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遇上蝗災,恐怕您沒有油炸下酒的食慾

這邊廂,與新冠病毒的戰鬥到了進入總攻階段;那邊廂,因為氣候突變因素繁殖出的4000億隻沙漠蝗蟲肆虐完東非大陸後,跋山涉水橫跨紅海席捲中東,殺入印度大陸。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已發出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這次蝗災。小小寰宇,接二連三地亂成了一鍋粥。


深諳廣積糧古訓的老百姓,搶完口罩搶消毒液,搶完消毒液搶雙黃蓮,癲狂了大半年的港仔甚至連衛生紙都不放過。最近聽說有人擔心蝗災蔓延到中國影響糧食供應,考慮要不要囤大米。放輕鬆,我們今天就聊聊這件事。


看過馮小剛導演的《1942》電影一定對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大饑荒印象深刻,這場大饑荒就是在大旱和蝗災背景下產生。看多了微博微信上的嘴炮,說蝗災來了中國就油炸吃了,但蝗災真的來了的時候,還在這樣說,就是真蠢了。莫言在書中描寫蝗災場景時,用了“天空中翻滾著一團團毛茸茸的雲,無數的翅膀扇動,發出令人膽戰心驚的巨響”這樣的描述,說“天空昏黃,太陽被遮沒,腥風血雨,宛若末日降臨” ,被打死的蝗蟲“堆集在街道上,深可盈尺。被人的腳踩得格格唧唧響,黑汁四濺,腥臭撲鼻,令大多數人嘔吐不止。”


真遇上了蝗災,恐怕您沒有油炸下酒的食慾。雞肉味,嘎嘣脆?不存在的。

真遇上蝗災,恐怕您沒有油炸下酒的食慾

順便提一句,最近傳播甚廣的“戰鬥雞戰鬥鴨滅蝗”,恐怕對這次的蝗災沒有幫助。


散居的沙漠蝗,靠保護色卑微地活著,可以吃,好吃,鳥和雞鴨喜歡吃。但集群的沙漠蝗大量合成有毒苯乙腈,從溫和狀態變成喪屍狀態,不好吃,難聞有毒,鳥和雞鴨不喜歡吃。如果非要吃,苯乙腈可能會轉變為有毒氫氰酸。


所以當蝗災大規模發生時,吃光蝗蟲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養雞養鴨也做不到。大自然又比人類多算了五步。


莫言筆下的恐怖場景,能幫助我們想象這次蝗災最重地區的景象。


除了農業生產已完全停滯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等東非諸國,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情況已愈發嚴峻。印度拉賈斯坦邦大量農作物被蝗蟲毀壞並已向其它邦蔓延,蝗災預計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巴基斯坦也遭遇了27年未見的蝗災,巴官方表示如任其發展,全國將會無糧可收。情況之慘烈,甚至連幾十年如一日在克什米爾衝突的印巴雙方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拿起農藥,合作抗災。


更糟糕的是,印度還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之一,佔據全球大米市場的1/4強,印度還是小麥淨出口國,近年小麥出口量甚至超過烏克蘭。這裡不去討論為什麼印度糧食出口量這麼大,卻年年有饑荒,印度這個神奇國家的神奇事情太多,一篇說不完,只說說印度遭蝗災為什麼更要命,這是因為印度出口的低價大米和小麥有相當一部分供給了東非和中東,而這些國家又是本次蝗災的受災國。在印度糧食出口因為蝗災受創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東非和中東各國今明兩年的糧食供應成了大難題,大饑荒,近在眼前。


比大饑荒還要命的是,很多東非和中東國家本身正面臨恐怖組織危機,歷史告訴我們,大饑荒恰恰是恐怖主義和大動盪的溫床,不久的將來,更碩大的恐怖主義之花又將開放在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

真遇上蝗災,恐怕您沒有油炸下酒的食慾

前面說了這麼多“縱觀世界風雲”,雖然我們這邊“風景並不獨好”,但請不要驚慌,東非、中東、南亞遭了蝗災,不代表我們馬上要從抗疫模式切換成抗蝗模式。


沙漠蝗蟲雖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移棲蝗蟲,一個普通大小的蝗蟲群一天就可蔓延150公里,吃掉3.5萬人的糧食。但考慮沙漠蝗蟲的遷飛習性,沙漠蝗蟲危害我國的幾率很小。更別提西藏有喜馬拉雅山脈、雲南有熱帶雨林的阻隔,地形地貌上的天然優勢決定了蝗蟲大軍大概率止步印度大陸。


蝗蟲再厲害也飛不過高聳入雲且嚴寒的喜馬拉雅山脈好理解,雲南和緬甸的廣闊雨林為什麼能成為蝗蟲的屏障?因為熱帶雨林大多數植物蝗蟲不喜食,且沙漠蝗蟲害怕雨林內的潮溼。但一旦雨林被砍伐衰退為蝗蟲喜食的熱帶高草群落,蝗群就可能長驅直入抵達我國南方的農業區,這是遠慮不是近憂,保護好這片亞洲大陸最大的雨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真遇上蝗災,恐怕您沒有油炸下酒的食慾

而且蝗蟲俗稱螞蚱,在我國自然界中一直存在,只要每平方米蝗蟲數量控制在10只以內就不會聚集成蝗災。且新疆、內蒙古等地草場和糧食產區在近十年內也曾爆發小規模蝗災,但在現代化學、生物技術作用下迅速撲滅,未對我國整體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因此,這次蝗災固然需要專業部門預防,但綜合來看,我不認為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明顯影響。


上篇拙作有提到世界通用的“比爛理論”,請相信其他國家束手無策的蝗災,只是糧食安全、生物科技、綜合國力等方面高下之分的反映。


所以,正在下單大米的各位,還請酌情購買,現在小區封閉,那麼重的大米送到了也得自己辛苦去小區門口揹回來不是?更別提大米買太多,吃不了存著還可能吸溼、發黴、生蟲。


恐慌,是最大的敵人。


歡迎關注“沙丘樓閣”,第一時間獲取深度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