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細思極恐,現在距第一次中英戰爭都快200年了。1840年的那場戰爭,其實是一場貿易戰,英國人稱它作通商戰爭。這場戰爭的意義無論怎麼說都不是誇大,因為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有人會說,這有什麼意義?那是因為他不太瞭解歷史。中國歷史分可為三段,先秦是一段,秦至晚清是一段,這場貿易戰至今是一段,沒有這場貿易戰我國還停留在古代,你說意義大不大?這場貿易戰結束了我國兩千逡巡不進的停滯循環的困局,是英國人把我國帶入了一個新時代。

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第一次鴉片戰爭油畫

1、貿易的力量

貿易不是外人,也不是鬧著玩的,它是開放社會的主要社會內容,是文明之間重要的交往方式,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

在大英博物館有這樣一個展品,是400多年前的一件聖服,來自埃塞俄比亞一個基督教堂,料子是中國來的絲綢,衣服是在阿拉伯半島的也門織成的,而織工則是猶太人。還有一塊銀元,1896年出品,出自墨西哥,後來到了大清,中國人叫它“鷹洋”,一箇中國商人給它打上了自己的標記。

貿易或交往的力量根植於人性,有點像愛情,攔是攔不住的。

在大航海時代,英國出道最晚,但內力深厚,一時橫掃武林。印度無疑是歐洲各殖民地中人口最多最富的地方,也被英國拿下。由於在南亞的優勢地位,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漸執對華貿易之牛耳。受限於廣州一口通商體制,中、英貿易既沒多大起色,也沒多大摩擦。那時英國送來的物品,中國人不大接受,但中國人的東西卻在英國熱銷。除了瓷器和絲綢,茶葉贏得了英國各階層的喜愛,成了英國人的新傳統。當喝下午茶傳回中國時,中國的上流社會將其當做英國風尚加以模仿。

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英國貴族最愛的下午茶

2、貿易逆差

中國茶葉供不應求,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走的茶葉,呈幾何級數增長,1680年代每年只有200磅,到了18世紀中期每年達40萬磅,到了19世紀初,更是達到驚人的2800萬磅。聰明的英國人不是沒想過自己去種茶葉,他們在印度和錫蘭(斯里蘭卡)都進行了栽培,但茶葉要種好可不是那麼容易,直到1880年代才種植成功,但祁門紅等上等品種還得從中國進口。作為商人的第一要求是不能做虧本買賣,為了改變長久的逆差地位,英國人想了不少轍,尋找與茶葉叫板的東西。最初找到了棉花,但那個東西中國人自己也能種。後來找到了美洲的銀子,但北美鬧獨立了,起因就是波士頓傾茶事件,扔到海里的就是中國茶。

英國沒轍了,忽然想到箱子底還有一個百試百靈的暢銷品——鴉片。據德國學者近年考證,最初賣給我國鴉片的不是英國人而是猶太人。不過東印度公司監製出產的鴉片品質最優(指的是抽起來最暈?),於是英國人的產品後來居上,我國廣大消費者紛紛點贊。1729年輸入中國的鴉片為200箱,到了1839年達35500箱。此時中、英貿易對英國非常重要,王室稅收的1/6來自於此。

與此同時,大清經濟卻發生了長期衰退,史稱道光蕭條。確切的說大清發生了金融危機,銀貴銅賤,通貨緊縮。本來1兩白銀可換800至1000個銅錢,此時卻能換1600個。一方面這是因為大清出現了貿易逆差,白銀外流,另一方面是拉美運動造成白銀減產,全球銀價上漲。200多年來,大清一直就是世界最大的白銀進口國,但從1808年開始成了淨流出國,每年流出白銀800萬元。

清廷對此進行了真正討論,最終把鴉片進口看成蕭條的主因。除了金融問題,君臣還考慮到帝國安全、軍力和官僚操守等問題。於是,道光派強硬派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菸。林則徐動真格的,責令所有外商把鴉片一律交出,並寫下保證書,承諾以後不準夾帶鴉片,否則“貨即沒官,人即正法”。從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整整23天,一把火把英國商人的鴉片都燒了,共計19187箱,237萬斤。

