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

小魚愛養花


大家好,我是小葉。柏林戰役從1945年4月16日持續到5月9日,是整個二戰中蘇軍對德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的進攻,蘇聯總共集結了3個方面軍,270個師,共250萬部隊,這些部隊配屬了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和1500輛坦克。戰爭結果是蘇軍陣亡8萬受傷27萬,德軍傷亡和投降40萬人。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蘇聯不能容忍德國更傾向於向美英投降

在二戰末期,納粹的最高統帥部實質已經知道自己即將命不久矣,但是它們仍然在做最後的掙扎,他們調集重兵死守柏林,準備在柏林地區大量的消耗蘇軍,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等待美英聯軍到來,它們最樂觀的期望就是美英聯軍和蘇軍發生衝突,而後納粹再漁翁得利,藉以保全德國戰敗後的部分利益。而且,相比較於蘇聯,德國和美英之間的仇恨要小得多,在整個二戰最為慘烈的就是蘇德戰場,雙方都分別損失了近兩千萬人,可謂是血海深仇,而反觀德國和美英之間,雙方除了在諾曼底登陸期間雙方有過大的交火之外,其它時間雙方基本沒有大的衝突。而且從價值認同感來看,德國人更願意向美英靠攏,從後期大量德國科研人員前往美國就能看出。

納粹最高統帥部

二、保全蘇聯在二戰歐洲戰場應有的勝利果實

蘇聯軍隊儘快進攻和佔領柏林對於蘇聯來說十分的重要,這也是防止納粹與美國達成單方面媾和協議,而讓美國竊取二戰歐洲戰場勝利果實的唯一辦法。最好的例子就是亞洲戰場的日本,蘇聯出兵痛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但是美日之間的和約,直接導致美國拿走了亞太的全部戰果,蘇聯幾乎沒能分到任何東西。而蘇軍佔領柏林後,可謂是對柏林進行了“洗劫”,蘇聯將大量的各種工廠設備洗劫一空,後面蘇聯的戰機、導彈和潛艇中都有德國技術的影子,蘇聯人主要是搶劫了德國的“物”,即成品,但是美國搶的是“人”,人是有自己價值認同感的,由於美國是後面才進入的柏林,柏林的各種好東西幾乎都被蘇聯洗劫,但是人這個東西蘇聯人卻帶不走,一方面蘇聯高層對其的忽視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這些犯有罪行的科學家更願意和美國人談條件,這些人都是主動去找美國人的,按理說蘇聯先進城,他們更好的是在美英進入之前找蘇聯才對,但是事實卻剛好與此相反,這就是人的價值認同感在起作用。

納粹V2科學家戰後成為美國“土星五號”火箭之父

三、復仇和震懾英美

德國前期可謂是將蘇聯進行了一陣胖揍,蘇聯被佔領的地方几乎都化為了焦土,據統計蘇聯的每一個家庭在二戰中幾乎都有人傷亡,可想而知蘇德之間的仇恨得有多深。再者,英國的丘吉爾一直將共產黨視為自己的敵人,二戰後的鐵幕演說就是丘吉爾發起的,蘇聯集結重兵,快速的攻佔柏林,一方面能夠快速結束戰爭,如果久拖不決對蘇聯是十分不利的,畢竟二戰蘇聯的損失十分的大,如果在戰爭結束前夕美英聯軍再弄什麼么蛾子,蘇聯不僅可能什麼也得不到,還會有可能被整個歐洲集結起來攻擊的風險。另一方面,這也是一次在英美聯軍面前展示軍事實力的好機會,就像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了幾十萬人在朝鮮戰平了聯合國軍,從此將近半個世紀美帝國主義都忌憚中國一樣。

以上就是我關於“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的觀點,如果您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看法和見解,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和小葉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小葉,感謝您的閱讀。

小葉談軍事


柏林戰役是二戰中的標誌性戰役,它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這場戰役一共打了一個多月,其勝利標誌著德國納粹的徹底滅亡。


