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歡樂喜劇人》到了第六季,總算是有個有意思的新聞了:

一個說相聲的,被一個美國人用中文脫口秀淘汰了。

被淘汰的人是高曉攀——“相聲有嘻哈”班主。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左邊拿快板的是高曉攀

打敗他的人叫艾傑西,一個能說中英雙語脫口秀的美國人。他的師父是丁廣泉,算起來是郭德綱的親師叔。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丁廣泉當初公開說過,郭德綱“起著旗子,但旗子不高”。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不管高曉攀是因為精明而故意“踩踏自己”,成全艾傑西,還是他的確技不如人。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

脫口秀,在中國總算“活過來了”。

脫口秀,翻譯自Talk Show,口才展示,也稱為談話節目。是指一種觀眾聚集在一起討論主持人提出的話題的廣播或電視節目,也統稱為一種主持風格。

國內被誤用冠名的很多“脫口秀”節目,其實對應的並不是歐美的“Talk Show”,而是“Stand-up comedy(單口喜劇)”,港稱為棟篤笑。臺灣稱為獨角喜劇;如果通篇主要是情景表演,則對應的是歐美的"sketch comedy(喜劇小品)"。

早在20年前,有一檔全民節目,堪稱中國脫口秀鼻祖。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中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每週日早上7點半,很多上班上學的大人孩子明明可以睡懶覺,卻要從被窩裡爬起來,打開電視機。

他們要準時收看的不是《還珠格格》,不是香港電影,而是《實話實說》。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身著一身橙色西裝的主持人走出來,用一種聊天的口吻說:“實話實說是我們這個節目的宗旨,高朋滿座就是我們這個節目的特色”。

中國第一檔全民脫口秀節目就此出現。

今天的人很難想象,當時《實話實說》火到了什麼地步。

央視數據顯示:每週日7:20-8:00所有收看電視的觀眾當中,收看《實話實說》的觀眾比例一度達到62%。

如今大火的如“跑男”一類的綜藝,收視率也不過1-2%而已。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可是1996年3月16號,第一期《實話實說》開播的日子,主持人就被悶了一棒。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實話實說第一期片頭

那時候小崔還沒什麼名氣,《實話實說》也只是個《東方時空》的特別節目而已。

節目開場沒多久,當他走近觀眾席的時候,有人隨口說了一句:“這孫子幹什麼的?”

小崔腦袋嗡地一響,大腦一片空白,準備好的詞全忘了,只能臨場發揮,沒想到那期節目效果還特別好。

那期節目的主題是《誰來保護消費者》,講了一個“打假英雄”王海的故事,他到北京各大商場購假索賠,累計購假金額近11萬,獲得加倍賠償5萬元。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有人說他是中國“職業打假第一人”,也有人說他就是個惡意“碰瓷”的,代表不了消費者。

現場雙方激烈爭論,你來我往,堪稱《奇葩說》鼻祖。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這種你來我往的言語交鋒,所表現出的不同社會角色的理性思考,恰恰是《實話實說》作為中國第一檔脫口秀最具魅力的部分。

在小崔擔任主持的6年間,《實話實說》總共涉及過300多個話題,涵蓋了醫患關係、北京打工、下崗工人、家庭婚姻、弱勢群體、國足闖進世界盃等等選題,既有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有普通人煩惱的家長裡短。

而作為脫口秀,《實話實說》最可貴的就是“只有議題,沒有臺本”,甚至於為了保證每個人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沒有排練,也不事先通知誰是嘉賓,以防相互影響觀點。

這種脫稿、即興、真實的設定,也為國內之後20多年的脫口秀節目樹立了一道堅挺的標杆。

只可惜05、06年,選秀節目迎來了它的全面高潮期,訪談脫口秀風頭不再。

娛樂脫口秀節目開始脫穎而出,而它在內容和討論上也相對更為毒舌,尺度也更大一些,而脫口秀也開始從靠節目聊出爆點到靠爆點引爆節目。

最受觀眾喜愛的,要數《康熙來了》。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節目初期以趣味性訪談臺灣社會新奇、冷門職業從業者為主。比如男性美髮師、屍體化妝師、網絡作家等。小S和蔡康永兩人的搭配主持,讓節目顯得既辛辣又知性。

而這檔節目也一度成為綜藝咖的培育所,也是藝人綜藝感好壞的試煉場。

同一時期的,還有《星空不夜城》,藍心湄作為主持人,每期邀請嘉賓聊天。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佈景和歐美脫口秀節目比較一致,夜晚的城市霓虹,星光畫面等。

