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為什麼會發行“3元人 民幣”

建國初期為什麼會發行“3元人 民幣”

建國初期為什麼會發行“3元人 民幣”



近日,很多網友在網上貼出一張“三元人民幣”紙鈔,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其實,四九建政後,僅第二套人民幣出現過3元面值,從數學上講,不需要3元面值的幣種,為何還要發行?

建國初期為什麼會發行“3元人 民幣”

1、人民幣委託蘇聯代印,蘇方提出增加符合蘇聯文化傳統的3元鈔票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於1948年12月,面值大、種類多,且防偽性差,1950年,政務院著手設計新版人民幣,鑑於中國當時尚不具備印製精美鈔票的能力,故委託蘇聯代印,蘇聯就此提出,希望中國增加3元面值的鈔票,為讓蘇方儘快交貨,中方同意了這個要求,並“用原來十元券圖案(井岡山)改做三元版用”,這個3元鈔票也就是所謂的“蘇三幣”。
從世界範圍看,3元面值的鈔票是比較罕見的,蘇聯之所以採用,與其歷史文化有關。在斯拉夫傳統中,“3”被看做是完美的象徵,如俄羅斯有“大地是由三條大鯨揹著”的傳說,用數字“3”指代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等,從沙俄時代至蘇聯解體,面值為3盧布的鈔票至少有20種。此外,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從色彩、花紋,乃至尺寸(蘇聯人比中國人手掌大,使用的盧布票幅較大,“蘇三幣”票面72*160mm,大小相當於第五套人民幣50元鈔票),全借鑑自1947年版盧布。
3元幣的出現,也與陳雲向中央的建議有關,陳雲說,“臺灣尚未收復,港澳與我國陸地相連,美蔣不斷利用空投與經由港澳走私,向我國境內散播假票,以破壞人民幣信用,同時臺敵在美國援助下,可以在技術上把假票印成與真票完全近似,老百姓不可能區別真偽”,因此“我們發行的票子面額越大,則空投與私運同一體積與重量的假票,其金額數目也就越大。”“為減少假票的影響與損失”,陳雲建議,“擬在新幣發行時暫不發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發一元券又太小,故擬增發三元券一種以資調劑。”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已設計好的100元、50元鈔票都未問世,僅增設10元為最大面值,但綜合而言,當時的主要考慮,仍是為滿足蘇方要求,陳雲所提到的3元券承載的諸功能,傳統的2元券其實完全能夠承載。
1955年,包括3元面值在內的11種新版人民幣發行,規定1萬元舊幣兌換1元新幣,對於新幣的設計,“群眾”有兩個意見,一是為什麼不在鈔票上印毛主席,二是為什麼鈔票上不用慶祝節日時的天安門。 李先念為此致信周恩來,表示毛主席不贊成在鈔票上印他的像,沒辦法滿足群眾要求;而天安門景觀多變,也還是用平日的天安門較好,周恩來對這個意見批示“同意”,第二套人民幣設計遂成定案。
2、中蘇交惡,蘇聯利用鋼板印製真“偽鈔”,中國停用第二套人民幣
至於第二套人民幣的印製,小面值鈔票由蘇聯提供設備和做好防偽水印的印鈔紙,油墨材料從香港購買,大面值的3元、5元和10元鈔票則先在蘇聯印好,再運回國內,蘇聯前後共代印10元鈔票5億張、5元鈔票5億張、3元鈔票10億張。中國知這此非長久之策,故在1956年暗中設計了一種5元鈔票的備用版,以防萬一。
果然不久中蘇關係惡化,中國要求蘇聯交還代印人民幣的鋼板,蘇聯藉口“保存資料”,予以拒絕。同時,在與蘇聯接壤的新疆、東北一些地方,出現大量人民幣假鈔,為防止蘇聯繼續印製“真版偽鈔”,中國從1964年開始回收3元、5元和10元的鈔票,並籌備發行第三套人民幣。

沒有了蘇聯提供的印鈔紙,市面上小額鈔票也出現短缺,為應對這種緊急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加快研發速度,終於自制出“空心星滿版水印紙”,第一次擁有了自制鈔票的能力,1962年,備用版5元也印製發行。
面值為3元的人民幣從1955年發行,至1964年廢止,前後流通僅9年,從數學上來說,只要有1、2、5和10,就能組合成1—9的任意數字,3顯然是多餘的,此後的幾套人民幣,都不再發行不實用的3元鈔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