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這些“看門人”為城市築起防護牆

2 月 17 日 14 時,氣溫零下 5 ℃,大連高速路政大隊副大隊長王軍和同事們走進休息帳篷,門口的取暖器開到最大,帳篷裡只有 15 ℃左右,一次性防護手套像是一層硬皮,脫掉手套,雙手通紅一片。在高速公路大連站(後鹽高速口),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發生。

21 天,自 1 月 27 日以來,寒流、冰雨、降雪、大風都沒能"趕走"這些"看門人";21 天,檢測車輛 35 餘萬臺次、測量體溫 90 餘萬人次;21 天,黨員先鋒隊、執法隊員、醫護人員、交警、特警、路政、交投公司、市直單位機關幹部 …… 最高峰時 400 多人徹夜值守,他們在城市的"北大門"築起了一道防護牆。2 月 17 日下午,記者來到這裡,深入瞭解這些"看門人"背後的故事。


21天,這些“看門人”為城市築起防護牆


現場:凍傷的手指和大風吹掉的"站"字

趙峻,市交通運輸局青年突擊隊隊長,這是他在後鹽高速口值守的第 12 天,每天 8 時至 17 時,是他值守的時間,他的任務是登記外來車輛。趙峻右手虎口處的皮膚都是黑斑,為了方便記錄,他很少戴手套,兩手都被凍傷,裂了幾道口子剛剛癒合,留下一片斑痕。

冷,常人無法忍受的冷。沙河口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李輝和同事們司職測溫員,他們每隔半小時就要換班一次,僅半個小時,一次性手套就凍得如同一層硬皮。記者看到,剛剛輪崗下來的測溫員脫下手套雙手凍得通紅,"手都是麻的。"但為了避免被病毒傳染,隊員們必須戴一次性防護手套上崗。"今天氣溫回升還好一些,前兩天雨雪交加,我們根本站不住,10 分鐘就換崗一次。"那天每個人都像穿上了一個冰甲,衣服上都結上一層冰。

在後鹽高速口,幾位值守人員都提到了一件事,收費口上方豎立著"大連站"三個大字,2 月 16 日風力最猛時,"站"字都被大風颳落,而他們卻一直守在高速口。李輝給記者看了一段視頻,2 月 16 日他們在帳篷裡吃午飯,帳篷被吹得獵獵作響,甚至都聽不清對面人說話的聲音。


21天,這些“看門人”為城市築起防護牆


堅守:累了就坐在帳篷和車裡稍作休整

在後鹽高速口場地中央設有四個帳篷,其中兩個用於物資存儲和食物發放,另外兩個帳篷中共有 8 張床,這裡是大多數測溫員休整的地方。帳篷裡放著取暖器,但即使開到最大功率,帳篷裡也只有 15 ℃左右。

"太陽落山後,氣溫驟降,帳篷裡的溫度更低。"交通運輸局路政執法隊沈彥光告訴記者,不遠處還有一個休息室和一輛大巴車,累了,大家就坐在車裡、帳篷裡稍作休息,暖和一下。"值夜班也沒有床位躺下來,休息一會兒就要上崗。"沈彥光說。

"夜班是不能睡覺的,休息時也都全副武裝,連鞋子都不能脫。"在簡易房做成的休息室裡,一位甘井子區城管執法局工作人員把取暖器調在了最低檔,"室溫也不能太高,以防大家換班時冷熱交替患上感冒。"這位工作人員介紹說,檢查站夜班值守都是甘井子區城管執法局隊員,從晚上 5 點到次日 8 點,"今天夜班有 22 人上崗。"

在外來車輛登記處的帳篷裡,記者注意到,帳篷是半開放式的,對著車道的一面敞開,以便人員登記,地面上結著一層冰,市交通運輸局路政執法隊和青年突擊隊 24 小時在此堅守,專門記錄外來車輛和人員的信息, 。

