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無助感是怎麼形成的?

用戶3222852378262


當遇到困難,沒有人理解的時候,就很容易感覺孤獨無助。當自己的見解不被接受時,會感到孤獨無助。當自己不被周圍的人認可時,會感到孤獨無助。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會感到孤獨無助。

人們總在尋找一種歸屬感,總希望自己能溶於周圍的群體,總希望自己合群,所以一些事總是選擇盲從,固化了自己的思維,找到了歸屬感, 但是失去了自己,浪費了時間。有些群體沒必要刻意的去融,還不如省出點時間提高一下自己。一些群體只能耗費你的精力,卻沒有任何意義。有時候無助感也是自我提高的一種方式,也是磨鍊自己意志的一種途徑,為啥不把這種無助感化作一種成長的動力吶!



靜默而無語


習得性無助?心理學定義

習得性無助現象在人類和動物身上都可以觀察到。當他們條件反射式地預期自己將會遭受痛苦、折磨並且認為自己對此無能為力時,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Cherry, 2017)。經過反覆多次的“條件化”,個體習得某種信念--“無論做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或未來時”,人/動物將會放棄抵抗和努力,停止擺脫痛苦或惡劣情境的嘗試--即使他們有機會!

當人類和動物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周圍的環境或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們開始以一種消極無助的方式去思考、感受或行動。這種現象之所以稱為習得性無助是因為這並不是一種內在特質;沒有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認為或相信自己對周圍的環境會失去控制。這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形成的條件是個體在一系列的經歷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處境,或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處境;長此以往就易形成習得性無助。

馬丁·塞利格曼的實驗

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爾 Steven Maier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進行了形成該理論基礎的首次實驗。

塞利格曼和梅爾合作進行電擊狗的實驗,以觀察狗的反應。

實驗分A/B兩組,A組的狗對接受的電擊無法控制、無法預測(實驗人員隨機,無規律的實施電擊),B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權(如對狗狗進行有規律的電擊或給狗設置逃脫的條件躲避電擊)。

之後,狗狗被放置於一個籠子裡,中間由一道低矮的障礙物隔開(下面都稱為“雙分電擊籠”);籠子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只要跳過中間障礙物就可以免受電擊(Cherry, 2017)。當研究者打開電閘時,有意思的情景出現了:A組的狗(實驗中無規律電擊並無處可逃的狗)根本不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

為了進一步探究該現象,塞利格曼和梅爾又進行了一項新實驗,將若干個新狗狗分為三組:

第一組:繫上鏈子一段時間,不進行電擊;

第二組:繫上鏈子後進行電擊,但狗狗可以通過鼻子按壓面板而避免遭到電擊;

第三組:繫上鏈子後進行電擊,但狗狗無法躲避電擊。

一旦這三組狗狗完成上述初步實驗,將這三組狗狗依次放在雙分電擊籠中。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狗狗很快就明白自己只要跳過障礙物就可以避免電擊;但幾乎所有來自第三組的狗狗從頭到尾未試圖跨越障礙物。這些狗狗基於之前的經驗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躲避電擊的折磨,於是放棄嘗試(Seligman & Groves, 1970)。

這些結果在狗狗身上得到確認後,塞利格曼和梅爾又對小鼠進行了相似的實驗。

正如對狗狗所做的一樣,研究者將一批小鼠分為三組進行訓練;一組小鼠接受電擊但可躲避電擊,一組小鼠接受電擊但無法躲避電擊,一組小鼠不接受電擊。“可躲避電擊”組小鼠可通過按壓籠子上的槓桿避免電擊,“無法躲避電擊”組小鼠可按壓槓桿但仍遭到電擊(Seligman & Beagley, 1975)。之後,三組小鼠依次被放在另一個籠子裡,接受電擊。籠子裡有一個槓桿,當小鼠按壓時就可躲避電擊。

結果再一次證明了上述電擊狗實驗的結論:在初步試驗中“無法躲避電擊”組小鼠在後來的實驗中從不試圖躲避電擊,而其他兩組的小鼠大部分成功躲避電擊。那些從不試圖躲避電擊的小鼠表現出的行為屬於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即使眼前有潛在逃脫惡劣情境或痛苦的方式,它們也視若無睹。

大象也會出現習得性無助現象。當訓練師在大象年幼時就對其進行訓練,用一根繩子將幼年大象的一條腿拴在一個杆子上。大象在開始數小時甚至數天內試圖掙扎掙斷繩子,但最終發現無力掙脫時放棄掙扎,乖乖地待在自己狹小的活動範圍裡(Wu, 2009)。但當大象長大之後,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掙斷繩子,但長大後的大象卻從未嘗試過。一旦大象在幼年時期習得自己的掙扎努力是無用的,就不再試圖去掙斷繩子了。


思維武器庫


學習不夠,學的知識量不夠,無法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更談不上使用和運用,形不成內心強大的性格和優勢,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學習與悟道踐行密切結合,慢慢培養出來的自己獨特的認知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就不會再有無助感了。要相信自己,萬事靠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培養自己的福德。萬事如意。


易謙國學


無助感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很多很多的不如意和委屈 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

被負面情緒充滿 控制不住的想起曾經的不順心......

可親愛的你 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與人言無一二

你要記住 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從苦難的深淵中超拔出來

請常常反思自己的過去 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保持自身實力 更好地面對風浪


咕咕咕咕咕9


謝謝信任。

無助感是長期通過自己想盡各種辦法努力,都沒有實現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對一個人造成的身心創傷。

這時要學會區分:

自己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自己是否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

是哪裡行不通?

如果暫時遇到困難,我們可以先籌備能量“曲線救國”。

我是覺心悅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如果您想深入探討更加私密的話題,可以關注或私信我。



覺心悅境


人的無助感源於對自己未來不能把控,其根本限制或者是個人的疾病,或者是所處的社會環境,使得人感到自己的明天完全由“命運”決定。

身患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的重病,又沒有治癒希望,會使人產生無助感。

出身社會底層又沒有改善自己社會身份的渠道,農民的子女“命中註定”的要成為農民,工人的子女只能接班做工人,就像存在“黑奴制”時代的黑奴和他們的孩子。

總之,不能自由決定自己明天的人,就會產生無助感。


從北向北


我覺得無助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形成的,在我的生活中,我相信每個人都感到失望和無助,

匿名用戶。

親愛的朋友: 別為了生活的命運而苦惱.誰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生活煩惱.找個愛你的知己來面對你以後的酸甜苦辣,你要記住,吃虧,上當,哪怕是你普通的跌倒都是你人生最寶貴的經驗. 你要做的就是接受這一切.開朗的接受,大度的包容,博愛這一起哪怕是最痛苦的事情。 象聽故事一樣,不要太當真。





影視周扒皮6


人與人感覺不同,或許是天不隨願?或許久在病榻近終所悟?又或許是力不從心?……

看題目測題主或許很年輕吧?人生在不同階段會有的不同感悟,到時候你自然會知曉。

首要善待自己,不要未雨綢繆吧……





葉舞芭蕾時


無助感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性格問題!常常要和親戚朋友多交流!


隴東之窗


無助感好似給自己的逃避找藉口,遇事不願意積極🉐️ 面對而找一推理由,然後說自己很無助,其實就是逃避。它的形成,大多數是性格使然,長期的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影響很大,換句話說“人是環境的產物”,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性格的人的做法是大相徑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