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並瞭解西方哲學史之後,讀哪一位哲學家的著作比較好?

楊秋秋


西方哲學史上掛號的都是古典的。就不好說那一本了,而是一個系列。當然,讀西方哲學就應該讀古典的,沒有讀古典,讀現代的東西就會斷片,搞不好會更糊塗。比如,現在有人讀海德格爾,那就要先讀胡塞爾的現象學,要讀懂現象學又必須讀懂康德,讀懂康德又必須瞭解休謨的經驗主義哲學和笛卡爾的哲學。而這一系列思想都發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有個技巧就是從中間入手,就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讀懂了,其它哲學著作就是小兒科了。康德是一座山峰,爬上去不容易。但一旦爬上這座山真的是一覽眾山小。

每個人的思路不同,有的人喜歡邏輯技巧、語言技巧的可以讀羅素、維特根斯坦。有的喜歡偏激的就去讀尼采。他的書很好讀懂,當沒有系統讀過哲學著作的人要小心,容易劍走偏鋒。尼采後期也是得了精神病的。美國的東西談不上是哲學,充其量算得上社會學和心理學。


Kant孟


幾千年以來,西方有那麼多哲學家,每一個似乎都非常晦澀難懂。

有沒有辦法簡化下,勾勒下哲學史呢?

哲學史的三個階段及代表人物

首先,拎出三個人,通過他們可以把哲學史分成三階段,分別是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

哲學史三階段就可以這樣分:

1、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之前,哲學核心問題是“世界究竟是什麼?”

顯然這是人最古老最直覺要問的問題。

一個古人看天之高遠,星空無窮,日月輪轉,男女生死,總是想知道“它為啥是這樣的呢?為啥不是另外一個樣兒呢?為啥會存在呢?來自哪裡呢?”總之都是探究世界的真相或起源的問題。

討論這類問題的哲學都叫做“本體論”,你可能聽說過。

2、從笛卡爾到康德之前,哲學核心問題變為了“人是怎麼認知世界的?”

因為笛卡爾開始懷疑人的認知能力。

想想,如果認知都有問題,搞不清楚,何談解答上一個問題呢,對吧?

事實上他懷疑一切,最終想到“我思故我在”,這是唯一不用懷疑的,由這一點出發重新確定我們能知道什麼。

討論這類問題的哲學都叫做“認知論”,你可能也聽說過。

3、從康德之後,核心問題再次變化,變為“人應該做什麼?”

因為康德解決(注意,不是解答,後面會有具體說明)了以上倆問題,人終於回想起來,我問那倆問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當然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行動嘍。

從這以後,慢慢的,本體論的問題都交給科學(主要是物理、生物和系統科學)去逼近,近來認知論的問題隨著信息論、腦神經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逐步交由科學去探索。

剩下的哲學問題主要就是研究道德,道德就是指導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東西嘛,所以也可以稱為“道德哲學”。

好了,三個人,對應三個問題,對應三個時代,對應三類哲學。

蘇格拉底,笛卡爾,康德。

世界是什麼?人怎麼認知的?人該做什麼?

本體論,認知論,道德哲學。

哲學史就以超極簡的方式說完了。

以後,碰見任何一個哲學家,你都可以看他是怎麼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就能掌握他的哲學思想了。以後有任何哲學問題或概念,就看他最終指向那類哲學,就能理解他要說什麼了。

現在我會反覆用這三段式來闡述些具體的概念細節,增強下理解記憶,個人的思考和哲學史是同一個邏輯。

哲學史三階段其實很好記憶的,因為他基本就是我們個人思考每個問題的三個階段。

首先,我們看到一些事物,例如某個明星的緋聞,我們的理性第一個反應就是要給出解釋,試圖理解這是咋回事兒,這就是第一階段,本體論。

然後,稍微聰明點的人馬上就開始懷疑,這是真的假的?我的認知不會騙我了吧?例如明星緋聞的報道媒體是不是有問題,有別的意圖歪曲事實,我對這些明星之前的瞭解是不是足夠全面,我的眼鏡兒是不是有偏色?這就是第二階段,認知論。