"我們這裡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所有數據都要傳送到市內的各個街道社區。"市交通運輸局公路處的劉存負責大數據統計,在這裡記錄下的數據經過彙總,分別傳送到所在街道社區,方便後續防控工作的開展。

凝聚:21 天的守護每個人都是一面旗幟

"別採訪我,甘井子區執法局的同事比我們還辛苦。"李輝說,沙河口區執法局只在白天值班,更辛苦的是每晚值班的甘井子區執法局。

"別採訪我,成立發熱門診後,我的同事都到那裡,他們更辛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甘井子區人民醫院女醫生從 1 月 26 日就和同事們一起在後鹽高速口值守,隨著返城高峰期結束,她的同事們從測溫點撤下後又匆匆趕去了發熱門診。

"別採訪我,我這點事都不算啥。"大連高速路政大隊副大隊長王軍從 1 月 25 日直到 2 月 17 日,每天早上 7 點上崗,晚上天黑才走。

寒風、冰雪、長時間的堅守,後鹽高速口像是一道戰壕、一道防護牆,是什麼力量讓這些"看門人"凝聚在一起。

"在這裡站著就是一名戰士。"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孫剛說,在後鹽高速口每個人都立身為旗。孫剛告訴記者,每天在這裡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測溫一線有尚在哺乳期年輕媽媽的身影;有今年即將退休的路政執法隊老同志在凜冽的寒風裡連續堅持幾個小時現場維持秩序;有妻子患病臥床得不到照顧,還在測溫點堅守的丈夫;有夫妻二人把需要照顧的孩子交託老人,從大年初四開始就衝在疫情防控一線,沒有休息一天的夫妻檔;2 月 13 日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突發高燒,從金州趕往大連就醫,在詳細詢問情況後,檢查點的醫護人員親自護送,前方警車開道,僅十幾分鍾就送到了醫院 …… 沒有人當逃兵,沒有人退縮。"後鹽高速口就像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磁場。"孫剛說,這裡有一團火,把大家聚攏在了一起。


21天,這些“看門人”為城市築起防護牆


21天,這些“看門人”為城市築起防護牆


感動:"大連人都惦記著站在這裡的我們"

為什麼堅守在這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很自豪。"大連高速路政大隊副大隊長王軍的一位同事告訴記者,就在兩天前,測溫點裡來了幾位年輕人,他們用保溫箱送來了茶葉蛋和熱飲,沒有留下姓名離開了。"我們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在牽掛著這裡。"王軍的同事說,700 萬大連市民就是支撐他們守護這裡的最大力量。

溫暖一直在傳遞:交投公司大連站每天為二百多人準備正餐和熱水;高速路政大隊無償提供了 50 套反光馬甲,保障一線工作人員安全;金普新區管委會捐助了 3 大箱暖寶;市總工會及時為一線測溫人員送來了 200 件羽絨服、500 箱礦泉水、200 副手套以及 200 桶消毒液;臺商大成集團送來了三菱唐揚、烘培腸、原味雞柳串等 1000 餘公斤食品慰問一線工作人員。2 月 17 日 16 時許,就在記者採訪時,遼漁集團捐獻了一批物資剛剛送達檢查點。這是他們在生產線還沒有完全復工的情況下,特地趕製的 5000 罐金槍魚罐頭。

1 月 27 日,大連公路疫情防控第一個檢查站——後鹽檢查站正式成立,最高峰時,這裡每天有 400 多人值守,對進入大連的車輛、人員"逐車逐人"進行檢查測溫。截至 2 月 17 日,後鹽檢查站共檢測車輛 35 餘萬臺次、測量體溫 90 餘萬人次。

2 月 17 日,上崗 318 人,檢查車輛 13510 臺,測溫人數 40530 人,初步測量發熱症狀 10 例,這是後鹽高速口當天 17 時前的一組數據。

半島晨報、39 度視頻首席記者王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