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你是那種愛貪小便宜,自私自利的人嗎?

你是那種只圖回報,從不付出的人嗎?

有人說斤斤計較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有侷限性;有人說斤斤計較便是一種算計,精與算計的人,不會獲得眾人的喜歡。

可我卻不認同這個觀點!

你覺得“斤斤計較”的人受歡迎嗎? (單選)
0人
0%
受歡迎
0人
0%
一般
0人
0%
不受歡迎
<button>投票/<button>


我記得張嘉佳曾說過:斤斤計較者,未必不善良。

有一種善良,藏在計較中,它們或許很刻板,卻不失分寸。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從家庭中出發,別讓孩子變成愛佔便宜的人

逢年過節,壓歲錢是禮俗和祝福的一種方式。

對於孩子而已,最高興的莫過於“收紅包”。

大年三十晚,孩子對父母說一句:“新年快樂!”便能收到一個大紅包。

美滋滋地收進自己的口袋裡。

與此同時,孩子也接受著一種“利益式”教育:年初一開始,見到長輩哥哥姐姐,說一句祝福,外加調侃性的“紅包拿來”,便能拿到他們給的紅包。

我相信許多家長的初衷並不是讓孩子“領紅包”而說祝福,而是說祝福而順帶收紅包。

可孩子是稚嫩的,他們最初沒有一定的思想和判斷力,只是自以為的理所應當。

他們可能會從最開始的說祝福領紅包,到後來利益似的領紅包而說祝福。

這是一種完全違背初衷的教育效果。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便會“貪慾”更多,變成愛貪便宜的人。

每到過年,便會不經意地去貪圖著長輩的紅包,而失去自己的獨立意識。

所以,從最初開始,父母就該給孩子樹立“斤斤計較”的心意,明確地告訴他:

現在你可以收長輩的紅包,但你更應該努力地做一個發紅包的人!

有時候的“斤斤計較”是非常正確地家庭教育,它能夠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正確地價值觀。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對待朋友利益分明,坦誠相待,不讓自己的好心變成朋友的負擔

閨蜜依依是一個大大咧咧地女孩子,我和她從小認識,彼此陪伴了二十多個年頭。

當我們意識到有“送禮物”之說時,兩個人都把對方的生日放在心裡。

幼兒園那會,經濟完全沒有來源,她總會給我跳一支舞,而我也會在當年她生日給她唱一首歌。

小學那會自己有點小零花,便會試著做卡片,做手工,花花……送給對方。

……

直到我大學,她選擇了去學攝影,兩人便分開了!因為選擇不一樣,在我讀書的時候,她便早早的開始掙錢,金錢觀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唯一不同的便是送禮的比重:權衡為一比一!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去年,我送了她一隻聖羅蘭的口紅,她便送了我一支迪奧的口紅。

她靠著自己的努力,每個月都收入大概有上萬,而我卻只是一個職場小白,有時候還要靠著爸媽交學費。

我以為她會給我送更貴的包包,沒想到只是和我性價比相似的東西。

我問她:“之前看到你買了一款淡藍色的包包,還以為你打算送給我的。

因為她不喜歡淡藍色。

她毫不忌諱地說:“是打算送給你的!但是那包700多塊,夠你半個月的生活費了!那你明年肯定得省吃省喝給我準備禮物啦!

我們相視而笑。

我特別感謝她的理解,正她所說的那樣,如果她送了700多的包包,我明年就得送她700多的包包,這不是生疏,而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

和朋友相處,涉及利益的時候學會“斤斤計較”,也是對他人的理解,體諒著對方的境遇,不讓自己的“豪爽大方”,成為對方的難處。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所謂的“斤斤計較”,並非只是小肚雞腸,也不是所謂的固守利益,而是不越界限,懂分寸,知輕重。

別把長輩的關愛變成你索取無限地資本;別把朋友的心意變成你貪得無厭的理由!

即使是感情無比深厚的朋友,就算她大方到不計得失,你也不可失了底線。

正確地斤斤計較,不是摒棄不理智地豪情壯志,一腔熱血,而是理智地權衡利弊,分析要害之處。

關愛對方的同時,也體諒著對方的處境,把“計較”恰到好處,才能交到更多的“良師益友”!!

愛計較的人憑什麼有那麼多好友?相處後才知他們是這樣計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