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俞秀鬆

當我得知我年邁的外公也在前線時,眼眶早已通紅。還有我的媽媽,她其實是個抵抗力特別低的人,給兒童看病時,自己都能感著冒回來。他們都說自己是黨員會衝上前線。哥們,挺住,我把我的外公還有媽媽都借給你了!

加油,我的超人媽媽。

要記得向陽而生,逆風飛翔,乘風破浪,歸來如往。


——陳琪方

最美的逆行|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俞秀松

這是武漢一名16歲的中學生寫給家人和患者的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對醫生家人的牽掛、對患者的鼓勵,以及戰勝疫情的信心。

連日來,一封封來自抗疫一線的家書在網上刷屏。見字如面,紙短情長,讀來令人感動不已。危難時刻,一封封“戰疫”家書用最樸實的方式,述說著他們內心深處的牽掛與大愛。心繫他人的安危,扛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使命感總是給予逆行者以勇氣和鬥志,召喚著他們一次次挺身而出、無怨無悔。

因為堅守,因為擔當,很多平凡的英雄們,選擇站在最前線,星星微茫,匯聚成光。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質樸的家書,承載的不僅僅是濃濃的惦念與牽掛,更是勇敢逆行者的無私奉獻和責任擔當,是平凡英雄們家國情懷最生動的記錄。

最美的逆行|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俞秀松

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在龍華烈士紀念館中有這樣一位烈士,他舍小家,為大家,在艱難的革命鬥爭中,時刻牽掛著家人和朋友,留下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紅色家書,流露出他對親人的思念,對革命的執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空,聆聽英雄們不變的家國情懷。


俞秀松,浙江諸暨人,學生時期便立志“做一個利國利民的東西南北人”。五四運動時期是杭州學生運動的領袖,執筆《浙江新潮》,以戰鬥的姿態對黑暗的社會制度和虛偽的封建禮教進行猛烈的抨擊,並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浙江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幟。

最美的逆行|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俞秀松


1920年3月,年輕的俞秀松懷著對真理的赤誠來到上海,翻開人生履歷的新篇章。此時的上海,新文化運動的左翼已開始走上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5月,俞秀松參與陳獨秀等人倡議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工作。6月28日,陳望道將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書稿交到了俞秀鬆手中,使得《共產黨宣言》能夠順利出版,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跨時代的重要事件。

最美的逆行|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俞秀松

1920年6—7月俞秀松日記,記錄了這一經過。


同年8月,俞秀松與陳獨秀、邵力子、李達等建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霞飛路漁陽裡6號正式成立,俞秀松為首任書記。期間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了外國語學社,俞秀松任秘書,負責日常管理,為黨培養幹部,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等曾在此學習。俞秀松好學慎思,先後兩次赴蘇深造,用知識積蓄革命的力量。

1935年6月,俞秀松受聯共(布)中央的安排前往新疆,做督辦盛世才的統戰工作。俞秀松擔任省立一中校長和新疆學院院長,“力主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主義為內容”發展新疆文化,是新疆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為新疆教育做出巨大貢獻。

1936年7月,俞秀松與盛世才的二妹盛世同(後改名為安志潔)結婚。婚禮當天盛世才送來兩隻精緻的小木箱作為賀禮,木箱上寫著“燃燒心靈的火把,奪取學識的寶庫”。很多人猜說是金銀財寶,打開後一看,竟全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精裝經典著作和其他革命典籍。俞秀松十分高興,向盛世同說:“同妹,這勝過金銀財寶萬萬倍,是無價之寶,我倆要好好保存,細細閱讀學習。”

最美的逆行|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英雄——俞秀松

俞秀松與盛世同


1937年11月14日,王明、康生兩人從蘇聯回延安,途徑新疆,借盛世才之手將俞秀松逮捕入獄。回延安後,在《解放》雜誌、蘇聯《真理報》、巴黎《救國時報》上大肆誣衊俞秀松等為托洛茨基匪徒,又借蘇聯肅反擴大化之機殺害了俞秀松。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青團最早的思想者和實踐者,俞秀松將個體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接在一起,他將自己短暫而絢爛的一生投身於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洪流,為家國情懷寫下最生動的註腳。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