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閃擊伯爵2


這事兒不算太複雜,首先咱們需要擺脫一個誤區,美國在獨立戰爭中與其說是軍事勝利,不如說是外交勝利。或者我們可以認為是很多國家合夥坑英國,就像後來蘇聯被坑死在阿富汗差不多。

英國沒法調集更多軍隊

1775年萊剋星頓一聲槍響之後,十三殖民地的大哥們剛折騰了一年就被英國佬糊了一臉,華盛頓同學被豪將軍抽得死去活來。但本傑明·富蘭克林同志很快證明自己有被印在100美元上的資格,他忽悠了一個狠爺下場了。

1778年7月27日歐洲陸權大國法蘭西直接把火燒到了英國家門口,雙方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大打出手。隨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加入戰局,他們試圖收回家門口的直布羅陀海峽,也和英國大打出手。

這兩個國家對英國向北美的補給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光1780年8月9日這一天,法國艦隊就在亞述爾群島幹掉52艘英國船隻,造成的經濟損失摺合現在1.81億英鎊,這還不包括在亞洲、非洲殖民地進行的陸戰。

更要命的是海上馬車伕荷蘭也在1780年被迫下場,他們雖然沒有太強悍的艦隊,但掌握了足夠的運輸途徑與貨源。英國艦隊固然把荷蘭人修理個臭死,但同時也失去了重要的第三方補給。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精銳的龍蝦兵也好,號稱無敵的海軍也罷,完全被死死牽制在歐洲,壓根沒有餘力管北美的戰局。稍不留神都可能被法國和西班牙登陸本土(法西兩國確實有這個計劃,只是後來沒實施),老家和殖民地英國人只能留一個。

英國當時的投送能力不足

另外我們也不能忽略當時是18世紀,大洲之間的運輸基本依賴帆船,連最原始的蒸汽動力船都是1783年才下水。英國固然是當時的海權大國,但大兵團一次性投送到美洲根本不現實,如果分批投送很容易變成添柴戰術。

即使英國有足夠的投送能力也不會嘗試大兵團作戰,他們還得考慮補給問題,在另外一個大洲打大縱深戰役對補給要求非常高。控制軍隊數量還有辦法就地籌集,一旦軍隊龐大就得遠程運輸。

但遠程海運軍事物資的難度比運兵還打,光海量的火藥消耗就能把英國逼瘋,還不算糧食等必須品。所以當時英國跨洲的戰爭軍隊數量都不龐大,兩次鴉片戰爭軍隊都在5萬人以下,還得從印度調兵,不是他們不想多派,確實投送能力有限制。


總結起來吧,在獨立戰爭中英國已經用盡了自己能用的最大力氣,峰值時本國出動陸軍4.8萬人,林林總總的軍隊加一起超過了20萬。這已經是極限了,不是他們不想繼續打,確實打不動了,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美國鬧獨立戰爭時,雖然美國的資本工業有了一定基礎,但和英國比差的太遠了,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為什麼敗了,瞭解這個問題有利於解答,英國為什麼不派兵增援。美國鬧獨立時英國軍隊開始並不佔劣勢,美國能戰勝英國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美國軍隊力量不及英國,因此它們採取類似游擊戰的戰法,伏擊、襲擊英軍,疲憊英軍。二是美國的獨立戰爭可以說是一場能夠自己當家做主的民族獨立戰爭,獲得了廣發民眾的支持,美國屬於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三是大英帝國能夠坐到世界老大的第一把交椅,一路走來沒少得罪人,因此,老對手都趁機幫倒忙,法國、荷蘭、西班牙都開始幫助美國。四是英國殖民地眾多,彷彿對於美洲方向重視不夠,不是沒派兵,而是精力有限,需要從殖民地中徵兵,英國本土去的基本都是一些囚犯、痞子之類的,這些殖民地士兵都和美國屬於同病相憐,戰鬥力並不高。五是指揮上的失誤。總體來說,美國人的獨立戰爭屬於正義的戰爭,喚起了民眾的鬥志,英國的壓迫激起了民眾的反抗,英國必敗是肯定的。



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只所以失敗,也是最後無力支援,英國也是被嚴重消耗。做為當時的世界老大,屬於被一堆人窺視的位置,哪一個不希望大英帝國趴下,所以,英國除了從殖民地獲取利益,別的國家指望不上,最後英國也維持不下去了,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外部勢力插手美國獨立戰爭也讓英國無法應付,實際上美國獨立戰爭最後演變成了美國的北美十三州(英國殖民地),外加幾個歐洲強國共同和大英帝國打的一場戰爭。英國的殖民地都位於沿海,英國軍隊能獲得的支援也只能依靠海上強大的力量,英國對於美軍的消滅辦法也屬於等它們來,並不能控制美國的廣大鄉村,這樣一來,美軍就有喘息的根據地,也能獲得民眾的幫助。



