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逗七分捧”,老相聲藝人如此給新演員量活

在相聲演出中,一個包袱到底響不響,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逗哏演員能不能通過語言描述,把觀眾帶入到作品的場景之中,另一方面是捧哏演員能不能恰到好處的把包袱襯托出來,這是顯示能耐的地方。

因為逗哏演員是舞臺上的焦點,所以捧哏演員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了。

“三分逗七分捧”,老相聲藝人如此給新演員量活


當然了,子母哏這種表演方式除外,比如曾經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馮鞏和牛群,雖然馮鞏是作為捧哏演員演出,但是實際上承擔了大量的臺詞,一場節目中的臺詞和牛群不相上下。

一般而言,想成為好的逗哏演員,一定要體會一下捧哏,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對整個節奏有更好的把控能力。

有的演員適合捧哏,有的演員適合逗哏,好的逗哏演員未必捧得了哏,角色分工和特長確實不一樣。

郭德綱是作為逗哏演員名揚四海,實際上在剛出道的時候,他也是捧哏演員,而且一捧就是十年,按理說既然逗哏水平這麼高,捧哏應該更得心應手才對,實際上卻未必然。

“三分逗七分捧”,老相聲藝人如此給新演員量活


為了捧紅徒弟,郭德綱也會親自出馬來捧哏,但是這些作品明顯能感覺到味道實在不一樣。

郭德綱天馬行空的風格,對逗哏演員是一種巨大的壓力,而且很多的墊話墊的實在不好,搶逗哏演員的戲,使得節目本身讓人看著很尷尬。

雖然捧哏十年沒有什麼進步,但是郭德綱卻從中得到了經驗,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樣的捧哏演員是舞臺上最需要的,因此當他遇到于謙的時候,從於謙上臺說第一句起,郭德綱就稱“被驚著了”。

“三分逗七分捧”,老相聲藝人如此給新演員量活


于謙的逗哏不搶郭德綱的戲,而且是順著郭德綱的思路往下走,即使偶有意外發揮,但是不會打亂郭德綱的演出節奏和思路,不僅如此,有時候郭德綱腦洞大開,于謙還能給圓回來,這樣的合作才造就了相聲界的傳奇佳話。

捧哏最顯示相聲演員對作品的理解,尤其是新相聲演員沒有演出經驗,一上臺就容易緊張、忘詞,這個時候整個演出節奏的把控取決於捧哏演員,他的量活水平決定了這場演出會不會泥啦。

相聲行業有句話叫“三分逗七分捧”,一般新相聲演員跟著老藝人學相聲,初次登臺的時候,老藝人就會為他量活,在這個過程中相聲演員開始飛速成長。

“三分逗七分捧”,老相聲藝人如此給新演員量活


在舊社會的茶館中,經常能見到的一個場景是,一把太師椅安放在桌案的後邊,老藝人坐在太師椅上,年輕的相聲演員一個接一個出場演出,老藝人一捧就是一上午。

在整場演出的過程中,老相聲藝人肯定是掌舵的,每當捧哏演員因為舞臺經驗不豐富,使得演出效果不佳時,老藝人就會根據效果提醒“碼前”“碼、後”,作出相應的調整,使得演出圓滿進行下去。

“三分逗七分捧”,老相聲藝人如此給新演員量活


一個好的量活,能夠讓逗哏演員的水平上升不止一個檔次,郭德綱盛讚于謙的捧哏“站在桌子裡邊沒人打的過他”,為什麼有這麼高的評價?

因為于謙能把泥啦的包袱,重新讓它響了,而且讓逗哏演員放心大膽的去說,因為有他來兜底。

因此很多相聲觀眾感慨,在於謙之前覺得“三分逗七分捧”是為了刻意拔高捧哏演員,直到有了于謙才知道這句話確實不虛,只是這樣有水平的量活太稀少了。

看一下如今的德雲社,依然有種“逗哏演員遍地跑,捧哏演員無處尋”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