主持人敢問,嘉賓敢說。

對於觀眾而言,脫口秀節目更想看到“真”的一面。

就這樣,隨著電視節目的發展,1992年到2010年間中國脫口秀節目層出不窮。

只是,沒有明顯的細分區別的缺點也逐漸暴露了出來。訪談、綜藝娛樂、演講等混為一談。

觀眾越來越搞不懂脫口秀是什麼,也難定義。

例如,《天天向上》和《火星情報局》等綜藝也號稱是“脫口秀”,但近乎所有的網站給他們的定義都是“綜藝節目”。沒有人把它當做“脫口秀”。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脫口秀起源於歐美國家的話劇表演。

早年間,演出方為了避免觀眾在換幕過程中感到無聊,會特地安插一些講笑話的表演;久而久之,一些酒吧藝人紛紛開始效仿,將其當成一種“街頭藝術”;在電視節目興起後,這類表演則經常會被安排在節目錄制中,用以暖場或串場,並慢慢成為了一項專門的表演形式。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展現的“站立式喜劇”(Stand-up Comedy)

在重視個性表達的美國,“脫口秀”這種帶有調侃性質的諷刺喜劇,很快便受到大眾熱捧。隨著酒吧文化與劇場文化的發展,脫口秀線下演出的市場湧現了很大的空間,針對脫口秀表演的劇場和綜藝開始興起。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成為了一大時尚,對社會的影響力已經不能小覷。在美國,各種各樣的脫口秀節目佔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

隨即好萊塢也開始向相關從業者拋出橄欖枝,圍繞著脫口秀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產業被逐步建立起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脫口秀在美國已經成為了一項備受關注的大眾文化,從中誕生出了囧叔等一大批具有國民知名度的脫口秀演員。幾乎每個夜晚,在紐約等大城市裡都會有數千場脫口秀上演,與脫口秀相關的各類文化產品,年產值更是可達數千億元。

而和美國的脫口秀產業相比,中國的脫口秀無論是從發展時間還是產業規模上看,都不可同日而語。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脫口秀看起來有的像單口相聲,單人表演形式,有的像綜藝。

不過,單口相聲和脫口秀有著本質區別,也更好區分一些。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單口相聲,習慣在敘事中尋找衝突,講一個故事,具有完整性且線性發展。

而脫口秀中的單口喜劇,更多的是平行結構。零散的笑點羅列,對一個話題進行論證。

我們的相聲藝術,被國外認為是"脫口秀"。

巧的是,扛起來“脫口秀”這三個字的,也是個半路出家的相聲演員。

能說會道的王自健,走過的路異於常人:兒童時期模仿電影《有話好好說》裡的姜文,結果成了結巴,花了10年學相聲才治好,高二就參加高考考上名校,上大學卻因為犯事兒被開除,做過廣告文案、電視臺編導,在中關村攢過機……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2010年王自健帶了北京的“相聲二班”一共4個人,來上海東方衛視參加《今晚80後說相聲》。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2012年,正趕上週立波《壹周立波秀》出走東方衛視,入駐浙江衛視。東方衛視順勢推出《今晚80後脫口秀》,把王自健推上前臺。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每週一期,每期45分鐘,至少得準備40個笑點,靠王自健一個人肯定不夠,於是他網羅了李誕、王建國、賴寶等段子手。

“覺得網上比較好的創作者,我們會把每期主題發給他,他寫的稿子一旦錄用了,或者哪怕只錄用了一個小段子,都會有稿費。按照現場節目效果,段子分為A、B、C等級,稿費600到1000元,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創作團隊。”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鐵打的節目,流水的創作者,很多寫手都為《今晚80後》寫過,固定寫段子的有8人以上。

按王自健的說法,當時符合國外脫口秀製作流程的“就我們這一檔”。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而讓脫口秀大熱併成功出圈的,則是由脫胎於製作《今晚80後脫口秀》的笑果文化所打造的《吐槽大會》,該節目自2017年上線後,前兩季(20集)累計收穫了超過35億次播放量,多期節目播放量突破2億;隨後兩年多時間裡,笑果文化還陸續打造了《脫口秀大會》等綜藝。

從電視節目到超級網綜,中國脫口秀走過了一條並不平坦的道路,可以說每一代脫口秀人,都是“各領風騷沒幾年”。

從《實話實說》到《吐槽大會》,中國脫口秀走了20年彎路

說白了,每種表演形式都需要時間來沉澱。

國內並不是沒有脫口秀土壤,而是缺少更多的脫口秀演員和創意突破點。

《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玩了命地推新人,但到頭來依舊是沒推出來第二個李誕,好不容易有個池子,還和笑果文化鬧掰了。

在一檔又一檔的節目中,觀眾們記住了“線下”這一名詞,知道了原來脫口秀也能賣票。

現在一個美國人,用中國的脫口秀打敗一個正經說相聲的……只是不知道脫口秀這股熱潮,能持續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