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小孩明白大人的不容易,好好讀書?

發哥發嫂生活日記


人之所以好好吃飯並不是因為別人餓了,而是自己餓了自己需要。同樣,不可能有孩子因為覺得父母辛苦而好好學習,這就是我們看到網絡報道很多貧困家庭孩子逼迫父母為自己購買時髦衣服、時尚玩具、高檔化妝品與昂貴手機的根本原因。

成長陪伴

1、父母的痛楚不能”轉嫁”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

有很多家長自己感覺生活不容易,往往就寄希望於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另外,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還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大有“大躍進”式培養孩子成長的意味。期待孩子能夠為自己贏回生活的尊嚴,實現自己未盡的理想。殊不知孩子並不是父母身體裡的“蛔蟲”,根本不可能體驗到父母的痛楚,父母的生活痛楚也不可能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孩子們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愛好和成長興趣選擇,他們有屬於自己認知世界的視角和認知高度。

朋友聚會人們時常愛玩一項“傳話筒”的遊戲,給定一句話從某人開始,然後依次傳遞,過偶不了幾個人,原本的那句話就會變得“面目全非”。這是在同齡、同輩人之間傳遞短暫的訊息,尚且存在訊息快速“衰減”的現象。那麼,對於人生成長目標這麼宏大的目標,孩子又是如何能夠深入理解家長對人生成長的理解呢?更重要的是父母作為成年人,對社會認知的思維已經固化,對生活的認知也就是農民就已經以種植為主、工人以做工為主.....您又如何一定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向,繼續讓孩子“子承父業”呢?

播種希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家長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讓身為大學高才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更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有家長認為應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交給學校,孩子上了學了,只要做好孩子學習中的“後勤部長”保障孩子身體健康、吃飽穿暖即可。於是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事項全權託付給了學校和老師,殊不知正是因為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撐、配合,學校是不可能獨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學校教育提供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有區別也僅僅是孩子上課時與老師距離的遠近,然而教學活動中同班孩子在學習上所呈現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別”,關鍵在於每個孩子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專家認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從提升自身素質開始為孩子成長做榜樣,家庭教育需不斷與時俱進,家長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適應孩子成長需求、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成長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時,請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做到?讓孩子學習自己是否有拿起書本學習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讓孩子做到他們會怎麼想,孩子內心會平衡嗎?要求孩子有修養、有禮貌,而自己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合適嗎?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鏡中影”,透過孩子就能瞭解其父母的為人和修養。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之後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想要培養高素質的孩子,僅僅靠說教是根本行不通的,關鍵還是調整孩子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世界上有眾多學科,卻唯獨沒有為人父母的科學,這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孩子的家庭教學活動需要父母與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與孩子一起成長。

體驗收穫

2、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

家長有應付生活的煩惱、幹好工作的難處,這是孩子無法理解的。同樣,孩子也有諸多的成長煩惱,比如孩子之間誰和誰成為朋友、誰在****方面最棒.....這些孩子的成長煩惱也是家長無法理解的,也就是說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兒無話不談,而回到家中就成為“木魚”的根本緣由,家長不理解孩子、不傾聽孩子的心聲,進而出現親子間交流“斷代”。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家在農村,家庭條件差,很多同伴兒都因家庭困難而無法完成小學【那時還未實行義務教育】。我們家父母算是對孩子上學上心的,無論如何都想辦法借錢為我們交齊學費,讓我們能夠上學。但是,他們也有落實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導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錢有多難,總是期望我們能夠好好上學、不辜負他們的培養。由於家庭條件限制和認知上的差異,我們的學習被限定在課本範圍,家中沒有增加任何課外書籍,也不鼓勵我們學習與課本無關的知識。因此,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學習除了課本幾乎沒有其他內容。小學時間還好,鄉村小學考試也都是小範圍的出題,學習也沒有什麼壓力。可一到中學就開始感覺學習乏力了,課本知識學習好了,但是缺乏課外知識,更是在於同學交流過程中逐漸顯得有“代溝”。久而久之,性格就變得孤僻起來,學習上也就變得不輕鬆了,學習思路打不開、成績與見識也上不去。

俗話說:“處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煩惱。家長與孩子分屬不同時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長道路上行走,很難得找尋到較大範圍的交集。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主動“變頻”,變到能夠與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個頻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實現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長。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

教育是最高階的儲值方式

3、找到同頻之道

人生學習成長的更不目標就是獲取相對於同伴的成長“優越感”,克服自身成長曆程中的“自卑”心理。人生成長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綜合影響,成長既需要從家庭中獲取能量,有期待能夠擺脫家的“束縛”,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管教“束縛”;人生的成長是社會性的,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也只有參與社會分工勞動才能獲得社會對個人成長進步的認同,增強融入社會生活的參與感是每個人成長進步最大的動力源泉。

陪伴孩子成長、自我成長,家長與孩子最大的生活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獲得更多的成長資源,更好的融入社會群體生活,孩子融入他們的同伴而圈、父母結識更高能量的朋友。成長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示範,與孩子同步成長,在成長、進步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交集。所以,教導孩子好好學習的關鍵就是給予孩子良好的學習環境【準備好孩子學習的物質保障與知識保障】,與孩子一起學習,成為孩子學習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引導孩子悟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進步之道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想起之前做諮詢的一組家庭,孩子明明一直不願意好好學習,買的衣服不是名牌,都不肯上身,和同學們比吃比穿。

明明媽媽說他一句,他能頂媽媽一百句:大人多舒服,不用上學,想玩就玩,想穿什麼穿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那年暑假,明明媽媽決定給兒子找一份工作,鍛鍊鍛鍊孩子。

她對兒子說:“你先試試,如果你真得覺得上班感覺非常好,你就可以退學!”

