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書書法臨摹什麼作品?

宋文宋文


大字行書重氣勢,但是必須是建立在臨帖功夫深厚的基礎上,不然除了“傻”“大”“黑”“粗”基本看不到任何美感,古代大字行書作品很少,小而精的作品多,米芾有件大字行書,黃庭堅也有,王鐸也有,但是相對於我們現在一張四尺整張寫一兩個,或三四個字的作品來說,古人寫的大字還是太小了。如果為了創作大字行書,我們不妨拿著大的毛筆去臨古代小字行書(如: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等)一張紙就寫幾個字,寫一段時間感覺就可以上來了,再去創作大字行書就不會那麼難了😊




定海樓書畫篆刻


你問題所說的大行書應該是指寫得比較大的字比如春聯那些行書字體。春聯的單個字字徑一般在15釐米以上,那麼初學這種類型的大字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首先要明白寫大字和寫小字的結構上不同區別,小字結構比較寬鬆會好看一些,而大字結構要儘量堅湊。正如蘇東坡說的-“大字難於密結無間,小字難於散寬綽有餘”。

二.大字與小字用筆上的不同,寫大字一般是站著提筆,從視角上來說方便於章法和筆畫的佈局。

三.大字講究字的氣勢,行筆忌快忌滑忌飄,要沉著穩健有力。

明白了以上幾個要點,然後選好帖,如果你楷書基礎好的話,由此臨習張即之的《雙松圖歌卷》(行楷)大字去變通領悟,張即之是宋代擅長大字的大書家。


還有根據個人風格和喜好,也可以選擇趙孟頫的《陋室銘》,
還有趙孟頫的

《秋興賦》也不錯,這些都是比較適合寫成大行書的古帖,就是在臨帖學習時記住文章開頭三點注意事項即可。

另外,特別是米芾的行書也是練習大行書不錯的選擇,因為他的字總體上結構收得緊寫成大行書亦不失其氣勢!如米芾的《蜀素帖》,董其昌評其為“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以赴之”!正合大行書之氣象也!


老許書法幫


無論是練習大行書,還是小行書,寫好書法的根本方法在於臨習古人的法帖,這也是寫好書法的必由之路,沒有捷徑可循。研習書法講究“鑽進去”“走出來”。即先要選準一位古代書法名家,在對其法帖進行深入研究,並長期堅持下去,這個過程即為“鑽進去”。

經過對這位書法家法貼的長期鑽研,對其書風特點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自己書寫起來也比較能夠得心應手時,再在書寫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字,是為“走出來”。

練習大行書,可以臨習一些古人書寫的牌匾,橫幅,對聯,扇面等。現在有很多有集字功能的書法軟件,也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對一位書法家的字進行集字重組,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進行臨習。書法家選擇方面,可選擇米芾、王鐸等書法家。



撫琴聽雨l


臨貼就是一個學功夫的過程。功夫作為一門技術訓練,可以通過師法前人和造化而達到,靠的是持久訓練。首先,中國學書提倡:以最大力氣打進去,再以最大氣力打出來。

打進去就得深入經典,貼近古人,吃透古人,掌握高超的筆墨技巧。

打出來則是明確個人的創作傾向為基礎消化融匯,逐漸有一套自己的風格。

臨創初期,正確方法是不去改變字形,而是不斷提高個人用筆習慣,基礎打紮實。集古字為練習不同筆法最好方式,廣臨各家之後,可以開始根據自己用筆習慣嘗試臨創。

小字篇幅集字可選自各代字帖,大字篇幅以選明代王鐸等書家為主。

要注意的是,書寫時必須作適當調整以使筆法、結字、章法、墨法協調一致,使整篇氣韻貫通,渾然一體。


紅耀藝術


就我知道的大字行書,還得是米芾或者黃庭堅。











書道跡


大字行書因為字大其字以勢為主,如果象寫小行出一樣拘泥於筆畫的精細會喪失神釆。所以最好以蘇軾、王鐸等一批率真大膽的法帖來臨摹學習!


墨耕齋主


大行書特書書法臨拳古代,近現代牌匾書法,最適宜。故宮,峨眉山,青城山,黃山等等一些名勝古蹟,四處可見。


鬱香墨


和同仁們一樣的就是必須通過臨摹古帖,還要找準自己喜歡的楷書字體,堅持認真的臨習,三年以後就能學到傳統的東西,給將來打下基礎,才能把自己學到內心的東西發揮出來,沒有捷徑可尋覓。僅是自己的觀點,讓大家見笑了。[呲牙][呲牙]


冀民生


越往古代大字越少。元趙孟頫有大字行書,黃庭堅有大字行書,明清民國均有優秀大字行書可借鑑。


書法觀察


我見意臨摹古代大書法家王義之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