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虎門銷煙情景再現

作為久歷仕宦的大臣,林則徐絕非是莽撞之人,銷煙是給皇上看的,但私下裡,早對英商鄭重承諾,用茶葉賠償全部損失。

但英國人,最見不得的事,就是隨意罰沒私人財產,英國舉國震驚,自然要發兵來伐。

其實,貿易戰真正的含義,不是單指真的兵戎相見,之前的商業交往以及外交努力,都是貿易戰的範疇。只要文明之間存在交往和貿易,廣義上和本質上都是一種無形較量。這是人類文明最持久的一種遊戲。

3、外交談判失敗

大清畢竟不是北美印第安,也不是印度,一直以來頗受英國人尊重。既然與大清的貿易開展到如此緊密而繁盛的程度,英國希望跟大清能好好談談,最好是建立友好的邦交關係。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進行了四次正式的外交努力,但清廷表現得極其傲慢與冷淡,最終使英國的外交努力落了空。1787年,英王派駐孟加拉的軍需司令查爾斯·加茨喀特,攜帶英王信件覲見乾隆,加氏因肺結核死於海上,使團未能到達中國。

5年後,即1792年,英國以補賀乾隆80壽辰的名義,派資深的外交官喬治·馬戛爾尼為特使,再次來華進行通商外交努力。為了避免發生上次那樣的意外,還派一個人作副使,算是雙保險。馬氏7月到達大沽口,清廷把他當做“貢使”,因“三跪九叩”之禮爭執不休。最終老馬以“單腿點地”的禮儀,好不容易見到了乾隆,但實質性的通商談判被一口拒絕。

那時英國希望派公使進駐京城,清朝開放寧波、舟山、天津三地作為新的口岸,割舟山附近小島給英國人囤貨,在廣州劃塊地給英國人住。(不知為何,英國人對舟山情有獨鍾,難道也是知道南海有觀音?)

還有一條最重要,關於關稅——兩國進出口貨物免稅。

乾隆都懶得跟老馬過話,那太栽面。而是直接給英王發去“赦諭”,對他們的要求逐條駁斥。後來還是覺得氣不打一處來,又發去第二道。乾隆訓英王道:我們“天朝物產豐隆,毋需外求”。“我中華遠古至今,先王制定法度,流傳後世……無違背古教之理”。就是說,大清啥都有,跟你們做不做生意根本無所謂。同時,我們怎麼會因為你們的要求,而改變我們的規矩?

那時還沒有發明照相機,但此一行英國人帶上了畫師,把他們看到的大清都畫了下來,甚至包括單腿點地的覲見。大清的紙老虎面貌被他們看了一個底掉,朝廷陳舊呆板,皇帝顢頇自大,百姓愚昧無助。

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馬戛爾尼單腿點地的覲見

貿易的力量是偉大的,英國人不惜一次次降尊紆貴、主動上門,隔了24年,即1816年,英王又派阿美士德爵士率團來華。這次,英國希望減輕廣州體制的限制,將兩國貿易“建立在一種安穩、健全和公平的基礎上”。

嘉慶因英國爵爺不準備行三跪九叩大禮而大怒,“降旨將該貢使等即日遣回”。

兩國貿易變得非常重要,1834年4月,英國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對大清貿易的壟斷權,鼓勵更多的英國商人加入到貿易的行列。同時,派出“駐華商務監督”,取代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大班”。

作為英國政府官方代表的律勞卑,1834年7月來到澳門。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直接進入廣州,要跟兩廣總督盧坤會面。盧總督怒了,不僅不見,並通過“封艙”,停止了貿易。其實,即使沒有5年後的燒鴉片,這次就應該打起來。只是由於律勞卑熱病發作,退出廣州並死在澳門,才沒更早的兵戎相見。

