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為自己買保險?

保險達人趙裕慶


國家已經明確發文,本次疫情中確診病列和疑似病例的醫療花費不用自己掏錢,所以大家不要對些過於擔憂。但是,保險還是很有必要買的。首先,疫情是突發的,但我們生活中還有其它健康風險的,這就需要我們平時購買保險來規避風險。其次,疫情中確診患者病癒出院之後,還會有康復的花費,這些花費就得自己承擔了。所以,我們還是趁現在健康時給自己買份商業保險,量力而行,財力允許買份重疾險,這是確診即給付型,很多保險公司重疾險都做了責任擴展,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也有一定比例賠付,還要買份醫療險,可以報銷醫療費用,還有住院津貼。財力不允許先買份百醫療險,保費根椐年齡也就低的幾百高的一千多,可以報銷少則200萬多則400萬不等的醫療費用,還有住院補貼,也能報銷住院前7後30天的門急診費甲,也是很不錯的選擇。總之,不論有無疫情,該買的保險還是要買的,量力而行,給自己和家人配置合適的保險!


月夜聊保險


1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期間社會保險經辦工作。通知明確,社保經辦機構應盡最大可能提供“不見面”服務,從源頭上減少經辦大廳現場人員流量、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髮放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期間,社保待遇發放是否會受到影響,是廣大參保人尤為關注的問題。通知明確,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及所屬社保經辦機構要加強與財政、金融機構等部門和單位協商,探索通過網上受理、初審待遇申領,按月預發養老保險待遇,確保參保人權益。對於領取待遇人員未按期辦理資格認證的,不暫停待遇的發放。

對於未能及時辦理新增退休人員申報的,經審核後,自審核次月起補發養老金。要做好相應風險防控,減少系統外經辦和手工操作,在信息系統中做好新領取待遇人員標識、預發待遇記賬及財務處理,疫情穩定後及時進行審核、結算和相應業務稽核內審。

經辦大廳防控措施將“升級”

經辦大廳是經辦機構疫情防控的最大風險點。對此,通知明確各地要按照國家對公共服務場所疫情防控的要求,落實通風、消毒、體溫監測等必要措施。加強經辦大廳的消毒、清潔工作,及時對辦事大廳櫃檯、自助服務機具等設施設備實施嚴格消毒。窗口工作人員應按規定配戴口罩和手套,到經辦大廳辦事的群眾應配戴口罩並自覺接受體溫檢測,避免交叉感染。

社保經辦推行“不見面”服務

通知明確,各地要結合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動經辦服務模式轉型升級,將網上辦事作為占主導地位的經辦服務模式,普及“掌上社保”服務,方便群眾足不出戶辦理業務。

同時,要抓住當前不少地區的群眾仍需要“跑腿辦”“現場辦”的參保登記、申報繳納、關係轉移接續等重點業務,開通社保微信等公眾服務,實現網上申報繳費、移動支付;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平臺,加快實現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轉移網上申請全覆蓋,取消郵寄紙質憑證,做到網上辦理、順暢銜接。

通知還要求,要依法及時做好網辦業務的受理、處理和反饋,抓好電子印章和電子檔案的應用,改善群眾網上辦事體驗。全面優化和暢通系統運維工作,確保網上服務安全、穩定、高效。

醫護人員工傷保障有綠色通道

通知明確,各地開闢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工傷保障綠色通道,對已參保並被認定為工傷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優先處理,並按照告知承諾制要求精減證明材料,開闢工傷


醋愛翁


保險我覺得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份投資和保障。

1醫療險,只要符合條款中就醫行為的約定就可以得到賠付,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

醫保報銷後,需要自付的醫藥費,醫療險可繼續賠付。如果醫療險是報銷性質的,可以報銷治療費用;如果醫療險涵蓋住院津貼,可按照住院天數進行賠付。

在此提示,對於已購或擬購的醫療險中,請關注產品的免責部分,是否將甲類及乙類法定傳染病列入其責任免除,同時對照該保險公司在其官網公示的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責任擴展公告來進一步明確產品的保障範圍。

2重疾險

重大疾病保險只賠付合同里約定的疾病並且要達到相應的賠付條件。

此次新冠肺炎,目前尚不在市面上任何重疾險病種列表中,很難得到賠付。但是,如果因為新冠肺炎引起相關併發症,譬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性休克、深度昏迷等較為嚴重的後果時,重疾險有可能進行賠付。

如果是帶身故的重疾險,在醫治無效身故後,可以得到賠付。

3壽險

無論定期壽險還是終身壽險,如果因為新冠肺炎導致身故或全殘,按照其保險責任可以得到賠付。

3意外險

此次新冠肺炎屬於疾病,並不屬於意外,通常情況下保險公司不賠。如果患者購買的是包含猝死責任的意外險,可具體依照保險公司條款約定進行賠付,或保險公司在其官網公示將意外險產品的保險責任範圍擴展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可以得到賠付。


Aa卡哇伊戰狼


疫情期間如何科學配置保險?近日山東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李軼男教授做客山東經濟廣播“金錢樹”節目就此進行了解讀。

