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後手中訂單,這些浙企緊急轉產口罩

文 |《浙商》全媒體資深記者 孫嵐

為做好疫情防控物資的保障,浙江一批企業迅速組織產能恢復,延後原有訂單,投入臨時搭建的口罩供應鏈中。然而,緊急轉產過程中,原材料、人員的緊缺,給口罩生產帶來了極大挑戰。

一線 | 延後手中訂單,這些浙企緊急轉產口罩

△太平鳥口罩生產車間

從有想法到實現生產僅用7天


浙江轉產口罩的主力軍是紡織和服飾行業。


在一份由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物資保障組於2月10日發出的“省級重點民用口罩及關鍵材料生產企業(第一批)名單”中,萬事利、杭州宇薇服飾、浙江春江輕紡、寧波華藝服飾、德清富森時裝、長興金三發、嘉興唐帛製衣、雅瑩集團、諸暨錦上服飾、達利絲綢浙江公司等25家企業在列。


“申報的企業有100多家,最後確定了這25家。”一位在名單中的企業人士說。


浙江企業中,太平鳥集團是較早啟動轉產的,從有生產口罩的想法,到設計口罩,到第一批口罩生產完成,太平鳥僅用了7天時間。


太平鳥集團行政人事部總經理蔡國鵬告訴《浙商》記者,針對口罩緊缺的情況,2月4日,公司有了生產口罩的想法,向寧波市提報了申請。與此同時,位於寧波海曙區的太平鳥服飾生產基地立馬投入緊張的設計、打樣工作。


“口罩的工藝雖談不上覆雜,但使用什麼面料、工藝流程如何統一、各類標準怎麼制訂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蔡國鵬說,通過4天的努力,最終確定了設計方案:使用全棉針織面料,中間插入過濾片。這種口罩可以反覆使用,通過水煮殺毒,插入新的濾片(熔噴布)即可,每個口罩將配5—8個濾片。


2月5日,太平鳥寧波生產基地經勘查審核通過,2月8日正式拿到批文允許復工生產口罩。2月8日、9日周邊員工陸續到崗。2月9日,寧波生產基地正式開始轉產口罩及防護服,並承擔起了全市口罩設計、供應鏈、物流的重任。2月11日,第一批檢驗合格的“PB(‘PEACEBIRD’簡稱)”口罩生產完成。


蔡國鵬說,目前太平鳥寧波生產基地到崗員工100人左右,日均生產口罩1-2萬個。目前寧波多家服裝企業、原輔料配套企業已進行聯動生產,日均可達10多萬個。


太平鳥董事長張江平2月8日發佈致所有員工的公開信,對員工表示感謝,並在信中這樣寫道:“一家企業是否優秀,不是看他順境中的成長,而是看他逆境中的姿態和立場,看他能否臨危不亂、化解危機,從容自救。每一個危難時刻,太平鳥都不會缺席,而且要做得更好。”

“不戰勝疫情決不收兵。”


2月18日上午,萬事利集團第一批口罩運抵位於杭州下沙的倉庫,由工人完成包裝後,將第一時間送至抗疫一線。


2月10日,浙江企業復工第一天,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明確萬事利集團及旗下萬事利絲綢數碼印花有限公司為第一批轉產民用口罩生產企業。


一線 | 延後手中訂單,這些浙企緊急轉產口罩

△萬事利集團口罩生產線


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在一封公司內部信中表示,作為一家老牌民營企業,必須要有使命擔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萬事利必須第一時間站出來,以更多的實際行動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


接到任務後,萬事利決定對原本生產服裝的生產線進行調整。雖然沒有生產口罩的專業機械化設備,但萬事利擁有基本的縫紉設備以及一批技術嫻熟的工人。


萬事利相關負責人介紹,口罩的三層防護材料、耳繩等原材料都需分頭採購和生產,萬事利利用產業鏈全、合作工廠多的優勢,聯合紡織廠、下游服裝廠等進行生產。


根據任務要求,萬事利每天要組織生產50萬隻口罩。連日來,萬事利在嚴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緊急召回本地管理人員和一線技術、生產工人,對原服裝生產車間進行改造,使其適應口罩的批量化生產。


一切都是戰時速度。2月12日,萬事利正式啟動打樣生產。2月14日,成品樣順利通過省級技術質量等部門各項指標檢測。2月18日,第一批口罩下線。


一線 | 延後手中訂單,這些浙企緊急轉產口罩

△博洋家紡口罩生產線

博洋家紡同樣承擔了抗疫物資的緊急生產任務。


“小小口罩成了防疫的關鍵點,博洋小夥伴全力以赴、通宵達旦把部分生產線改建成口罩生產線。”2月8日,寧波博洋控股集團董事戎巨川在微信朋友圈表示,“不戰勝疫情絕不收兵。”


