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事情的態度—能不能和該不該

我以前瞭解一個傳統企業,員工素質也挺好,大家和睦相處,有的員工進去很多年了,也沒有聽說有啥考勤制度,員工偶爾有個急事晚來會也正常,公司運營得也挺不錯的。有個關係戶員工進了公司,不專心於工作,開始“鑽空子”,經常遲到,慢慢發展到整個上午都不見人影,沒轍公司只能起草考勤制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就開始請假,編造各種理由晚來,公司又開始草擬績效考核制度通過扣錢來應對,最後還是不歡而散了。為了一個員工,把一夥人折騰得夠嗆,還沒有產生任何效益。

以才應事就只問能不能

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不唯GDP論成敗,而是要追求更高質量的GDP增長。

面對事情的態度—能不能和該不該

成敗論英雄在短期內效果顯著,但是要長期發展就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

GDP的增長確實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很多的實惠,但是一味追求GDP,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特別是選拔人才的時候只看能幹不能幹,能不能快速見效,做事的時候急功近利,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在做人方面,如果僅僅通過一個人當了多大的幹部或擁有了多少錢來判定一個人的成敗,眼裡就只剩下了利益了,人就變得越來越短視,這樣下去也會存在不少問題。

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魍猖狂。

【大意】

人的品德是才幹的主人,才幹是品德的奴隸。

假如只有才學而沒有品德修養,就像一個家庭由奴隸當家,哪有不遭受禍害之理?

錯誤態度對團隊管理的傷害

一個團隊裡,總有那些“能人”、“聰明人”讓團隊管理者不勝其煩!他們好於鑽營,而不是甘於付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管理者不光要讓大家好好工作,還要時時提防被他們的“聰明”所矇蔽,讓整個團隊的人際關係晦暗難明。你制定了一個管理規定和辦法希望能塑造團隊的積極正面的氛圍,可就被那幾個聰明人鑽了空子,搞得制定規定時左支右絀,不停出補充規定,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很多團隊也往往毀於“聰明人”之手,團隊氛圍很差,這也是管理者不喜歡“聰明人”的原因。

聰明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些所謂的聰明,並非真正的聰明,只是固守道德、慾望膨脹、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表現而已。

在國共合作期間,毛主席說過,“精誠團結,共赴國難”這個口號,不應該只是講得好聽,還應該做得好看。團結要是真正的團結,爾虞我詐是不行的。辦事要大方一點,手筆要伸暢一點。打小算盤,弄小智術,官僚主義,阿Q主義,實際上毫無用處。這些東西,用以對付敵人都不行,用以對付同胞,簡直未免可笑。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歸大道理管著。國人應從大道理上好生想一想,才好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安頓在恰當的位置。在今天,誰要是在團結兩個字上不生長些誠意,他即使不被人唾罵,也當清夜捫心,有點兒羞愧。

到底是割據的軍閥聰明,還是聯合抗日更加聰明呢?其實這些“聰明人”未必真聰明,只不過會打點小算盤罷了。“識時務者為俊傑”,在大道理面前,所有的小聰明都得迴避,不能依仗著自己固守的一些所謂的正義和利益,而被大勢所棄。楊修之死就是典型的只顧著聰明而忘了大勢的,後世的“清流”電視劇《走向共和》裡的翁同龢亦是如此般“聰明”。

面對事情的態度—能不能和該不該

很多優秀的團隊最後都毀於利益

以德御事,多想該不該

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大意】

名利慾望未盡會殺害我的心性,自以為是的偏私和邪妄是殘害心靈的毒蟲;

歌舞女色未必都會妨礙人的品德,只有自作聰明的人才是破壞道德的最大障礙。

不如放下得失和麵子,守住“初心”去做事,面對選擇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件事情該不該去做?藝高不如品高,那些頭腦聰明,譁眾取寵的人,哪有心地純良,在利益面前懂得取捨的人更加值得人尊敬呢?在我們的生活中,判斷一個人能不能做真正的朋友,就看他面對利益時如何做出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