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房產觀,這下該改朝換代了

不破不立

產品至上的地產時代要來了

03年SARS之後,因為淘大花園是塔樓,又是疫情的重災區,所以大家明白了板樓通風的好處,板樓和塔樓的價值差異一下被拉大。

直到今天,各地市場上受歡迎的依舊是板樓。

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成都人開始恐懼高層,作為災區最近的大城市,上千萬人體驗到了可怕的震感,樓層越高越恐怖。

直到今天,在成都樓盤的定價中,樓層越高越便宜。

霍亂時期的愛情讓人刻骨銘心。

疫情之下人們房產觀念的改變,也是摧枯拉朽的氣勢。

而這一次因為疫情,大家不得已在家裡宅了這麼久,可以說是我們和自己的房子相處最久的一段時間了,在各種需求集中爆發的情況下,房子的優缺點被無限放大。

中國人的房產觀也在經歷這樣的考驗之後,終於,被摔得稀碎。

中國人的房產觀,這下該改朝換代了

以往我們在挑選心儀的住宅產品時,一定會從樓書上或者中介口中獲取下面這些指標,比如容積率3.0、梯戶比1T2、綠化率35%。

說實話,很多人對這些細微數字並沒有什麼感覺,買房的過程中也只是看個大概,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但這次疫情,危機侵襲到每一個小區之下,這些數字要命的意義才體現出來。

城市裡的好土地很稀缺,但人們對於地段的需求卻很旺盛,所以開發商恨不得每棟樓都蓋到足到33層。

但這樣的產品也就意味著,小區的容積率會高得可怕。

2003年SARS,香港淘大花園淪為重災區,除了塔樓和衛生條件的原因之外,單位面積中容納了太多的人也是疫情肆虐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的房產觀,這下該改朝換代了

淘大花園的容積率達到了10

一般小區的容積率在3~4左右,3以下的項目則以多層為主,建築密度也比較低,當然,價格是成反比的。

綠化率方面,現在大多數的一手房產品都能保證比較好的比例,一般在35%左右。

但大多數二手房產品是遠遠不到這個指標的,整個小區除了樓棟就是道路,一點彈性空間都沒有。

綠化率高不僅僅意味著種的花草樹木更多,更多的室外場地、更多的功能空間、更大的樓間距。

以往我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但在小區被封鎖的這段時間,小區外部空間夠不夠大、耐不耐逛,成了影響我們心情的一個關鍵因素。

除了容積率和綠化率,梯戶比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按概率來說,同層的戶數越多,被感染的幾率也就越大,1梯2戶的產品會安全很多。

而且在這種特殊時期下,除了私密性以外,1梯1戶和大平層這類產品所帶來的安全感,真心是其他產品所無法比擬的。

可以預見,在中國人大多不缺房的今天,低品質的需求會被快速蒸發,改善需求會迎來爆發。

總之,2020年的樓市,低密度、高私密性的產品會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

中國人的房產觀,這下該改朝換代了

除了小區的整體規劃設計,人們對於戶型的認知也將天翻地覆。

戶型是什麼?

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還只停留在三房兩廳兩衛這個階段。

相應的,戶型的下限也變得很低,過往開放商隨便抄過來的一個戶型產品,都會有人買單。

但其實戶型的上限很高很高。

因為戶型是一個人大概率要待一輩子的空間。

戶型是更所有家庭關係的總和。

而疫情的這段時間,恐怕是我們最高頻使用房子這個產品的時間。

從早到晚不出門,左右陪伴的都是家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在備受考驗,對戶型功能空間的需求時刻都在爆發衝突。

比如市面上很流行的兩房和三房產品,比起書房,留一個臥室備用好像是更好的選擇,但這樣的配置基本是很難滿足在家辦公的需求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湊合著在餐廳、客廳,或者乾脆躺在床上辦公,但這樣並不符合工作場景。

