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道德模範黃久生情繫家鄉:疫情不息 捐贈不止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龔雪 萌友 蔡麗/文圖

2月18日,經過切割、分揀、縫紉等流程,信陽市潢川縣聖宇服飾生產線上第一批一次性使用隔離衣下線。成品在大家手中傳來傳去,車間裡歡笑聲不絕於耳。黃久生拿著隔離衣,悄悄背過身去,他的眼睛溼潤了。

全國道德模範黃久生情繫家鄉:疫情不息 捐贈不止

早在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一,黃久生看到了一則信陽疫情防控醫用防護物資告急的求助信息,令他原本焦急的心情更焦灼了。

在經過多方聯繫、採購緊缺物資過程中,黃久生深深體會到:各種醫療物資,尤其是醫院急需的隔離衣、口罩等,太難了。單單靠購買,難以有效解決家鄉疫情防控急需的缺口。

2月6日晚上,負責採購的工作人員給他發了一個生產隔離衣廠家發的備案表說:“這個省外廠家可以買,得十天後發貨,並且量很小,先交錢排隊,有貨沒貨不能保證。”

夜深了,黃久生還吃不下飯,頭腦中反反覆覆都是信陽老家醫護人員們一直冒著非常大的安全風險堅守一線的場景。他看著廠家的發來的醫療器械備案表發呆,唸叨著隔離衣、隔離衣……要是自己能生產,能長期捐贈該多好呀!

突然,他發現合格證角落裡生產廠家寫的是一家服裝廠。靈光一閃,年前為家鄉700多位孤寡老人定做棉衣的不就是老家潢川一家服裝廠嗎?質量過硬,老人穿上都說好!他立即打電話詢問負責人馬登雲,可是對方說自己不具備醫療器械生產資質,沒有辦法生產。

一時間,似乎走進了死衚衕!

2月7日,黃久生獲知,有服裝生產廠家火速秒改生產線,生產一次性使用隔離衣。

他立即請馬登雲幫忙聯繫看看哪家企業有改建的資質。

位於潢川縣產業集聚區的聖宇服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馬登雲也是位熱心人,憂心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四處籌集物資捐贈。

聯繫來聯繫去,黃久生一拍腦門,“馬總,您的生產線能改不?”“能啊!”“太好了,要是家鄉能生產,啥難題都解決了!還沒有跨地區運輸的問題!” 黃久生興奮極了,倆人一拍即合後!

可是一合計,面臨的困難也很多。生產原料奇缺,價格高!原料在省外,長途運輸難!一次性備貨多,資金壓力大!生產線改造,生產備案程序怎麼走!工人復工,廠區疫情防控怎麼辦?

黃久生拍板承諾:原料我出錢買,產品我包銷,期間廠裡設備、電費、人員工資、利潤等各種費用我全部預付。非常時期,非常辦法,解除企業生產一切後顧之憂!

黃久生的熱忱感染了馬登雲。他便火速召集公司技術骨幹,組建隔離衣生產工作小組,制定改造方案,將服裝生產線改造成為一次性使用隔離衣生產線;購買20臺專業生產機械並安裝;通過電話、微信聯繫有復工意願的工人;向市場監管局提出營業執照擴展生產項目申請。

全國道德模範黃久生情繫家鄉:疫情不息 捐贈不止

市縣主管部門在第一時間給予鼎力支持。“我們組織了備案專業指導小組,啟用了‘馬上辦’登記註冊通道。一方面指導企業完善各項變更經營範圍的審核備案材料,另一方面對改造情況進行現場審核,對相關員工進行培訓。同時與市局業務科室在線溝通,實時接受指導。這樣,在最短時間內為企業辦理了《一類醫療器械備案證》。”潢川縣市場監管局局長李運介紹。

廠裡開復工證明,潢川縣產業集聚區聯繫鄉鎮對工人活動軌跡和健康狀況進行摸底和查詢……30名工人迅速返崗。

“一聽說是生產疫情防護用品的,我們特別高興!能為打贏疫情阻擊戰做點啥,很驕傲!”生產一線的張蘭說。

截止2月18日,已經有52名工人經過健康檢查後到達生產一線。

“在縣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廠區由專業人員進行消殺隔離,達到疫情防控下的生產標準;工人吃住在廠,原本容納百人就餐的餐廳,員工10人一批分批次就餐;每天兩次定時量體溫;穿隔離衣戴口罩進廠區上生產線。”馬登雲說,“我們要全方位保障工人健康,確保隔離衣生產質量,為一線工作人員守護健康!”

現在,黃久生已經對聖宇服裝廠注資200萬元,第一批從山東購買、第二批通過潢川縣商務局協調從鄰近息縣購買的一類達標複合無紡布原料已經運來,總共18噸,隔離衣所需拉鍊等輔料也在縣產業集聚區協調下全部到位。

“我準備親自擔任廠長,指揮協調生產,疫情不息,捐贈不止!” 黃久生斬釘截鐵地說,“危難面前黨員就是群眾的主心骨,黨員要在關鍵時刻亮出身份,衝鋒在前!我是共產黨員,在抗擊新冠肺炎阻擊戰中,理應全力以赴!衝在第一線!”

從正月初一黃久生星夜趕回鄭州開始,他已經購買捐贈了隔離衣3000件,一次性口罩2萬5千8百50個,另外有3萬個口罩在陸續發貨中),醫用滅菌手套3萬雙,醫用護目鏡2000個,電子體溫計100個,價值140多萬元。後續的生產的隔離衣與口罩捐贈仍將繼續。

“員工到崗越來越多,一次性隔離衣日產量由原本預計的1500件達到3000件。我們購置的口罩機也即將到位,投產後民用口罩日生產量能達5至7萬個。”

從企業改造生產線就一直蹲在廠裡的黃久生,說起生產數據來頭頭是道。

原本幹建築和水泥打交道的他,盯起服裝生產來竟然也有幾分專業範兒。“裁剪要標準,就像建築要嚴格按照圖紙來,縫紉針腳也要標準,不能有線頭,就像工地澆灰後不能有蜂窩麻面一樣。”

生產車間內,一雙雙專注的眼睛,一雙雙靈活的巧手,一套套漸漸成形的隔離衣……這樣的一場與生命、時間賽跑的戰鬥場面,讓人倍敢溫暖!倍增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