正因為這場戰役是納粹的最後一戰,德國納粹在戰役中困獸猶鬥、拼死一搏,而蘇軍志在必得,也豁出去了,兩軍都動用了驚人的力量。

雙方共投入兵力三百多萬,飛機五千多架,火炮兩萬多門,坦克三千多輛, 這場戰役以德軍戰敗、蘇軍勝利告終,而蘇軍也為此付出了三十萬人傷亡的代價。

長期以來,大家對柏林戰役蘇軍的策略大惑不解,一向精明的斯大林為什麼不對柏林圍而不攻,等待美英軍隊的到來,為什麼要讓蘇聯獨自承受如此大的損失呢?三家聯合戰鬥豈不是更好嗎?


一、戰機不可失

柏林戰役開始前,柏林德軍還有80萬軍隊,各路德軍聽到柏林被圍困的消息,都想要柏林解圍,很多德國軍隊已經出發在路上,柏林的援軍還有數十萬軍隊。

希特勒雖然窮途末路,但仍不死心,他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援軍身上,一旦援軍趕到,戰役就會更加艱苦,而且充滿變數。

戰機不可失,時間不等人。為了防止出現變故,蘇聯決定強攻。

二、報仇雪恨


斯大林和希特勒本來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兩國有條約在先,大家互不侵犯,瓜分歐洲。 但希特勒背信棄義,對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把蘇聯的罈罈罐罐打個稀巴爛,差點打回了石器時代。蘇聯在蘇德戰爭中付出了一千多萬人的傷亡。

因此,蘇德之間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蘇聯一定要討還血債,以牙還牙。 而佔領柏林,親手讓希特勒滅亡就是最大的報仇;只有這樣才能讓斯大林心安,告慰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千萬亡靈。

三、盟軍的約定

由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最大,美國刻意讓蘇聯人打下柏林,給斯大林一個面子,也讓蘇聯分得更多的勝利果實。

因此,雖然在柏林戰役前,丘吉爾就催促美軍攻打柏林,但美國人還是按兵不動。 美國人知道蘇聯在戰後一定會崛起,崛起的蘇聯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為美國人不想在戰爭沒有結束的時候就失信於蘇聯,結下樑子。這不利於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

還有一點,那就是斯大林在戰前對芬蘭和波蘭的入侵就暴露了他跟希特勒沒有區別,也是個好戰分子,也有稱霸世界的雄心壯志。柏林戰役德國集結重兵一定非常慘烈。既然斯大林執意要打,藉此消耗一下蘇聯的兵力也未必不是好事。

四、秀肌肉,給丘吉爾顏色

英國首相丘吉爾一貫仇視蘇聯蘇維埃紅色政權,把斯大林看做歐洲的最大威脅。 在他看來,斯大林對歐洲的威脅甚至大於希特勒。


所以,英國採取敵視蘇聯、遏制蘇聯的政策。 當二戰開始前蘇聯人試圖和英法接觸,表達了跟英法結盟共同抗衡德國納粹的意願的時候,丘吉爾採取了不冷不熱的態度。英法的冷漠刺激了蘇聯人,斯大林才決定跟德國人結盟,共同分割歐洲。

對此,斯大林一直耿耿於懷,斯大林要借柏林戰役的機會向英國人秀肌肉,要讓丘吉爾看看蘇聯軍隊的強大戰鬥力,藉此給英國人一個震懾,也報一下當年英國人袖手旁觀的一箭之仇。

而且,當時希特勒為了分化盟軍,曾經故意製造假情報說英國人在德國失敗後要消滅蘇聯,消滅蘇聯的紅色政權,斯大林對此雖然沒有十分相信,但還是滿腹狐疑。 在斯大林看來,這樣的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戰後蘇聯人要主導世界遲早和丘吉爾翻臉,這時候震懾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