說實話,辦公最重要的其實是儀式感,沒有儀式感,在家裡永遠都沒辦法進入工作狀態。

而且工作空間處於靜區,以往不覺得,但當家裡塞滿了人,你會發現小孩和看旁邊看電視劇的人是多麼呱噪。

所以以往覺得沒什麼必要的動靜分區,在這樣的場景下尤其關鍵。

除了書房,廚房一定也是大家這段時間高頻使用的空間。

因為不得不在家做飯,廚房的使用頻率一下子達到巔峰。

這樣一來,不僅中國人的廚房不會消失,以後佔據生活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面積過小,沒有采光和通風的廚房會被嫌棄。

更關鍵的是,在疫情人傳人的影響下,那些配置公共廚房的老破小會完全失去市場。

中國人的房產觀,這下該改朝換代了

上海老破小裡的公共廚房

疫情對廚房的另外一個顛覆是——在家做早餐的需求被瞬間放大。

而且現在的早餐講究清淡,沒什麼重油煙,這樣以來,西廚島臺的優勢會被大家所接受。

而且島臺本質上屬於一個半開放的功能空間,家庭成員通過一頓早餐的時間,在這裡完成社交,修復關係。

關於戶型的細節還有很多,以後也許還會再和大家分享,總而言之,關在家裡的這段時間,恐怕會有很多人意識到——

其實自己的房子,是配不上自己的。

人們對新房子的期待,也會受這段時間的影響:動靜分區、餐廚空間、辦公空間,這些能夠理順家庭關係的空間會成為剛需。

說完小區和戶型,最後,一個影響買房決策的觀念也被摔得稀碎。

這兩年,特別是租售同權的相關政策出臺之後,很多人都在歡呼,說自己不用再當房奴了。

但疫情之下,租售同權的泡沫一夜之間就幻滅了。

有房的人被隔離在家,儘管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滿,但最起碼他們有瓦遮頭,但租客就不一樣了。

還有些小區直接把租客趕出大門,外面酒店又都停業,無家可歸,一下子從租客變成流浪者。

無錫、蘇州對外地七省市人員一律勸返,意味著在這兩個城市沒有房產的租戶失去了復工的可能,經濟來源被掐斷,生活恐怕慘不忍睹。

現在,類似的政策在不少地方陸續出臺,我們當然覺得這樣極不合理,但是在城市管理者看來,控制疫情才是頭等大事。

生死存亡的時候,無房階級被犧牲自然是合理的。

而且在這樣的絕境下,自如、蛋殼這些租房機構還在租客們的墳頭上蹦迪。

在無法及時返程且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時候,北京自如的租客被集體漲租;蛋殼面對房東倡議疫情期間為租客免租,但毫不知情的租客每月還在按時繳納房租。

我們看到的是房產市場越來越健康合理,疫情期間的房貸也有途徑去延遲,但租房市場卻開始亂象叢生。

租售同權想把有房、無房者合併成一個群體,但現實,把他們清清楚楚地分回了兩個階級。

也許經過這次之後,在觀望猶豫的,會下決心擁有自己的房子。

寫在最後的話。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買房計劃。

二手房無法出手、學區房的預算縮減,甚至原本年前看中的項目,在這次疫情之下也變得漏洞百出,不過,這也許是我們重新思考的好時機。

畢竟,過去的房地產行業太快了,每一個關注樓市的人都身心俱疲,在這樣一段被隔離的時間裡,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被按下了暫停鍵。

在家某一個無聊的早晨,你一定曾問過自己一個這樣的問題:到底,什麼是房子?

經過這一次,讓所有人突然領悟過來——成為家,才是房子最大的價值。

房子在被投資者數據化之前,承載著的其實是一家人最日常、最細節的需求。

首先,無論如何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也許不用很大,但功能起碼要合理,哪怕是被長時間隔離,也不會待的膩味。

哪怕是面對再大的危機,依然有和家人合理共存的空間,感受到彼此間的溫暖。

而且以往不被我們重視的容積率、綠化率等數字背後,也顯露出各自的意義。

這樣的房產觀正在慢慢形成,陳舊的房產觀一夜之間被摔得稀碎,反過來再倒逼產品的更新。

不破不立,產品至上的地產時代要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