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連雲港會不會在以後被開發成國際大港口呢?

又下雨了1


你想多了,資源要素集聚,是要有需求大平臺的。連雲港周邊的需求在哪裡?徐、宿、淮、連,工業運輸成本怎麼將?上海為什麼發達?南京到上海,杭州到上海,兩條線水、鐵、公運輸成本很低,曾經是製造業的要素集聚中心,連雲港與其相比,差了多少自己沒一點數嗎?不要好高騖遠,如何做好國際原料與產品批發市場很關鍵,連雲港的自貿區,本質就是批發市場。立足這一點,做大做強。不要小看批發市場,阿里巴巴,本質就是一網上批發市場。臨沂的批發市場,支撐與帶動魯東南經濟發展至少三十年。發展經濟,要用大白話;如果用英、德、法語說多了,估計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什麼了。


私人住宅安全研究所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先回顧一下連雲港這個城市的現狀,然後再品味下它發展的潛力和優勢。

連雲港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古稱海州,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國家中東西區合作示範點,上合組織出海基地,國際性港口城市等等,看了這一大串的頭銜,許多不知情的人以為連雲港肯定是個富裕的城市,其實不然,我們看一下2018年江蘇的GDP排名,很尷尬,連雲港僅以2771.7億元排外倒數第二位,經濟增速也不足,5%

不到,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得來看連雲港的地理位置,先看海路,港城位於黃海的內灣部位,遠離長三角的航線主幹道,本地又缺乏強大的經濟深度,北上的船隻通常不會選擇繞道連雲港進行轉輸,而魯南地區北下的貨物,你還得和日照、青島、煙臺等等港口競爭;再來看路運,由於地處東北邊,幾條大動脈幾乎都沒有和港城交匯,反而是徐州得到了天然優勢。又由於江蘇的經濟發展大方向一貫是輕蘇北重蘇南,又是沿著長江線發展,再者本地人才流失嚴重,缺乏足夠競爭力的院校和企業,所以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這種局面。

說了這麼多,那究竟有沒有出路了呢?我覺得機會就在5年內,首先是交通條件在今年底將迎來重大契機,有四條高鐵線將逐漸建成投用,港城的交通將形成一個區域中心樞紐城市,加之本來就有機場存在,這便解決了很多務工人員的一個心結。與此同時,連雲港還成為了全國七個世界級石化基地之一,據我所知,盛虹煉化和衛星石化項目正在推進中,建成後帶來的經濟效益可是千億級別的。最後就是江蘇省委或有意將省內的港口企業合併統籌發展,不過這種東西沒有明確的文件支持,還是靜觀吧。

總體看來,港城的發展是有希望的,畢竟這兒房價不高,生活節奏也不快,今後的交通也便利,我相信,只要政府肯出力氣,肯動腦子,出臺各種人才舉措,招商政策,注重發展,一定有出頭之日!


初晴陪你看和聽丶


我是響水人,跟連雲港一條灌河之隔,以前響水人就希望劃給連雲港,因為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深水港多牛啊!現在估計沒人願意劃給連雲港了!連雲港的實力跟鹽城都拉開距離了!鹽城是往二線發展現在又進入長三角都市圈!連雲港是往四線發展!在江蘇真是寧往南一尺不往北一丈啊!


a殷老師


連雲港是江蘇少有的擁有深水良港的城市,擁有集裝箱、鐵礦石、煤炭、液體散貨等萬噸級以上泊位70個,2009年連雲港港吞吐量已經突破1.13億噸,而2018年完成吞吐量為2.36億噸,是全國前20大港。至於“國際大港口”,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定義,如果要像上海港、深圳港、寧波-舟山港、青島港、廣州港等這樣的全球前十大港才稱得上國際大港口的話,那麼小編認為連雲港開發成為國際大港口的可能性不大。



連雲港,古稱“海州”,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但相對而言,連雲港在省內的發展並不突出,GDP常年舉全省倒數前二。江蘇的經濟重心在蘇南,但凡大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國前列的港口,比如上海港、深圳港、寧波-舟山港、青島港、廣州港等,它們所處的城市都是“萬億俱樂部”,經濟發達。未來江蘇的經濟重心基本不會往北移,連雲港所獲得的發展資源有限,港口要跨越式發展基本不可能。



過去中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蓬勃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因此港口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而如今我國正在經濟轉型,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向中高端發展,而且全球經濟發展緩慢,需求不旺,全球貿易同樣增長緩慢,港口經濟發展已經過了它的黃金時期,因此連雲港港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可能性已經不大。


錦繡中源


洗洗睡吧,連雲港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裡面最差的。當時的含金量比現在的自貿區還高。城市發展的三要素,地理位置,人口,支柱產業。

位置方面,就港口來說,連雲港地處黃海的海州灣,但是北有青島南有上海,兩邊還有比自己強的南通和日照。就區域中心來說,周邊的青島,臨沂,徐州,鹽城個個比連雲港強,只有二百萬人口的日照人均GDP也是連雲港的兩倍。連雲港沒有成為區域中心的地基基礎,是邊緣化輔助性中小工業城市。

人口方面,連雲港人口也是周邊除了日照最少的且年輕人外流嚴重。房價偏高,高校稀缺,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很少,喪失了人口聚集地的要素,未來很難改變。連雲港今年作為新的三線城市是發展預期需要。

