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打造北方海洋氣象科技創新“孵化器”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妍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海上交通網絡密集、海洋工程作業繁忙的區域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環渤海地區成為服務京津冀和“三北”地區的重要支點。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港時提出,要打造輻射帶動京津冀和“三北”地區的天津智慧港口。這對北方海洋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津市氣象局牽頭髮揮北方海洋氣象中心支撐作用,建立起一套集“區域聯盟、局校合作、局企共謀”的科技協同新機制,以提升北方海洋氣象工作科技水平為主線,以破解海洋氣象災害防禦核心技術難題為宗旨,以實現服務需求反哺業務合作為目標,形成研、產、用於一體的海洋氣象工作“閉合生態鏈”,為提升北方海洋氣象服務能力築牢科技支撐體系。

多地聯合:建立環渤海“科技聯盟協同聚力新機制”

近年來,海上航運、海上工程作業、港口裝卸等對氣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為精準把脈發展需求、增強海洋氣象服務針對性,天津市氣象局以區域科技協同為突破口,牽頭與遼寧、河北、山東、吉林等省氣象部門,以及大連、青島等市氣象部門聯合開展海洋氣象科研協同攻關,營造開放式科研合作環境,建成一套促進環渤海區域海洋氣象事業協同發展的“科技聯盟協同聚力新機制”,有效激發了海洋氣象工作的潛能。

在新機制的帶動下,環渤海地區氣象部門建成由各省(市)科技管理人員組成的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管理辦公室,形成和合共謀、運行順暢的發展局面;成立區域海洋氣象科技諮詢專家委員會,形成智慧匯聚、方向明確的發展態勢;共籌環渤海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基金,研發環渤海地區科研管理系統,激發共謀共建的動力;聯合出臺環渤海區域氣象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方案、科技成果應用與共享辦法等,形成保障穩定、科學高效的管理模式;制定區域工作會、科技協調會、技術研討會制度,為提升科技水平、業務實力提供機制保障。

從成效來看,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有效匯聚了環渤海地區各省(市)海洋氣象工作核心資源,支持聯合攻關項目57項,產出成果39項,其中28項實現業務化,並在區域推廣應用;建成海洋氣象預報服務業務、環渤海海洋氣象精細預報綜合業務系統、渤海海洋氣象共享平臺、渤海海洋環境綜合服務平臺以及海洋氣象專業服務一體化等平臺,為有效提升北方海洋氣象工作整體科技水平找準發力點。

局校合作:打造“科研攻關才智雙引新模式”

為破解制約環渤海地區海洋氣象業務能力發展的共性關鍵科技難題,天津市氣象局以務實共贏的合作原則和“彈性引才”方式,打造聚焦、聚智、聚力的“科研攻關才智雙引新模式”——聚焦海氣耦合模式核心技術,集天津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等7所高校專家智慧,打造海洋氣象重點實驗室、海洋氣象科技創新團隊。在新模式下,團隊圍繞海事風險評估、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等核心技術開展持續攻關,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和精準應用。

通過局校合作新模式,天津市氣象局構建水位及三維溫鹽流數值分析和預報系統,以及新一代區域高分辨率海氣浪耦合數值預報系統,實現天基、海表、水下多種海洋觀測資料的變尺度同化,優化了海洋溫鹽場預報。

局校合作的閥門一經打開,成果便源源不斷湧出。目前,天津市氣象局已將天津海洋預報模式升級為ROMS模式,改進對海洋溫躍層、底邊基層和水平壓力梯度的模擬能力;依靠雲分析技術,綜合應用雷達、衛星等遙感資料,提高了對海上雲水物質的預報性能;海洋數值模式覆蓋範圍擴大至我國北方海區,水平分辨率由18公里提升到3公里,可精細化描述我國北方海區的複雜岸線。

局企共謀:形成“需求引領互為支撐新格局”

為實現海洋氣象防災減災和專業氣象服務的有機融合,天津市氣象局與企業探索建立“需求反哺”合作模式,形成“以滿足需求為牽引強化精準服務、以精研技術為核心提升服務內涵、以提質增效為評價實現合作共贏”的新格局。

2019年8月,在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開展的突發性大風監測預警服務技術研究中,神華集團、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等為氣象部門提供了包括大型機械和船舶受力情況等在內的數據資料,助力氣象部門建立風載荷動力學模型及數據庫,為氣象服務港口調度和作業生產提供保障。

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採取與企業互為支撐、互動反饋、精準靶向的發展模式,讓科研、業務與應用形成緊密相連的循環鏈條,有力增強了海洋氣象服務黏性,提升了氣象服務的經濟價值及效益。目前,天津市氣象局已具備為環渤海、日本海等的31個港口21條航線提供氣象服務的能力,可為海事、航海、石油、港口等近30家單位提供海洋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企業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同時,企業的參與成為天津海洋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的“加速器”。天津市氣象局以此為依託逐步打造出覆蓋北方海域“點、線、面”的海洋氣象服務大格局——以港口為“點”,加強大風監測預警和低能見度預警技術研發,為港口引航、倉儲物流等提供服務;以航線為“線”,融合地理信息、船舶安全避險信息等,開展分海區的全航線風險預警服務,為航行安全提供保障;以北方海域為“面”,打造1公里×1公里區域智能預報網,依託服務對接、專業會診等方式,開發天津海洋氣象專業服務一體化平臺、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氣象服務統一交互平臺、渤海海洋環境綜合服務平臺等,實現預報預警信息精準推送、靶向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