似每天都很忙碌和勤奮,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但要是細想都是在毫無目的地瞎忙,每天假裝日理萬機,殊不知到頭來只是自己感動了自己,最終卻一事無成。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也像阿南一樣陷入了“偽勤奮”的怪圈,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懶螞蟻效應”。

所謂“懶螞蟻效應”是指:

在蟻群中,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但是卻有少數螞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然而當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果斷做出決策,帶領眾螞蟻重新找到食物順利度過危機。


懶”是與“勤”相對應的,所謂的“懶螞蟻”表面上看起來整天不幹活,實際上他們是在探索和研究新的食物來源,此現象被稱為“懶螞蟻效應”。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所以,你是否也像那些“勤螞蟻”一樣每天都在重複機械的運動,卻缺乏了應有的觀察和思考,在危機到來的時候沒有了抵擋的能力。

勤有勤的原則,懶有懶的道理,懶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懶螞蟻效應”啟示大家:

<strong>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能毫無章法的瞎忙碌,也要像“懶螞蟻”學習,適當地“偷下懶”,善於思考和創新比勤奮更重要,更能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為什麼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沉迷於“虛假忙碌”的怪圈中而無法自拔呢?

1.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太過在乎他人的評價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認可欲求”,是指一味拘泥於外界對自我的評價與看法,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從而迷失自我的一種心理狀態。

“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在自己的內心掀起一場風暴,久久不能平復。”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一群人總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忽視了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其根源是沒有正確處理好“自我”和“鏡我”(別人眼裡的我)二者之間的關係,如果自我評價不高,不能接納自我,就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通過別人眼裡的你的形象來修正自我行為。

但是如果過了度,太過渴求和滿足外界對自己的認可欲望,一味地迎合他人其實等於放棄了真正的“自我”,無疑於一場慢性自殺。

2.沒有目標,找不到內心真正喜歡的事情

網上有個段子“毀掉一個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虛假的忙碌”,看似調侃,其實說出了當下許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十分“充實”,但實質卻是利用“虛假的繁忙”來填充內心的空虛和乏味。

尼采曾在他的著作裡寫到:在我們這個飛速轉動的時代裡,到處是令人眩暈的匆忙,這個時代厭棄一切“無用”之事,只做所謂“有用”的事,無時無刻不在表現著對成功和獲利的渴望,這似乎已經高於一切。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許多人沒有準確的人生目標,身處這個躁動的時代當中,被名利和慾望推著往前走,似乎只有通過不斷的忙碌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卻忘記了內心真正喜歡的事情。這種沒有目標的忙碌,其實是一種“偽勤奮”,只是在用低質量的勤奮來偽裝自己的懶惰。

沒有思考的勤奮,是盲目而被動的

,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機械性地重複,只會讓我們的大腦沉迷於形式上的自我滿足。

3.方法不對,只會蠻幹

現實中,我們很多人就像蟻群中那些“勤勞的螞蟻”一樣看似很勤快地在工作,但是卻收效甚微。這種忙碌卻低效的生活方式在另一層面反而彰顯了自己的愚蠢,其原因就在於我們缺少應有的方法做指導,只會一味地蠻幹、苦幹。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裡的戰略指的就是方法。因為沒有掌握做事情真正的方法和規律,所以付出和回報總是不成正比。有時候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沒有找到其中的方法和技巧,只會蠻幹不會巧幹,任憑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最後徒勞無功一事無成。

那麼我們該如何借鑑“懶螞蟻效應”,幫助自己遠離“偽勤奮”呢?

一、利用SMART原則,做好目標管理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強調:我們一定要避免“活動陷阱”(Activity Trap),不能只顧低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最終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標。

他在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認為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

“SMART(聰明)原則”將目標一共分為五個維度,即:

1.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1.SMART原則一 S(Specific)——明確性

也就是說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和清晰,不能太模糊和籠統。只有目標明確具體,才能對我們接下來的行動有指導意義。

比如我們想要通過CPA的考試,那麼官方要求必須6門專業課都達到60分才算合格,所以這個60分的標準就是一個具體明確的目標。

2.SMART原則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目標的衡量標準應該遵循“能量化的質化,不能量化的感化”。也就是說,我們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用數據來說話,可以從數量、質量、成本、時間等方面進行目標細分作為衡量是否達成目標的依據。

還拿考試來舉例,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除了有一個大概的方向,也要具體到每天看多少頁書、聽幾個小時的課件以及做多少章節的練習,只有通過具體的量化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達成目標。

3.SMART原則三 A(Attainable)——可實現性

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思考目標實現的可行性有多大?是否具有可實現性,既不能制定的過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也不要制定的過低,最終失去了制定目標的意義。