五,搶奪德國的資源,爭取戰後利益分配的話語權

德國在二戰時候,是全世界工最發達的國家,德國的軍工製造業也是世界一流的。德國還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精英,他們都是在世界各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蘇聯如果佔領柏林就為自己搶奪德國資源佔得先機。

蘇聯如果想強大,非常迫切需要德國的設備和科技人才。為了這個目的,再大的傷亡也在所不惜。 所以,斯大林才迫不及待攻打柏林。

而蘇聯人也在德國投降後如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成百上千輛蘇聯車輛把德國大小工廠的設備洗劫一空,甚至德國的廢舊車床也難以倖免。大到飛機輪船,小到一顆螺絲都被蘇聯人運到了自己國內,這也算是希特勒侵略蘇聯的一種報應。 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此外,柏林是德國首都,納粹老巢,拿下柏林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義,對蘇聯來說,既可以揚眉吐氣,有能突出蘇聯人在二戰中的地位,為蘇聯跟英美在戰後利益分配贏得話語權。

斯大林也知道,攻下柏林要付出慘重傷亡,但戰爭就要有犧牲,跟蘇聯人在蘇德戰爭的一千多萬傷亡比起來,這點傷亡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斯大林對柏林不會圍而不打,他反而要爭分奪秒,在盟軍到來之前拿下柏林。


小約翰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激戰,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了柏林,那麼斯大林不惜重大犧牲搶佔柏林有什麼原因呢?

過去的觀點認為,斯大林讓蘇軍攻克柏林,是為了證明蘇聯在大敗德國法西斯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有利於與英美爭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但是根據資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當時的蘇聯機構獲得的情況表明,1945年英國丘吉爾首相在對德作戰即將結束時,考慮新的戰爭,那就是對蘇聯作戰計劃,英軍準備在1945年夏季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根本原因-震懾以丘吉爾為首的反蘇分子

丘吉爾在人們印象中是一位堅定的反法西斯鬥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戰分子,作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憎惡共產主義形態和共產主義蘇聯。到了二戰末期,美英兩國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上萬兩坦克和飛機,將近500萬的部隊,自諾曼底登陸以來,盟軍未進行過大規模戰役,因此他在戰爭末期積極行動妄想把美國捲入反蘇戰爭,在他的眼中,蘇聯國力極大削弱,是美英的輸血使得蘇聯才能挺過艱難時期,現在就是消滅共產黨人最好的時機。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一直奉行對蘇友好政策,不贊同和蘇聯開戰,但是羅斯福卻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戰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魯門上臺後以他為首的美國統治集團暗中支持對蘇宣戰,美國的一些好戰分子積極推動與蘇聯進行戰爭,特別是以巴頓為代表的軍隊勢力。

斯大林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反蘇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正在準備對蘇作戰以後,特別是反蘇的杜魯門上臺後,他認為同美英的戰爭風險大大增加,本來的柏林戰役由兩個方面軍已經綽綽有餘,但斯大林又調來一個方面軍,共計3個方面軍來攻打柏林展示實力。

於是大家都看到了這麼一幕,250萬大軍,6000多輛坦克和7000多架飛機開展了對柏林的總攻,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合圍、分割、殲滅了將近百萬的敵軍,柏林戰役也充分表明了蘇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地震懾了英法盟軍,主張對蘇作戰的英國人也洩了氣,英法盟軍在地面作戰能力方面與蘇軍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對蘇戰爭的念頭

搶奪德國的工業、軍事科技成果

率先佔領柏林的蘇軍對城內的所有德國工廠開展了洗劫,V2導彈,虎式坦克等二戰王牌武器,柏林軍工廠裡的先進武器包括德國工廠設備都被蘇聯人搶先佔有了,後來蘇聯在戰機、導彈、潛艇的發展中都有著德國武器的技術。但是相比於蘇聯人的搶“成品”,更聰明的美國人是直接將數千名德國科學家運回了美國。



小油瓶侃歷史


在拳擊場上,最顯示王者氣派的就是直接用重拳擊倒對手,並使其再也不能爬起來!