支柱產業方面,連雲港主要是靠化工產業,醫藥化工,石油化工等,這都是低勞動密集型度高資源消耗和高環境汙染的產業。這些產業結構為主的城市不會成為商業中心,其根本還是進口資源型城市。這種城市短時期內會經濟快速發展,幾十年後有落魄的可能。但是國家支持的話會比較富裕和繁華。

綜上所述,即使有了自貿區,連雲港還是一個外向型資源化化工產業為主的較富裕的三線工業城市。


潛龍在田1982



連雲港物流網


國家層面的規劃從民國時代就納入範圍了,這些話題已經太多討論了,不用再贅述。同時那也是由上至下的課題,連雲港人的真正參與能力有限。而作為一個生長於此的普通一員,我呼籲大家思考一些問題:中科院院士(或同級科學家),江蘇省最多,但是有連雲港的嗎?全國發明專利數量,江蘇省全國前列,但有多少是連雲港人的?書店和圖書館裡,除了在校學生以外,有幾個人?自己對於金錢的概念,除了拿了多少工資外,想沒想過納了多少稅?朋友聚會,桌上的議題是和某領導的關係,還是通過某政策或市場動向發現了某商機?或者是企業管理的心得?再說些我個人的經歷:我在溫州的路邊,聽過兩個大媽討論西班牙的法律法規,我在吳江一個麵館,看過兩個20來歲的年輕人討論企業管理,、我在順德一家新華書店買書幾乎沒有插腳的空……同志們,大家再回想一下魯迅先生等先賢們吶喊的是什麼?然後再想想我們連雲港人自己該做些什麼


leonphoenix


想法是好的,也很骨感,也很提振當地人民的精氣神,但往往現實是殘酷的,縱觀整個江蘇沿海沿岸,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大型或超大型的港口,不是江蘇沿海各市不努力,而是歷史,自然和這裡的人民開了一個大玩笑。過去的江蘇由於受黃河淮河水系的影響,承受著上游來水的壓力,每逢客水來勢洶洶時,黃土高原的泥沙都會被雨水裹脅進入江蘇大地流入東海,常年累月積少成多,從蘇北連雲港沿岸向南止上海崇明島沿線,原先的天然可開挖的天然大港被泥沙沉積填埋,漸漸形成目前的狀況,雖擁有海,但沒有天然大港,要想政變這一窘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以連雲港為例,它雖然擁有港口,年吞吐量在江蘇也是首屈一指,但它建設成今天這模樣,花上了幾代人的努力和多少錢財的投入,充斥著江蘇沿海的泥沙,根本不可能花幾年十幾年的努力就能解決,就是疏通了一部分,也是給大自然搔搔癢,每年從長江,淮河侵入的泥沙,就能叫你白費蠟。所以說,在江蘇的沿海,特別是連雲港要想建設成一個特大港口,任重而道遠,更不要說建設成國際化的大港口,就是能實現,首先要把上游的來水治理好。


水平688


我覺得比較困難,作為一個本地人覺得太難了。首先,連雲港在全省的排名都倒數第二這樣。即使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批沿海城市,到現在也沒什麼太大發展。我之前跟著老師在上海參加一個鹽城射陽的人才的交流會。我們老師比較厲害,所以被邀請去。一個縣就能做到這個地步,老師說射陽縣每年都會來在上海招聘人才回去。對回射陽工作的人才從各個方面給予幫助。感覺這才有拼盡吧!一個有能力的人,會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一個方向,如果這個地方,什麼都不行。那覺得也不會留下來。因為沒有前途。一個地方,想要發展起來,要擁有人才和政策。即使有人才,沒有支持政策給人家發揮也不行。希望自己的家鄉有所好的發展吧!希望有人能帶領人民致富吧!其實自己也想畢業後回來,可是呢!自己學農的,沒有地方要。沒什麼可盼望的發展前景。要是不好找工作,還是回蘇南吧!這就是一個循環,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家鄉找不到有前途的工作,就不會留下。





蘇北人士也


2018年,連雲港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3556.18萬噸,完成集裝箱量474.57萬標箱。從貨物吞吐量這個數據來看,連雲港還不錯,是集裝箱的吞吐量太低了,這就說明連雲港進出港的貨物主要是散貨而不是成件工業品。這從側面反映了連雲港及周邊製造業並不是很發達。

一個港口能不能成為國際性港口有幾個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包括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就是,港口必須是深水良港,有良好的航道。同時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如果處在國際貿易航線的必經之路上(比如新加坡),那地理優勢就很容易凸顯出來。

經濟因素也極為重要。而且重要性越來越超過了智能因素。即使這個港口是一個深水良港,非常適合航行,當如果當地經濟不發達,沒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這個港口是開發不出來的。


2018年,位列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排行榜的依次為:1.寧波舟山港;2.上海港;3.唐山港;4.廣州港;5.青島港;6.蘇州港;7.天津港;8.大連港;9.煙臺港;10.日照港。可以發現發現這十大港口絕大部分是位於經濟發達的城市,除了日照,另外9座城市經濟都很發達,尤其是製造業規模很大。


大連港難以成為國際性港口的根本原因,是當地經濟腹地太小。整個蘇北地區經濟規模並不大,佔江蘇的比重不到30%。沒有活躍的經濟,港口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

上海、香港、廣州、天津為什麼能夠成為國際性港口?中國有很多港口的質量條件比上面幾個都更好,比如青島港、廈門港,但卻沒有成為國際性港口。原因是因為當地經濟規模不夠大,經濟腹地低不夠廣。

我想這個原因也是制約連雲港成為國際性港口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