比如王健林曾經在節目中說過“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先掙它一個億”,這個目標對他自身來說很容易,但是對於普通卻是遙不可及的。我們應該制定的目標是“通過努力,三年後我想成為中層領導,年薪達到XX萬”或者“我想攢夠多少錢出國旅遊”。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4.SMART原則四 R(Relevant)——相關性

制定的目標一定要和自己的現實條件相關,這些條件包括人力資源、硬件條件、技術條件、系統信息條件、團隊環境因素等等,切不可脫離實際盲目的制定計劃和目標。

假如你現在是一名即將高考的學生,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一年之後成為百萬富翁,那這個目標就很不切實際了。因為你現在的身份是高中生,主要的職責是學習,現在並沒有什麼掙錢的能力,除非買彩票撞大運才能實現這個“白日夢”。

5.SMART原則五 T(Time-based)——時限性

目標特性的時限性就是指目標是有時間限制的,有了時間限制,目標才會更可控,這也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Deadline的原因。因此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有明確的時間節點,提醒督促我們按時完成任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就拿考試來說,最後總會有一個確切的考試日期,比如高考是在每年的6月進行,所以你制定的目標就要細化在6月之前,否則拖延超時這個目標也就失敗了。

二、勤于思考,培養髮散性思維模式

如今隨著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的發展,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和信息,我們只有通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日本作家平井孝志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一書中提出:我們要勤于思考,培養髮散性的思維模式。

1.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一詞來源於美國英語詞彙"brainstorming",有點類似於中國成語“集思廣益”的意思,是一種構建觀點的有效工具。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簡單來說有兩個層面一是由一個觀點不斷聯想生成到另一個觀點,從而產生思維的碰撞;二是不同背景下的群體對同一個問題發出自己的看法,從而集思廣益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利用“頭腦風暴”來幫助自己發散思維,找到問題的多種可能性。

2.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實用性圖形思維工具,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因此,我們平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我們發散思維。比如想舉辦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中央關鍵詞,然後圍繞中央關鍵詞利用樹狀圖把時間、地點、參會人員、會議內容、會議流程等因素構建進去,幫助我們系統地思考從而進行知識建構決策。

3.練習質疑

質疑思維法是指對於各種問題要秉持懷疑、好奇的態度從而進行思考的一種方法。

我國宋代思想家朱熹曾經提出過關於思考問題的公式:“無疑—有疑—解疑”。他認為在發現問題後,要敢於質疑,從多方面去思考問題,最終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這啟示我們要敢於在生活中詢問“為什麼”,因為問題才是思維的起點,沒有任何問題的思考都是膚淺的思維;同時也要勇敢地懷疑一切,只有敢於質疑才能出現創造性的思維。

三、利用“二八原理”,做正確的事

史蒂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寫到:我們每天的忙碌,大部分都是處於“正確地做事”的狀態中,實際上很多時候,做的事情未必正確,比起“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則更為重要。

“二八原理”又名帕累托法則(Pareto's principle),在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但是這20%卻決定著整個事情的發展。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只有正確區分哪些是重要的事情,才能更加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從而確保效率。

根據“重要緊急四象限”法則,按照輕重緩急把我們要做的事情分成四類: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重要緊急四象限法則

A類:重要且緊迫的事情,比如重大的談判會議。

B類: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比如健身跑步,長遠來看對自己的健康有好處。

C類:不重要但緊迫的事情。比如:突然接到電話有臨時的工作等。

D類:不重要不緊迫的事情。這種比較常見,如上網、閒聊、購物等。

1.優先處理A類事情

也就是說,根據分類我們先要處理那些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只有把這類事情優先處理好了,才不會影響我們接下來做事情的節奏,留出時間和精力去做剩下的事情。

2.善於區分A、C兩類

C類事情經常在生活中迷惑我們,因為看似很緊急所以導致我們以為它很重要,因此這類“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反而佔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精力。

3.學會投資B類事情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真正有投資價值的是B類,就是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因為不緊急,所以我們忽視了這類事情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比如說:讀書、健身、作息健康、飲食合理等好的習慣,這類事情可能當下不緊急,但是從長遠來看對我們自身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幫助。

4.擺脫D類事情的干擾

大多人都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了D類事情上,去做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比如我們每天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網上購物、社交平臺、打遊戲中,總是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而D類事情其實對自身的發展往往沒有太大的益處,反而會阻攔我們的成長。

瞭解“懶螞蟻效應”,幫你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遠離“偽勤奮”

最後小結一下:“懶螞蟻效應”告訴我們低質量的勤奮是另一種形式上的懶惰,只有善於思考和創新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總有。想要擺脫“虛假忙碌”的怪圈,需要做到以下三步:1.利用SMART原則,做好目標管理;2.通過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練習質疑真正發散思維;3.利用“二八原理”,做正確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