斯大林就是這樣的王者!


面對奄奄一息的納粹德國,斯大林毫不憐惜,眼珠裡沒有一絲仁慈。

斯大林要復仇!

對希特勒背信棄義,撕毀墨跡未乾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突襲蘇聯復仇!

為二戰中被納粹德國殺死殺傷的2600萬蘇聯軍民復仇!

為德國軍隊發起攻克摧毀莫斯科的“颱風戰役”復仇!

斯大林一定要攻克希特勒老巢、德國首都柏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鐵血意志,阻止他酣暢淋漓的發洩憋悶已久的仇恨!

傷亡幾十萬蘇軍算什麼?他們在斯大林眼裡,本來就是炮灰!而且蘇聯軍人二戰已傷亡了850人萬,再傷亡30萬又算得了什麼?

當時狀況,德軍在東線殊死抵抗蘇軍,在西線象徵性防禦美英軍隊的進攻。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西方盟軍已經抵達柏林近郊的易北河畔,完全可以捷足先登搶“頭功”佔領柏林。但斯大林不允許!

蘇軍通知英美軍隊,柏林必須由蘇軍攻佔!美英被迫與蘇聯達成妥協協議。英美軍隊停止了東進,轉向東南進攻慕尼黑。觀望了蘇軍摧毀並攻佔了柏林。



斯大林不愧為二戰頭號梟雄!他不僅實現了攻佔柏林、對希特勒復仇,還在氣勢上壓住了美英。

艾森豪威爾後來自我解嘲;考慮到進攻柏林要傷亡10萬美英軍人,這事就讓蘇聯人去幹了!


諶人


德國雖然敗局已定,但蘇聯如果選擇圍而不攻,只會使戰爭僵持下去。未來盟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柏林戰役爆發前,德軍高層已做了兩手準備。首先蘇軍250萬軍隊,對柏林100萬守軍確實有人數上的優勢,所以希特勒抽調了第九、第十二集團軍回援柏林,準備決一死戰。

其次,柏林戰役前,德軍高層在柏林戰役前,已安排部分黨衛軍、蓋世太保奔赴巴伐利亞大山脈,召集德國境外的希特勒狂熱分子。做好了同盟軍打持久戰、游擊戰的準備。

不過這一方案在柏林即將失守前,遭到希特勒的否決,他拒絕突圍而選擇了同柏林共存亡。

綜上所述,圍而不打是行不通的,這隻能給德軍獲得喘息的機會。

另外當時盟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誰都清楚先搶佔柏林,就意味著誰獲得的利益將會是最大的。蘇聯搶攻也是同美、英打時間戰。

柏林戰役前,英國人就曾極力要求艾森豪威爾攻打柏林,只不過美國人從整個戰局考慮,而放棄了這個建議。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按美、英、蘇事先約定:蘇聯二戰損失最大,所以由他攻佔柏林,分得最大果實。如果美、英違約,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境地。

二、從軍事上來說,美英的後勤保障只能勉強支撐攻打柏林。戰前艾森豪威爾曾預計強攻柏林,盟軍會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

事實證明他還低估了德軍的抵抗力,蘇聯紅軍為此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所以如果由美英單獨作戰,結局難以預料。

三、美國當時國內戰爭動員已十分困難,而太平洋戰場同日軍正打得難分難解,以美軍的兵力同時打兩場硬仗,風險很大。

另外,當時蘇聯已快打成叫花子了,如果再同他搶利益,那新的世界大戰將不可避免。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誰都無法預料的。

美、英在打算盤,蘇聯當然心裡清楚的很,儘管他們攻打柏林的條件不太成熟,但決策者最終怎麼決定是難以預料的。

蘇聯當時的困境已沒有時間再拖下去,付出幾十萬人的代價,換取整個柏林的財富,是非常划算的買賣,何況幾十萬人的性命,對於鋼鐵心腸的斯大林來說,算得了什麼呢?



