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文丨圖圖爸爸

在很多父母的想法之中,總是覺得棍棒教育是較為好使的一種教育方式。

確實我們會發現即使年輕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利用大道理的方式,去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運用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家長無法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之中過度的暴躁,憤怒,必然會選擇最原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武力。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可是大家在打罵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呢?特別是爸爸媽媽同時生氣,這種混合雙打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大。

他們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存在,只能抱緊雙手保護自己的身體。很多人長大之後,永遠無法忘懷自己小時候曾經經歷的被暴打的情節。

或許在父母的想法之中“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但是這種所謂的打罵卻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陰影。

有相關的心理學家曾經表示:幸福的孩子,或許會用自己童年時候的美好時光,去治癒自己未來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

但是不幸的孩子,他們只能用自己未來的所有時間,去尋找較為美好的狀態,去彌補自己噩夢般的童年。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01你打過孩子嗎?

你有沒有打過自己的孩子呢?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的回答都必然是肯定的。甚至有些人還表示出來對待孩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心情。

人確實總是會衝動,可是衝動之下就是魔鬼,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本該是一種較為溫柔的狀態,但是較為衝動就有可能導致孩子看到了父母惡魔的一面。

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奶奶過生日,頭天晚上我們就告訴孩子第二天早上必須早起,因為要乘車去奶奶家,孩子答應的非常好。

可是第二天早上還是依舊賴床,等到去了奶奶家已經差不多下午一兩點,這時候全屋子的人都調侃我們,讓我感到十分的生氣。

回到家裡面和孩子講述了今天的這個問題,沒想到孩子竟然還在嘴硬“反正我們去了別人還沒有吃飯,又不是沒有參加奶奶的生日聚會”。

其實和孩子強調這不是時間不時間的問題,而是展現出一種對待別人的態度,孩子還是不能理解。

最後說來說去還在嘴硬,控制不住情緒的狀況之下直接打了孩子一巴掌,可是沒想到孩子直接說出一句“我要受不了了,我以後哪也不去了”,接下來丈夫聽到這樣的話也開始打他。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開始思考今天發生的事情,確實感到十分的愧疚。

我們也相信這或許是大部分父母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在面對孩子生氣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較為暴躁的方式去應對。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02“混合雙打”成教育新招,孩子到底該何去何從?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混合雙打或許成為一種教育新招。在現在壓力較大的情況之下,父母在家庭關係之中可能表現出來的暴躁狀態,要比工作上更為明顯。

因為工作上是受制於人,而回到家裡面父母就是家庭的主心骨有絕對的控制權,這時候必然會對孩子發脾氣。

在面對父母混合雙打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又是如何的呢?父母有沒有注意到呢?根據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孩子不同年齡段,他們應對父母暴躁的行為有著不同的態度。

  • 0-5歲:持續的哭鬧

因為在0-5歲確實是處於被父母壓制的狀態,他們也不明白到底應該如何去應對?

父母對自己使用暴力的行為,這時候只能默默的忍受,同時用哭鬧的狀態去表達自己內心痛苦的情緒。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 5-10歲:適度的反擊

在孩子三歲以後,他們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但是一些比較懂得隱忍的孩子,就會隱忍自己自主性。

但是慢慢的上了幼兒園和其他人接觸,這時候孩子內心的敏感性,自主性就逐漸萌芽。

當再接受父母批評打罵的時候,他們就會適度的反擊。比如說摔門而去,用行為反抗父母。

  • 10-18歲:保持沉默

當孩子10歲以後,他們明白自己對於父母的暴躁行為是錯誤的,這是不尊重父母的一種表現,所以,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也會表現出來較為沉默的狀態。

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而認為“沉默是金”。

當然孩子這種狀態較為冷靜,對於父母的恨意也就更為深刻。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03長期遭受暴力的孩子,容易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孩子不同階段的表現暗示他們發育程度,從較為明顯的哭泣再到無聲的反抗,其實都是對於父母行為的反應。

最重要的是長時間處於這種暴躁行為,將也會給孩子帶來以下負面影響。

1)缺乏安全感

試想一下,在混合雙打的狀況之下確實孩子是孤身一人,而爸爸媽媽連為一體。

如果僅僅只是受到一方的責罵,孩子還可以跑向另外一方的懷抱,但是這種混合雙打對於孩子的打擊更為明顯。

當孩子在最為脆弱的時候,沒有人去給予他溫暖,只會讓孩子慢慢的缺乏安全感,當父母都無法滿足他們內心的精神需求,孩子未來成長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2)行為較為怪異

之前我們在一個新聞上看到有父母吵架,因為孩子在旁邊哭鬧直接跑過去打罵孩子。

過了一會兒,夫妻兩人就將所有的矛頭轉向了孩子身上,甚至一把將孩子推倒在地,腳踢拳打不在話下,孩子只受到了父母堅硬的拳頭。

實際上之前在上學的時候,也接觸過這樣一個從小就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

他表現出來的狀態確實較為怪異,在學校中從來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相處。

即使是別人和他說一句話,他也能戰戰兢兢很久,精神上較為脆弱。

3)極端情緒蔓延

當我們在接受了更多的暴力之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自然而然所能想到的基本上,也都是暴力的方式。

除此之外,父母表現出來暴力的情緒,也會夾雜一些消極的話語,當孩子被撲面而來的“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不去死”的話語衝擊只會想象到一些消極的行為。

人身體在處於消極狀態的時候,會分泌一定的激素影響到身體健康,這種心病對於身體的傷害更大,加之精神上的影響,孩子不痛苦嗎?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04父母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減少對孩子的打罵

我們明白每一位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可是為什麼在打孩子的前一秒不能讓自己停下來呢?

大家有沒有捫心自問過:我真的不能停下來讓自己冷靜嗎?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任何一個人都不希望看到自己孩子表現出來較為脆弱的狀態。

我們也希望以下幾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減少被父母打罵的次數。

1、告訴自己:對孩子傷害太大了

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為優秀,是很多父母打罵孩子最為根本的原因,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他們認為“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只有這種高壓狀態之下,孩子才能變得更為優秀,實際上並不是的。

就像我們上面所列舉的三個問題,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父母的打罵之下,只會對他們身體和心理造成更大的傷害。

在混合雙打的時候父母要考慮到這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我們但凡能夠想到這一個問題,必然會停下自己的手腳。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2、把孩子當做是朋友,他不是你的所有品

在生活中你有打過自己的朋友嗎?我們在很多時候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把自家孩子當做是自己的朋友,以朋友的狀態來和孩子相處,那麼必然會減少更多的麻煩。

只是現在很多父母總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所有品,他們的行為必須受到父母的安排,孩子表現出來的狀態沒有讓父母滿意就會受到責罵。

我們應該清楚,孩子生下來之後,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當做朋友,當他們出現問題的時候給予提點,出現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出現缺點的時候讓其自我改正才是應該做的。

父母進行混合雙打,孩子在想什麼?“打”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3、期待變少,爭吵變少

當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慢慢變少的時候,就會減少更多的爭吵。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優秀,但是也應該接受孩子的不平凡。

過分的打罵也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有些時候內心的自我驅動才會讓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與其過度的逼迫孩子,還不如他們自由的生長,散養之下幸福快樂的成長。

孩子成長過程之中,爸爸媽媽的存在確實是不可或缺的,當我們給孩子帶來的僅僅只是暴力的時候,就應該清楚自己是讓孩子不快樂的。

孩子的一生並不由父母支配,父母的一生也不需要以孩子為主。只有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明白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是一個引導者的作用,我們才能減少責罵,這樣孩子也會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