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局通知,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要採取特殊的報銷政策。患者產生的醫療費用,是在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以及醫療救助等規定支付之後,個人負擔部分由財政直接給予補助。在這樣的基礎上,個人是否還需要考慮購買相關的保險產品?李軼男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認為,當前的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因為新冠肺炎引發的各種治療費用方面,是由國家進行相應報銷的。這個報銷流程首先由醫保來支付相應部分,包括基礎的醫保費用報銷,還有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這類部分報銷之後,剩下的還有一些個人承擔部分將由財政進行補助。國家所承擔的費用包含了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當中的費用,各種藥品費用和醫藥費用等等,但不包含身故部分的相應保障。如果投保相應的商業保險險種,可以進行相應的支付或者是理賠。最後還有一些保險產品可以提供津貼或補助類的保險金給付,比如包含住院津貼類的險種,給付條件只要是被保險人住院,按照天數每天都會提供幾百元不等的津貼,這對於治療和患病期間會有更好的補助。

同時,李軼男教授針對具體相關保險產品的賠付力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類含有身故責任的產品,不管是定期壽險還是終身壽險,只要產品當中含有身故責任的這一類險種,對於新冠肺炎導致的身故責任都是可以進行理賠的。第二類就是醫療險,像百萬醫療保險產品,這類產品沒有對社保報銷進行限定,社保之外的進口藥和自費藥的治療費用都可以提供報銷。它可以對於社保和國家兜底之外進行補充。第三類就是重疾險,傳統的重疾險當中,性價比比較高的產品一般會包含三類重疾種類,第一類就是重大疾病,第二類是中度重疾,第三類叫輕度重疾。但肺炎不在重疾的疾病病種當中,所以連輕症疾病的種類都沒有包含在其中。李軼男教授在這特別提醒大家注意,一旦新冠肺炎導致的併發症符合重疾理賠標準,重疾險就會觸發理賠。不管是輕症中症還是重疾,都可以進行相應理賠。第四類就是意外險,現在很多家公司響應監管機構號召,開發新型的專門應對新冠肺炎的意外險產品。有一些壽險公司的重疾險產品做了擴展責任,要求只要被保險人確診新冠肺炎疾病,這款重疾險就按照輕症比例進行30%的理賠,這個是一次性給付的,不需要醫療費用去對接。







每天拍攝生活趣事


新冠肺炎還不屬重疾、只有醫療險可報銷包含EMCO費用(許多保險公司都放寬了理賠權限)。沒有投保過的、需投保。

這個時候投保重疾險和意外險來對抗新冠肺炎並不是好的選擇。重疾險有最短90天觀察期(保險公司未針對肺炎作出理賠權限調整)。

對於生命終止(即身故)、是單純壽險和重疾險可起到作用的。重疾險一般都包含身故責任,但也要看你買的那款含不含,由於新冠肺炎身故的、意外險不賠。


錢少爺


疫情期間我建議用來學習保險知識,不要亂買保險,針對傳染病的醫療險國家全部承擔了,而其他病都需要一個30天等待期,壽險和重疾險更是有90-180天等待期,現在買了也不起作用。

買保險首先看你的家庭收入和預算,如果收入穩定可以適當購買,如果現在沒有收入,就等到疫情結束,開始有收入了再說。

最後如果說一定要買一款保險才能安心,那就去支付寶上買一份好醫保長期醫療,來給家庭大額醫療費風險進行託底。

記住,保險再好,首先得姓保!


BX逆行者


籌劃保險時,不知從何下手?

這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優先級的邏輯,梳理家庭保障需求的能力。

買到自己不需要的保險?這可能是因為無法在人際溝通中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無法準確分辨出保險銷售員口中的“事實”和“觀點”,最終陷入銷售套路。

每年保費太多、家庭開支壓力太大?這也許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合理分配家庭現金流支出的重要性。

這種講道理、重邏輯的思維,不僅讓保險迴歸保障的本源,也可以真正做到為你自己負責、為家人負責。畢竟我們買保險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弄清楚為何而花,很有必要。

事實上,當你希望保險為你解決疾病、身故等狀況帶來的風險時,本質上,你就不是在買保險,而是在“申請”保險了。接下來我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需要申請保險,怎樣才能申請到保險。

1、分清保險類別

2、學會挑選保險產品的標準

3、學習方法:

(1)自學:推薦書籍《你的第一本保險指南》

(2)找專業中介,諮詢專業保險經紀人

不要自己在網上胡亂買,眼下的方便,沒準就是以後的坑。



悠芽財經


買保險和在不在疫情期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如果能因此建立正確的保險觀念,倒是不錯的一個機會。


其實保險種類主要還是這幾類,都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常規的還是優先考慮重疾險、醫療險和意外險,算是比較全面的基礎保障了。至於壽險和年金險可以有所餘力的情況再做考慮~


如果你對此有些想法需要溝通,可以隨時和我聯繫~~願好~~


以安易危


疫情期間收到兩個保險公司推送的免費保險。可以加入一下。




益往直前


沒買保險,最主要還是別出門,別出門,別出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