明明去了一家小飯店給人家端盤子,也乾洗碗、掃地等雜工。

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一到家就累得倒頭睡覺,明明說:“上班天天都要跑,特別是晚上人多,被客人呼來叫去,都是等客人走得差不多了,自己才能吃飯。”

不僅如此,還經常被刁鑽的客人投訴,有一次客人要冰的礦泉水,明明聽錯拿來了常溫的,被客人罵了半天。

上一個月的班,明明賺了一千五百塊錢,一分沒花全交給了媽媽,說:“當我下學期的學費吧!”

經過一個月的打工,明明的性子收斂了很多,再也不像以前似挑三撿四,也再也沒有說過不上學的話。

父母要明白,生下孩子就要負責。盡最大的可能的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這的確是父母的責任,但是比給他們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質。

教育他,懂得付出,懂得回報,懂的感恩。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小小思維家


這次疫情爆發,我倒是看淡了一點,就這樣吧,身體健康第一,成績第二,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給孩子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我是賣童裝的田田。





恰依寶貝童裝田田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兩個寶寶的爸爸,很高興我分享一下個人經驗!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少小孩子明白讀書的意義正所謂“少年不知愁滋味”!

那麼怎麼引導孩子愛上讀書嗎?

  • 分享自己的經歷,我出生在農村家庭,小時候生活比較艱苦,相對來說懂事比較早,我經常把我個人的經歷講給孩子聽,孩子也比較感興趣,慢慢的也理解了我的一些不容易。
  • 分享名人傳記,我給他講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歷史;給他講解放軍戰士為了新中國犧牲自己,讓他明白我們今天來之不易,要珍惜現在,要好好的讀書,將來好為祖國效力!
  • 分享當前熱點,就當今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給孩子講中國的醫療專家為了讓我們健康生活,冒著生命危險奮戰在一線,希望小孩子能夠明白,大人們多麼的不容易,為了我們的生活,不惜犧牲生命,希望他們能夠好好讀書!

總之通過身邊的一些實例和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給孩子溝通,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家人的不容易,明白讀書的意義!

歡迎各位發表自己的觀點,喜歡的請關注轉發評論


文凱爸育兒


早年的時候,這個同學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的優秀,每天和大多數的同學們一樣,該玩耍玩耍。

有一年暑假過後,這位同學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非常努力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後來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若干年以後,偶然相遇,談起這件事情,問同學為什麼一個暑假,變化會那麼多大,同學說在暑假期間,他父母把他送到了一個做小生意的親戚家,在親戚家他需要幫親戚幹活,經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而能夠賺到的錢卻極為有限……

經歷過那個暑假之後,他發誓要好好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免將來過上那樣的生活……

讓人明白事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去親身經歷,然後才會有切身體會,有所改變!


宇麗盛感悟人生


首先是大人們自己要做好。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其中尤為關鍵的一點是,不能自己懶惰,讓孩子勤奮。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事件,一個孩子的父母在下午三點半以後就不再看手機。為什麼?因為孩子三點半放學,三點半以後都是他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這個孩子相處的時間裡,他或讀書,或勞動,讓自己忙碌,孩子看到他的行為,會不自覺地效仿。

如果大人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裡,看手機看電腦看電視,或者無所事事。作為一個孩子,會很好奇你在幹什麼?他在好奇中,很容易就學會了你懶惰或者不好的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書香門第的孩子,容易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最終成才的原因。

讓孩子多親身實踐。

如果可以的話,讓孩子跟著你上一天班,過一天你的生活,瞭解你的工作。這樣在你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親身實踐,再把你工作的辛苦說出來,孩子會深刻理解到你的不易。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一些比較實在的,有些體力勞動的社會實踐。

今年春節在老家,由於不能回去,我和兒子就在地裡鋤地。鋤地是一件比較辛苦的工作,一邊鋤地一邊給孩子講糧食的來源。鋤地開始的時候,兒子很感興趣,幹勁兒很大。可是沒過一會兒,就幹不動了。這個時候我便鼓勵孩子加油,一起努力,制定一個小目標,完成它。

完成目標以後,你不用說,孩子自己都會感嘆道: 真累呀!那天鋤完地以後,孩子自己說,我還是回去寫作業吧。這樣的教育效果顯然要好很多。

所以說,在實踐中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更容易理解。

讓孩子多讀書,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讀書和實踐缺一不可。

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如果我回家,空閒的時間看書,孩子也會拿一本書跟著看。如果我在玩手機,孩子則會看電腦或者看電視。

