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超市逛市場訪部門 記者調查:川人

進超市逛市場訪部門 記者調查:川人

探訪

“今天過來看了下,和平常買菜沒明顯區別。”2月16日一早,成都市金牛區蜀漢路歐尚超市,剛剛返蓉的成都市居民何川進超市逛了逛,“菜品很豐富。”

同一天,家住成都高新區某小區的居民陳曉璐接到短信後,來到小區門口的智能菜櫃前輸入取貨碼,一袋新鮮蔬菜就到了手。“前一天晚上網上下單,今天一早就送來了,真的方便。”

近段時間,市民對生活用品的需求進一步加大。省商務廳發佈的數據顯示,不僅線下購物需求旺盛,線上銷售更是增長明顯,春節期間,我省實物型網絡零售消費額同比增長20.3%。糧油下單、藥品配送、生鮮電商以及商超等垂直電商平臺的活躍度超越同期。那麼,川人的“菜籃子”是如何保障的?

□本報記者羅之颺

供應情況如何

增加補貨配貨頻次,避免生活必需品短缺

按照相關規定,米、面、油、肉、菜、蛋、奶、方便麵、瓶裝水等12大類生活必需品,是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物品。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這也是一直以來,我省在商務流通領域重點保供的類別。

目前供應情況如何?“這幾天,市民購買生活必需品更加理性了。”2月16日,成都伊藤洋華堂涉外部副部長張妤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市民集中購買生活必需品讓超市倍感壓力,伊藤洋華堂專門制定了保供計劃,專門對全省9家門店的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制定了方案,“糧油等重點生活物資,我們可以穩定地供應到4月份,部分商品還做了存量預留”。

“總體銷售平穩。”成都濛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黨永斌介紹,最近幾天,公司管理的西南地區最大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四川(雨潤)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每天的蔬菜交易量在7800噸到9300噸之間,比平常交易量只減少了五分之一左右,“部分批發商還沒完全開始上貨”。

生活必需品供應穩定,大部分商品價格也未出現大幅波動。2月16日,成都家樂福大世界店店長董苗苗告訴記者,近段時間該門店累計銷售蔬菜近157噸、豬肉30噸,現在庫存大米45噸、方便麵2200箱、食用油5100桶、水5600箱。門店增加了補貨、配貨頻次,安排員工及時上架、補充排面,避免商品短缺。“部分菜品價格有所上漲,但漲幅不算大。”董苗苗介紹。

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為保障基本生活用品供應穩定,省商務廳要求,全省所有市(州)縣(市、區)依據當地情況,選擇一批骨幹企業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每個市(州)20家,每個縣(市、區)3家以上。同時,還動態監測全省數十家蔬菜供應市場的供應情況,明確責任單位。

續供難點在哪

生豬收購等調運不暢,供應端成本上漲

最近幾天,省商務廳通過市場監測發現,成都市場豬肉價格異常波動,部分地區價格較快上漲。“主要原因是去年暴發的非洲豬瘟等特殊情況導致生豬收購調運不暢,我省育肥豬還未大規模出欄,產能沒有充分釋放。”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分析。

“因進價上漲,預計肉類價格會有所調整,但幅度不會太大。”董苗苗告訴記者,當天,成都家樂福大世界店的二刀豬肉和優質五花肉都賣29.9元一斤,“目前豬肉價格還是春節前的價格,我們處於保本甚至虧損狀態,後期預計會根據白條豬肉進價情況,在小範圍內慢慢調整,相信不會對市民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雖然目前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供應穩定,但一些供應難題不容忽視。黨永斌告訴記者,目前各地物流運輸還未完全暢通,加之蔬菜採摘工人不足,導致生產端用工成本上升,“供應鏈不穩定,有些蔬菜單品行情忽高忽低”。

宜賓市江安縣夕佳山鎮沙塘村蔬菜種植大戶周世香也面臨這個難題。一方面,不時有商家上門收菜,另一方面,蔬菜採摘人手緊缺。周世香只好將有限的工人分成“三班倒”:一撥收菜,一撥扎捆打包,一撥裝車發貨,“每天只能發幾百斤菜”。

宜賓市翠屏區雙誼鎮羅咀村正迎來青菜收穫季節,村民的農用車、電動車、三輪車都開往田間地頭。“編織袋一車一車地裝,準備把這些菜收割晾曬後就近運到食品加工廠加工成芽菜。”羅咀村村民彭燕軍說。

如何穩定續供

建立“聯保聯供”體系,形成供應鏈閉環

前不久,省商務廳啟動今年首輪省級儲備肉投放,此輪計劃投放省級儲備冷凍豬肉4500噸、冷凍羊肉500噸,重點投放到醫院、社會福利機構等單位,保障重點人群的肉類消費需求。“預計6月份還有一大批生豬可出欄,進一步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透露。

“聯保聯供”的保供體系已在我省建立。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體系有一大批骨幹流通企業,由商務、發改、經信等幾十個部門組成“全省生活物資保障組”,每天彙總保供情況,及時解決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問題,建立起保供供應鏈閉環。“如果生活物資保供車輛在高速路上沒油了,都能協調解決。”該負責人介紹。

從中央到省市的保供責任也在進一步壓實。前不久,我省出臺“菜八條”提出:全省要進一步壓緊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豬肉、蔬菜等重要農產品不斷檔、不脫銷。

如何更加便捷高效地供應生活用品,四川省農產品流通協會副會長付德彬建議,改變傳統的肉菜流通方式,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在一定範圍內嘗試建立生活必需品供應平臺,以此整合供需資源、信息和市場,高效利用流通資源,“讓菜販子、批發商變成平臺的服務商,將平臺作為生活必需品物資供需和集散地,讓供應鏈來驅動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