由於兩國貿易沒有“建立在一種安穩、健全和公平的基礎上”,英國人不免有很多擔心,住在廣州的英國人辦有一個報紙《中國文庫》,這時發了一篇文章,說我們要和大清訂立一個條約,但清廷肯定不答應,為此這個條約必須是在刺刀下才能簽訂,在大炮的瞄準下才能發生效力。

隔了3年也就是1837年,新任商務監督義律爵士發現外交沒什麼進展,於是給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去了封信,指出“我們認為靠和平手段的外交代表進行交涉,是沒有得到一點好處的希望的,正相反,大有製造困難之虞。”義律的意思是說,不來點真格的,他們不會改變。

是啊,中、英貿易規模都如此巨大,但兩國既無邦交,也無條例,事情不可預測。果然,義律言中了。不久來了欽差林大人,嚇得英商膽戰心驚。自從幾年前英國從東印度公司手中接過對大清貿易的管理權,就有承擔一切後果的決心,因此一場戰爭勢不可免。1840年4月,英國國會正式通過對華戰爭議案,懿律被任命為總司令,率領4千士兵和48艘艦船,組成“東方遠征軍”,殺奔大清。

4、戰爭的直接後果

第一次戰爭本身沒什麼好聊的,大清跟英國相比當然是落後的,落後的不僅僅是船不堅炮不利,而是一個時代差。這個無需多言,因為這個仗打的比當年北美印第安人還差。

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簽訂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8日,大清代表耆英、伊里布和牛鑑,在南京下關江面上的英國軍艦“康利華”號上,與英方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3天后,條約以“八百里急遞”的方式送到北京,道光看後“允准”。

《南京條約》及在次年簽訂的幾個附件,對英國人一直很關心的海關稅率、領事裁判權、最惠國待遇等重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一是割讓香港島。(就是最南邊的那個小島,不包括以後的九龍和“新界”);

二是賠償鴉片費600萬元,軍費1200萬元,商務費300萬元,計2100萬元。這個比當年大宋給遼國的“歲貢”可“科學”多了,英國要說真的沒怎麼欺負大清;

三是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處口岸。英國人可以在這些地方租地建屋,永久居住。後來英國人在上海建造了一個對中國近代史影響重大的租界;

四是協定關稅。這個很重要。此後大清進口貨物的關稅,不能由清廷單方面說了算,而必須與英國共同議定;

五是領事裁判權。就是說假如英國人在口岸犯了法,得交由英國領事處理,就不麻煩大清地方官了;

六是最惠國待遇。也就是大清給英國的待遇,其他各國也“一體均沾”。過去說這個待遇很“片面”,但其實我們也可依據此例,擴大出口;

七是改變現行中外來往體制。這點過去很少有人提,但其實非常重要,這是英國教大清怎麼做人了。也就是以後不要把外國當做夷狄了,人家是來跟你進行貿易,不是來“朝貢”的,那種朝貢思維,此後要改了。

一場貿易戰讓大清無法回到過去

第一次鴉片戰爭油畫

5、戰爭的深遠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開了一個好頭,但老大帝國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不到20年以後,還將爆發第二次戰爭,那一次大清才被徹底驚醒。

那時,正好一批幹練的“漢員”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戰爭嶄露頭角,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得以開展。遺憾的是,國人只理解到“洋務”層面,而不像日本人理解到“脫亞入歐”層面,因為大清比船小好掉頭的日本差了很多,此後的變革還是舉步維艱。而每次新變局的出現,還拜西人乃至後起的日本不住的敲打。否則,自己真的找不到多大的動力,從甲午、庚子再到五四都是如此。

不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畢竟開啟了中國近代史。在大清或者整個中國古代故步自封的時候,打一個鴉片戰爭的意義不可估量。至今我們仍要感謝那次戰爭,否則中國的改變不知被推遲到猴年馬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