博洋家紡工業公司總經理杜葳告訴《浙商》記者,博洋在2月7日接到集團領導的指令,應寧波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要求,緊急轉產生產口罩。


“一開始目標是成立一次性口罩項目,設置獨立的生產無菌車間,在各項籌備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設備,採購週期特別長要2個月左右,無法解決眼前的困難。”杜葳說,“為儘快的解決民眾的需求,我們經與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討論決定,參考FZ/T73049-2014針織口罩標準,採用縫製工藝生產民用口罩。”


杜葳表示,目前整體生產進度還算順利,員工的熟練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還在加緊協調當地的員工加入生產,進行工藝標準的培訓。


“雖然任務重,但產品品質我們一刻也不敢放鬆。產量從開始的日產500個,不到一週已達日產5000個。”杜葳說。


一線 | 延後手中訂單,這些浙企緊急轉產口罩

△斐戈口罩生產線

服裝企業斐戈集團也是寧波較早轉產口罩的企業。


斐戈集團董事長施雲告訴《浙商》記者:“2月5日,我們參加了寧波市政府召開的第一次應急生產企業會議,2月6日即開始安排民用口罩、民用隔離服的生產。同時,我們還承擔了轉產企業隔離服設計和生產工藝確定的任務。”


接到任務後,斐戈集團立即進行了生產工藝的調整,進行口罩、民用隔離服的打樣,緊急組織原料,進行公司內部生產流程調整,馬上召集寧波本地員工。幾大動作幾乎同時進行,多線開工。


2月10日開始試生產,13日正式生產,目前,斐戈集團已生產5000件民用隔離服,其中1000件已於16日送達寧波市本次疫情重點救治醫院——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非隔離病房,用於醫護人員保護。


施雲表示,從2月19日開始,只要面料能跟上,斐戈集團每天能生產出15萬-20萬口罩,5000-8000件民用隔離服。


一線 | 延後手中訂單,這些浙企緊急轉產口罩

△斐戈民用隔離防護服


延後原有訂單先保證口罩生產


為了生產口罩,許多緊急轉產的企業延後了原有訂單,首先保障口罩生產。而許多客戶也表態支持,為抗疫物資生產讓路。


“口罩及防護服的生產與原有的訂單肯定會有衝突,首先會佔用部分服裝的生產線及工人,同時公司需要花時間瞭解生產工藝、培訓工人、採購原材料及組織生產。但是,在疫情面前,一切以國家、社會利益為重,不計得失,優先保障應急物資的生產。”太平鳥集團蔡國鵬說。


“口罩項目突然無計劃地插入現有生產計劃中,把現有的生產訂單計劃全部打亂,特別是外貿訂單交期無法滿足。通過與內外客戶的溝通,說明事實情況和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最後客戶也都能夠理解。當然我們也會在延後的時間裡,努力提升產能滿足客戶要求。”博洋家紡杜葳說。


原材料、人工仍短缺


本次轉產,時間緊任務重,很多關鍵物料爆發式增長,一些瓶頸環節的物料影響整體生產進度。同時,現階段還是疫情控制的關鍵時期,外來員工會公司不能立即投入到生產中,有的員工因為當地交通等問題無法出來,也影響著產能效率的增長。


原材料方面,由於原料企業同樣受困於存貨不足、工人到崗不足而需求大增,因此口罩和防護服面料稀缺。


經多方尋找,斐戈集團從江蘇一供貨企業拿到300萬口罩和8萬件民用隔離服的面料訂單,均需全額付款才發貨。施雲說,隔離服無紡布、口罩無紡布、口罩中間層熔噴布價格至少上漲30%,但是“ 只要質量符合要求,價格顧不上了 ”。


據悉,寧波市政府在統一協調及採購原材料,以圖緩解企業原材料渠道的問題。


同時,外地工人無法到崗,也使企業無法全力生產。


以斐戈集團為例,據施雲介紹,公司從事一線生產的員工有300多人,以外地籍為主,許多員工無法返回,即便返回了也要隔離14天。2月10日試生產時只有20名員工。此後,本地員工和住在寧波的外地員工陸續補充,目前員工到崗率約60%。


不過,困難再多,站在抗疫物資生產一線的浙江企業都會想方設法解決。正如博洋家紡杜葳所說,“我們只是盡企業最大的努力,利用現階段自身優勢,快速滿足社會需求,滿足老百姓的疫情防護需要。如後續還需要擴充產能,我們將會新增第二條第三條生產線,產能還會有幾倍的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