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孩子面前看書學習尤為重要。培養一個習慣至少需要24天,所以作為父母至少要堅持一個月以上,一個月裡,堅持在孩子面前看書,讓孩子也跟著看書。直到孩子養成自覺看書的習慣。

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以後,作為父母就要輕鬆的多。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道理。孩子的看書的過程中會學到很多人生的道理,看書多了,孩子自然會越來越懂事,而且知識面也會越來越寬廣,好奇心會越來越大,從而自覺地學習,看更多的書,認識這個世界。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身教勝於言傳,實踐和讀書缺一不可。


不說話只釣魚


怎麼讓小孩明白大人的不容易,好好讀書?

很多家長費盡心思,拼命地工作,什麼都做,試圖讓孩子明白,家長太不容易了,你要理解家長的苦心,要好好學習,但很奇怪的是,家長越勞累,孩子越不知情,越不懂得珍惜。

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辛苦,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知道努力,首先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比如引導孩子做家務,管理家庭事務,孩子做得多,動手能力就會提升,同時會懂得家長的艱辛。少溺愛,有東西大家都有份,不能形成吃獨食的毛病,長大了也知道懂得與別人分享,知道換位思考,否則,他認為什麼都應該是他的。

一個從小溺愛大的孩子,什麼都不缺,上學了家長要求孩子學習,孩子問為什麼要吃苦學習,家長說學習可以改變命運,孩子說,我現在要什麼有什麼,通過吃苦要什麼沒什麼,命運這樣改變的話,我才不改。聽著是個笑話,但反應了很現實的問題。

再就是學習是一個爬坡的過程,要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總失敗,就不會喜歡學習。


霍體清


首先為孩子樹立正確讀書觀念!要讓孩子充分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就像讀生活,生活當中分360行,書中也分360行,總有一行是孩子喜歡看的,願意學的。我不要求你,成績滿分。我只想讓你,在學習的年齡段多讀書,步入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你喜歡什麼行業?你喜歡的行業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等等問題,讀書都可以告訴你正確答案。

給孩子樹立讀書觀念之後,我們帶孩子去實踐。

多問孩子步入社會做什麼?然後父母帶孩子去工作實踐。我相信每次實踐後孩子都會有新的體會,也能夠理解父母早起晚歸,生活不易,但是很充實。(實踐之後父母做好正確引導,會有意想不到收穫)

只有孩子實踐的多了,接觸的多了,才能更多的理解父母。



悠悠早教


現在的孩子,總之來說都比之前嬌慣,不會像我們小時候一樣,有邊讀書還得去地裡幹活的經歷。原來的孩子是老大先當家,現在是老大比老二更矯情,所以想讓他們明白大人的不容易,得注重方法:

一,現在有一個專門的興趣班叫孔聖班,他主要是教給孩子古代的一些禮儀,裡面就會涉及對家長要尊敬,要聽話,要好好讀書等內容。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謂獨立性,就是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什麼都靠媽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把自己的事情幹了,還為家長幫忙。在不知不覺中,他就會體會到大人的不容易,心裡相對會成熟一些。

三,平時也得刻意鍛鍊一下孩子,多幫家長幹活。讓他們知道每天家長上班,回來還幹那麼多活,多麼累啊!什麼活都得讓他們體會體會,尤其是男孩兒,絕對不能省著,男孩就是要歷練,鍛鍊他的自主能力,自理能力,培養他堅強的毅力!


好好study天天up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舒適,健康的成長環境,並且報多個補習班,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領情,著實讓人煩惱。

不同階段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只有從小抓起,建立起父母與孩子之間良好的關係,才能讓孩子逐步體會大人的辛苦,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可以嘗試從幾個方面,著手建立與孩子的良好關係。

  • 讓孩子幫忙做事。比如散步時去扔垃圾,比如母親洗完衣服晾曬時,讓孩子把衣服遞過來。通過勞動,孩子會認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員,向自立邁進了一步。但是,父母必須讓孩子認識到,勞動幫助了爸爸媽媽,是快樂的,而不是做錯事的懲罰。而且,做事時大人也需要參與進來,而不是隻在一旁發命令。對孩子的付出要給以表揚和鼓勵,但給報酬的方式不可取,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逐步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不僅可以減輕父母的壓力,也能讓孩子慢慢體會到生活的不易。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的碗筷自己洗。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更利於讓孩子體會爸爸媽媽的辛苦。
  • 養成與孩子交流的習慣。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是大人,就對孩子發號施令,而不是耐心去溝通交流,這樣容易養成孩子叛逆的心理。形成越大越不聽話的惡性循環。讓孩子做事之前,如果孩子不理解或者牴觸,父母需要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明白做這件事的原因,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這樣做是為了他好。讓孩子抱著愉悅的心情做事。

總的來說,孩子生長髮育階段,心智思想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父母一定要多給予耐心。爸爸媽媽之間也要多交流,制定統一的戰略,避免朝三暮四,讓孩子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