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道法陰陽,獲取自我“專屬”的養生法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覆:中醫,即可加入靠譜中醫學習會


順應自然,道法陰陽,獲取自我“專屬”的養生法


在相同的環境中,若季節發生了變化,有的人可能會生病,有的人卻依然健康,這是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因為人與人的體質不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健康的人是因為身體可以及時調整狀態,適應自然變化,所以安然無恙。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順應自然,道法陰陽,獲取自我“專屬”的養生法


1人體之陰陽,隨著自然變化漸生漸藏。


要深入理解中醫養生,應該首先了解中醫裡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開篇即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段話是對陰陽這個概念的高度濃縮和概括。


為了解釋清楚,我們用大家最熟悉的自然現象來加以說明。如晴天的時候陽光明媚,大大的太陽在天上,則相較於陰天來說就是“陽”。陽的屬性是向外擴張的,天熱時人們的汗孔都是張開的,使汗液外洩,帶走體內的熱氣。可是陰天下雨和下雪的時候,大家都冷得縮起來了。所以,向外張是陽,向內收是陰。


“陰陽”的最初含義 , 是針對太陽的向背而言。漸漸地,有智慧的古人就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而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於陰。


不難理解,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也反映了陰陽消長的狀態。“春”實際上就是陽氣處於生的狀態所在的時段,“夏”是陽氣處於長的狀態所處的時段,“秋”是陽氣處於收的狀態所處的時段,“冬”是陽氣處於藏的狀態所處的時段。由陽的變化產生了春夏秋冬,而萬物又因春夏秋冬的變化而生長收藏。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四十五日”是指從冬至到立春,從夏至到立秋,均為四十五日。“冬至一陽生”,所以從冬至到立春,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下降,到夏季則陽氣盛極,陰氣伏藏。“夏至一陰生”,從夏至到立秋,陰氣逐漸上升,陽氣逐漸下降,到冬季則陰氣盛極,陽氣伏藏。如此循環,年復一年。人體內的陰陽之氣,會隨著自然陰陽之氣的變化而相應的漸生漸藏。養生,順應自然,才是王道。


順應自然,道法陰陽,獲取自我“專屬”的養生法


2瞭解自己的體質,獲取自我“專屬”的養生法。


由於氣候、地理位置、先天稟賦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人和人的體質也不盡相同。正如17世紀德國著名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人類的生命現象是複雜而多元化的,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首先,從社會角度來看,人不單單是一個生物體(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人會因為周圍的人事關係的變化促使自我情緒的改變,這些社會因素都會影響到人的精神和情緒,甚至身體健康狀況。


其次,從自然角度來看,人又是一個自然人。比如:新疆人和杭州人就大不一樣,新疆的風沙、日照、風土人情與生活在吳儂軟語、煙雨濛濛的杭州截然不同,這就必然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而在內蒙古大草原,奔馬馳騁,“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造就了遊牧民族彪悍的個性,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再比如,炎熱的夏天同在開著空調的室內,有的人感覺溫度正好,而有的人卻要披上衣物,其原因或許是後者屬陽虛體質;正好相反,有的人怕熱,空調溫度要調的低一些才舒服,平時性子急,喜歡吃涼的東西,這可能因為其陽氣比較足。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體質不同,反應各異。


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地瞭解自己的體質,並由此得到自我“專屬”的養生保健方法。《靈樞·本神篇》指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 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人是天地造化的產物,是萬物之靈長。如果我們能夠多留意一下天氣的變化,慢慢感應和捕捉到自己身體微小變化的訊號,採用相應的方法調養治療,方能體悟到中醫養生理念之精華。


唐代學者王冰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養生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規律,也就自然能有利於身體康養,逐漸提高自愈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