1781年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和英國打了一仗,英軍失敗了,這也導致英國在約克鎮戰役中被美軍打敗投降,隨後英國的元氣再也無法恢復,被迫1783年簽訂了同意美國獨立的巴黎條約,從此,地球上就有了一個名叫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充分學習大英帝國的成功之道,美國的軍事理論家賽耶•馬漢所著的《海權論》對美國影響深遠,以海外軍事基地、遠洋艦隊組成的全球稱霸戰略被美國繼承。自美國獨立後就開始琢磨著怎麼扳倒大英帝國。二十世紀初美國就已經具備抗衡大英帝國的實力,但美國一直在隱忍,直到二戰爆發,美國利用大英帝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機會,開始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下手,剪大英帝國的羽毛。用租借法案控制住大英帝國,並做為主導者參加二戰。二戰後再看看大英帝國,成了沒有毛的鳳凰,從此,再也沒長出一根羽毛來,而大英帝國的羽毛都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盟友,包括大英帝國。



兔哥42928


獨立能否成功,不取決於鬧獨立的人有多大實力,而取決於有多少敵國願意幫助他們。打到後期獨立戰爭能夠成功,很大原因是因為法國對英開戰。法國作為英國的勢頭已經打了很多年了,總是打敗仗,可算找到了報仇的機會。法國幫助美國獨立,可以極大地損耗英國的國力。所以美國獨立戰爭已經演變為英法之間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對雙方國家實力影響是非常大的。英國如果不及早收手,自己的國家都會亡國都難說。法國1789年就發生大革命。其實和這場獨立戰爭還是有關係的。在幫助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付出了巨大的活力。損失很大,所以國王想加稅。而國民見識到了美國沒有國王的國家是什麼樣。有了打破這個封建主義的堡壘的動力。其實是美國獨立戰爭滅亡了法國這個封建國家。英國如果就是不收手,堅決把戰爭擴大化,最終可能及早的把英法這兩個大國都打窮了。美國可以早日崛起。


海中巖haha


當時英國正與法國在歐洲大陸互槓著

法國暗助美國與英國鬥

英國將主要精力用在歐洲大陸身上

抽不出更多軍力

來掃平反英民兵

美國民兵逮著機會

奮勇作戰

故,美國獨立成功

#凌遠長著(每日一語)#

偽欺不可長

空虛不可久

朽木不可雕

情亡不可拾


愛之育之


當時的英國擁有世家上最大的殖民地,美國最開始的十三個州並不大。

同時並不只有美國一處鬧獨立,但唯有美國是跟英國同種同源的民族,其他地方都是被殖民地當地的民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然要先解決民族,像非洲和其他印第安人。

英國當局一是並不太過重視美國的獨立,二是疲於應付兩線,三線的戰爭。先放過同種同源的美國,以後空了再說,然而,再也沒有以後了!


泥封老酒


感覺邀請,首先,美國人不是什麼亞非拉土著,而是歐洲白人移民後裔。獨立前北美十三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非常發達,殖民地有自己議會。革命軍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與一定的動員能力。

像軍隊,華盛頓等人之前參加過七年戰爭,和法國人,印第安人打過仗,經驗豐富;革命隊伍很優秀,有華盛頓這種帶兵打仗的,有托馬斯潘恩這種宣傳意識形態的,有富蘭克明這種外交拉贊助的,有漢密爾頓這種搞經濟的,還有一批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革命領導班子還是靠譜的。

其次,當時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幾個老對手一看機會來了,紛紛支持殖民地革命。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給錢給槍甚至自己親自出兵,美軍當時有法國與普魯士軍官指導當顧問。美國自己有兵源有糧食,而武器資金又有補給,就打不垮了。

美國獨立戰爭打了八年,英國其實是被拖垮的。英國軍隊武裝糧草要從英國本土,印度等殖民地跨過大西洋運過來,後勤補給線太長。那時還是風帆牛馬車時代。陸地上不能完全打贏,只能佔據沿海幾個大城市。長期消耗戰,大英帝國也耗不起,只能作罷。


海洋說歷史


因為和法國、西班牙、荷蘭、北美十三州在亞、歐、美三大洲同時進行的戰爭,英國獨戰多國,戰線太廣,兵力不足,資源不足。真正使美國獨立的不是什麼美國的大陸軍,而是支援它作戰的法西聯軍。著名的約克敦之戰是法西聯軍唱主角,是法國艦隊切斷了英軍的海上補及通道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加上法國炮兵的持續轟擊。所謂領導這場戰役的華盛頓和大陸軍只是配角,而且是作用不太大的配角,美軍的戰鬥力並不強,後來還讓加拿大的殖民地軍隊攻陷華盛頓,燒燬了白宮。


沉140769451


英國是為信仰而戰,不是為國家而戰。後來它發現,美國的信仰正是它追求的,就再不打了,承認美國。如果別的殖民地效仿美國,也鬧獨立,英國肯定武力滅掉它,因為它的信仰沒超過美國,連英國也沒超過。比如馬島。如果阿根廷的信仰超過英國,英國肯定把馬島還給它,不用打。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那時候美國已經在崛起,而英國慢慢的落末,資源匱乏,英國人耗也耗不起的。



歷史社會哥


英國打不下去了,原因很簡單,法國在歐洲死命扯英國後腿。與其說美國獨立戰爭美國人打贏了英國人,還不如說是法國人坑了英國人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