第三,當我搞清了事實,也搞清了自己的認知能力,那就進入第三階段,理解了這個事物後,對我有什麼用,我應該做什麼,例如明星緋聞了,我用最好的認知能力搞清了真相,那我該支持還是譴責呢,還是無視呢?這就是道德哲學。

事實上,無論是本體論,還是認知論階段,哲學家們也都是要最終給出“該做什麼,怎麼做”的結論判定,道德哲學是貫穿始終的,只是在前兩個階段大家在本體和認知兩個領域內還沒吵清楚。

為什麼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以及該怎麼辦?

這樣看,哲學是個挺明白的事兒的,那為什麼好多哲學書或理論都那麼晦澀難懂呢?

那是因為絕大多數哲學文字是寫給哲學家同行看的,但又不像數學有恐怖的大方程提醒一般讀者,搞得大家很容易隨便抓起一本就看,沒意識到自己缺乏前文鋪墊,同時又好像能看懂一點點。

另外,哲學科普的人非常少,和搞古典音樂的人一樣愛清高裝逼,看各種網上百科的內容,就有這種感覺。

所以,不必驚慌,看不懂,錯不在你,是知識服務沒做好。

那怎麼辦呢?以個人的經驗,辦法就是順著個人的生活問題去找對應的解答。

失戀、失意、失敗,好奇、困惑、閒蛋,去豐富的生活就會產生豐富的問題,一旦遇到問題,就可以上網搜搜,找找看有沒有哪個哲學家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如何回應的,這樣主動查找生長出來的知識,像骨頭。

只要你把具體的生活問題,往三個階段的核心問題上歸引,就會找到那樣的哲學家。例如,失戀就是在追問什麼是愛情(本體論),我怎麼知道我愛誰(認知論),我該如何去愛(道德哲學)。



流浪詩人齊新光


學習哲學的目的,是要幫助自己豎立正確的人生觀,而不是要潛心鑽研某一位哲學家的思想,除非你是大學教哲學的學者,更有甚者,能提出自己獨到的新的哲學思想……



熊斌52366886


柏拉圖,整個西方哲學都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


元初牽


看過西方哲學史,我們經常忽略的一位哲學家就是叔本華了,他的哲學繼承康德哲學,又結合東方哲學精要,其內容從自然科學到倫理學都有談到,那就是《作為表象與意志的世界》,就像叔本華自己說的,當你知道這個世界的本質之後,你的生命意志才像那墜落黑暗裡的太陽,否則就是亂的意志,沒有目地的意志,至於怎麼知道世界的本質,他說的很清楚。



詩影社


西方哲學史是有系統地循序前進而逐步發展。若是西方唯物主義仍然都離不開辯證法的其中一個環節,正如黑格爾觀念中的三個觀念認識過程中,所謂基於自在自為的物質自然基礎,從而辯證地發展到自然神論中的目的論。由此可見,並不不是各種知識的邏輯發展階段都很重要,而且是有機聯繫的環節。所以並不排斥誰是誰非得問題。因為哲學是保羅萬象的知識,所以依然尊重各種多樣化的認識規律。


陳武魁


羅素是個不錯的選擇,他離現代很近,思想更接近於現代,同時相對來說也容易理解些。而且羅素本身還是個數學家,因此他的哲學作品很講究邏輯性。這對我們建立嚴密的邏輯性很有幫助。


陌上花Kai


柏拉圖的《理想國》!

它即是文明社會的有效結構設想,又是指導每一個個體存於社會的方法。前者是在思想上社會如何服務於人的深耕,後者是如何實現個體在社會價值的應用。

《理想國》更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和思辨脈絡。


行走到何方啊lll


既然都梳理了,就從自己身邊的生活體味哲學好了,當然得思考,還要敏感。


datiqin


想讀西方哲學史,可以看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