花木童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是這麼幾個。

第一,你不打,有人會打。

之前同英美的協定是:柏林由蘇聯負責攻打。

但協定都是不可靠的,隨時可能更改。

英美距離柏林雖沒有蘇軍這麼近,也並不是很遠。

如果蘇軍猶猶豫豫,英美說不定會搶先發動進攻。



第二,希特勒可能會對英美投降。

蘇聯明白,希特勒不可能向他們投降,而很有可能向英美投降。

就意識形態和國家結構來說,德國和英美還是比較接近的,同蘇聯則完全不同。

如果英美違背協定,接受希特勒的投降,柏林可能會兵不血刃被英美佔領。



第三,不攻打柏林,希特勒不會向蘇軍投降。

希特勒以往從來都是和蘇軍死磕,甚至到斯大林格勒窮途末路了,也拒絕向蘇軍投降,甚至還命令高級軍官自殺。

而柏林有完整的防禦工事,還有拼湊的80萬之眾。雖然蘇軍有200多萬,但德軍用於防守的話,80萬已經算是夠了。

實際上,如果蘇軍表現特別拙劣,甚至有可能會被德軍在柏林擊敗,自然可能性不大。

正常來說,蘇軍如果不進攻,德軍不可能投降,而是會堅決抵抗。



第四,蘇軍穩操勝券,死幾個人也又怕什麼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3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

而德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

蘇軍戰力有3倍優勢,肯定能夠打贏的。

那麼,死幾個人又算什麼呢。


薩沙


兩個原因,一是要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勢力並且在戰後國際政治框架中搶佔有利地位,並且取得和鞏固戰略主導權。二是要從心理上徹底擊垮德國人,讓德國人以後不敢與蘇聯為敵,徹底放棄向東戰略擴張的夢想。斯大林作為一流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其政治眼光和戰略眼光都極其獨到並且高張遠矚,這一點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斯大林都得承認。在國際政治格局競爭中,喜歡計較小利者最後都會吃大虧,二戰前英法搞綏靖政策禍水東引,其結果就是自己首先被攻擊,法國甚至被滅國。斯大林對柏林如果圍而不打的結果就是告訴英美,蘇聯人很慫很怕犧牲,以後隨便找他麻煩他也不會輕易反擊。相反的就是英美怕蘇聯,不敢找蘇聯麻煩。當年抗美援朝主席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也是同樣的道理。


情繫家國2008


為啥要圍城而不打?速戰速決才是蘇軍所需要的。

柏林戰役,蘇軍250萬大軍圍攻柏林80萬德國守軍,最終蘇軍損失30萬人,換取柏林的攻克。從這點看,蘇軍損失其實不小。回到題目所說的圍而不攻,這樣做的意義在哪?

圍而不攻,通常是在周邊環境非常穩定的情況下,即便圍個十年八年,也沒事。而德國的情況是什麼樣的?英美法蘇以及德軍殘餘錯綜複雜,盟軍不是一塊鐵板,貌合神離,這是穩定的周邊環境麼?顯然不是。如果圍而不攻,時間長了,會出現什麼情況?英美過來摘桃子。



柏林戰役,德軍已經沒有任何反擊的餘地了,戰爭期間一大票德國人送了命,蘇聯人殺到德國,又是玩命報復德國人。這會兒圍而不攻,難不成是換取德國人對蘇聯的好感?說蘇聯是正義國家?怎麼會。


攻克柏林,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首先是蘇聯內部,幾年的戰爭下來,蘇聯兩千多萬人都死了,到柏林城下了,蘇軍需要的是用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結束這場戰爭,換取國內的大快人心。都憋著火呢,就等著打柏林呢。

對外方面,首先,涉及到戰後的話語權問題,只有迅速攻克柏林,才能獲取更多的大國地位。盟國已經讓蘇聯去打了,蘇聯也沒必要去拖拖拉拉的,這是最後時刻,好幾年都打了,最後一仗打完了就分錢,你讓斯大林他們等德國自己投降?不可能。



另外,遠東那邊還有個日本沒消滅,趕緊消滅德國,然後部隊緊急調往遠東,然後把日本滅了,再去搶遠東的勢力,這都是蘇聯急需的。

總的來說,蘇聯要通過快速的解決戰鬥,去爭取更多的戰利品更多的戰後地位。再跟這些相比,再死十幾萬人不算啥,這麼多年都過來了。


軍武文齋


二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

蘇聯紅軍挾復仇之怒火,迅速將戰線推進到了德國柏林郊外,於1945年4月,將德國首都柏林層層圍住。而納粹德國將保存下來的80萬規模的精銳部隊收縮到柏林地區,據城固守。當此之時,進攻柏林肯定會給蘇聯紅軍帶來巨大傷亡。

那麼,蘇聯為什麼放棄了“圍而不攻”戰略,轉而選擇對柏林進行強攻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德國最高元帥司令部,在柏林地區集中了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企圖依靠這些軍事力量,在柏林附近地區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等待轉機。因此,久拖不戰對蘇軍十分不利。

第二個原因是,柏林是納粹德國的首都,是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大本營。蘇聯有必要攻克柏林,以報德國圍攻斯大林格勒之仇。德國進攻斯大林格勒,給蘇聯紅軍帶來100多萬人傷亡的慘重損失。

第三個原因是,美國和英法聯軍於1944年6月至7月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對法西斯德國的歐洲第二戰場,並向德國柏林方向一路推進,美英軍隊的先頭部隊已經深入到據柏林100-120公里的易北河地區。為了能夠取得戰後勢力劃分的更多話語權,蘇聯有必要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第四個原因是,柏林是納粹德國的首都和希特勒的大本營,彙集了納粹德國從個征服國家掠奪來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也存留著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更多罪證。攻克柏林可以名利雙收。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蘇聯紅軍,於1945年四月下旬,打響了攻克柏林的戰役,月底,蘇聯紅軍佔領了德國議會大廈,希特勒自殺身亡。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





國際睿評


回答提問之前,先簡要說一下柏林會戰。蘇軍稱攻克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為什麼先圍後攻,斯大林深知,攻克柏林蘇軍需要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他其實想等美英聯軍發起攻擊再合擊,這樣會以較小代價攻克柏林。但聯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進攻柏林是場人肉絞殺戰,並且蘇軍已經完成總攻佈署,佔據有利位置,於是讓聯軍按兵不動。斯大林考慮一、想由蘇軍抓住希特勒,二、蘇聯對德國有血海深仇,三,蘇軍士氣高昂,將士急欲戰,四,攻克柏林是戰後一筆巨大的政治資產。

實際上西線盟軍也是想打柏林的(丘吉爾曾因此向艾森豪威爾施壓),但主要是速度問題,當英美推進到萊茵河距柏林130公里時蘇軍已經推進到距柏林30公里處了,而且負責主攻的烏克蘭集團軍和白俄羅斯集團軍已經全部就位可直接發起攻擊了,這時艾森豪威爾認為再去跟蘇軍搶柏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而且攻打柏林美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國內無法接受(蘇軍死了30萬人才戰領柏林以英美軍隊的戰鬥力損失絕對在這之上),他認為美軍應把注意力放在德國南部和德國工業城市,事後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明智,美英在戰後利益劃分上擁有了巨大優勢可以說事半功倍,而在蘇聯方面斯大林認為攻下柏林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和政治價值而且包含了一種民族情緒在裡面(作為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一種報復),他同時認為蘇聯的利益在中南歐,也不會去跟美英搶西歐雙方你情我願自然水到渠成.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 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會戰結束。

當然斯大林也收穫頗豐,

1945年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俘虜德軍38萬人,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當然還有納粹從全世界搶奪搜刮的無數黃金珍寶名畫,還有德國先進的工業設備及工程人員。這也為蘇聯國力及科技裝備製造注入巨大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