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多長時間?真的毫無是處麼?

紙上史話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從其一生中,可以看出,慈禧是三次聽政,三次還政。

第一次,咸豐帝於1861年逝世,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繼位。從其年號可以看出,同治皇帝並非一人掌握大權,也就是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時期。在此期間,八大顧命大臣和慈安、慈禧同時輔政,此時慈禧27歲。在咸豐駕崩十三天後,發動辛酉政變使得權力迴歸到慈禧、慈安手中,改年號"祺祥"為"同治"。在此期間,其主要任務是處理與外國侵略者的初步關係,穩定統治。根據咸豐帝的遺願,慈禧並沒有太多的政事決策權,更多地著眼於同治帝的後宮領域。1873年還政於同治帝。其聽政初期,重用漢臣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鎮壓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回族等);重用洋務派,開啟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穩定清王朝統治。

第二次垂簾聽政是同治帝逝世,光緒繼位。光緒為醇親王的兒子過繼。1881年,慈安病逝。達到了慈禧執政的最高峰,也就成為國家最高決策權。至此,外國侵略者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戰亂不斷,朝局不穩,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其主要任務是保持與列強的"友好關係",實現權力的集中,維護自己的統治。1889年光緒大婚,還政於光緒。其次還政並未將權力交於光緒帝手中。

第三次聽政為戊戌政變後。在光緒帝試圖擺脫慈禧控制,戊戌變法的舉措危害了慈禧的政治威嚴,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於瀛臺。在此時,慈禧已沒有打擊外國侵略者的勇氣與能力,僅僅只是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清朝統治。在此期間,清朝基本上到了歷史書上所說的"洋人朝廷"慈禧僅僅只是用國家的主權來維護清廷的存在,來鞏固自己的權力慾。在1908年

,光緒逝世,溥儀繼位,醇親王攝政,慈禧逝世,也意味著慈禧徹底將大清權力放手。

慈禧一生,有政治野心,但政治才能不足,政治視野狹小,僅僅只是滿足自己的權利慾。同時,慈禧手段不硬朗,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講,慈禧並未將國家主權放在最高位置,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者。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鹹年帝去世前做出了合理的安排並留下了肅順等八大臣輔政,但還是被慈禧太后通過辛酉政變拿到了實權。此後近半個世紀慈禧太后成為了清朝實際統治者,同治帝和光緒帝都沒有實權是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

咸豐皇帝雖然安排得當但慈禧太后更勝一籌

1860年八國聯軍攻破了北京城,咸豐皇帝被迫去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避難。在承德的咸豐皇帝不久就身染重病,彌留之際他安排了肅順等八位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同治帝繼位,並執掌實權。

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慈禧太后不甘心權力在幾位大臣手中,於是她聯合了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以及手握兵權的勝保等人一起發動了辛酉政變將肅順等八大臣誅殺。作為同治帝的母親慈禧太后順理成章的開始了垂簾聽政,也開啟了她近五十年的執政生涯。

同治帝早逝光緒帝年幼繼位實權依舊在慈禧太后手中

同治帝在成年後也想親政,但是慈禧太后並不想把權力還給他。在同治帝執政時期他積極改革舊政,同時在開啟了洋務運動。作為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也是非常支持洋務運動開展的,尤其是李鴻章出任北洋大臣時期,洋務運動得以在全國推廣。

光緒帝幼年繼位,實權還是在慈禧太后手中。雖然光緒帝到了親政年齡慈禧太后還是不願意還政給他,不過在這一時期慈禧太后也積極的推進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的建設,也支持了左宗棠收復了新疆,不得不說她還是有積極貢獻的。

戊戌變法雖然被廢除但很多措施還是得以延續

1898年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發起了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領域都採取措施推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只可惜變法過於急功近利最終導致了慈禧太后的不滿。尤其是維新派搶班奪權和聯絡新軍的舉動最終讓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結束了這場變法運動。

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是慈禧太后還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對國家進行了新政改革,在教育制度、經濟以及軍事改革的很多方面其實和戊戌變法的內容是一致的。從這個方面看慈禧太后在內心中還是可以接受變法的,她只是對失去權力心有不甘罷了。

慈禧太后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也不能說她是毫無功績的。很多人批判她是因為她的這點貢獻遠不及她損失的國家利益多,尤其是她的投降主義和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諸多條約,這都不能讓她翻身也只能讓她成為歷史的罪人。


秋雨魯北說歷史


慈禧太后一生一共有三次垂簾聽政的經歷,總計四十七年左右。並且從半個世紀的執政結果來看,確實對國家對民族的傷害非常大,讓清廷徹底掉進了萬丈深淵。不過,慈禧太后卻有一手好書法。

所謂垂簾聽政,即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這一典故出自《舊唐書·高宗紀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有四大太后,這其中慈禧的名聲是最差的一位,沒有之一。

慈禧太后喪權辱國的那些事: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了令大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1895年簽訂了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這個條約最重要的部分是賠款四億五千萬兩,這個四億五千萬兩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中國是四億五千萬人,就是每一個人要賠一兩銀子,嗚呼哀哉!

慈禧太后一句厚顏無恥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更是將她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不過,從矛盾論的角度分析,正是因為慈禧太后的無能,將清廷揮霍殆盡,讓帝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才讓今天的生活早點到來,不然,如果帝制一直苟延殘喘下去,可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的會更晚一些。


玖瑟鹿


最近一些電視劇和文學作品更加鮮活的展示了慈禧太后的形象,不像以前教科書裡那樣簡單化、臉譜化慈禧太后,這非常好,但是也陸續出現一些觀點同情甚至讚賞她為成熟的政治家…無論怎樣描寫她,中國在她統治的半個世紀中,人民飽受苦難,國家屢遭羞辱,可以說是近幾百年來最黑暗的時代。

慈禧太后作為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好掌舵者,無論怎樣的解釋,她都無法脫離責任,或者她應該付最大責任,何況她還曾做出了很多極其荒謬的決定!

慈禧太后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客,這在她啟用了很多名臣,同時營造出“同光中興”的虛假繁華中可以看得出來。但是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時需要的不僅是老辣的政客,更需要的是視野開闊、思維先進的偉大政治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更沒有怎麼出過皇宮大院的慈禧太后顯然無法勝任這個角色…

更重要的是,她為了一己私利還多次置國家利益不顧,比如侵佔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縱容恐怖組織義和團、喪心病狂的向世界列強集體宣戰、國家危亡之際卻立三歲小孩做皇帝等等,所有她取得成績相當於這些錯誤來說,幾乎不值一提,所以無論怎麼刻畫描寫慈禧太后,無論怎麼解釋她高明的政治手腕,慈禧太后註定是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zhao二狗


長話短說,慈善太后統治清朝47年,做過二件有功的事情,其它的都是罪過。二件有功的事:

1、慈禧領導過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場改良運動。

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18世紀以後的大量科學技術成果,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

2、實施清末新政。1908年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並列出一個為期9年的時間表:1909進行省諮議局選舉;1910年資政院開院。

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王松林


愛歷史!專注中外歷史!歡迎大家關注我!【歷史介紹者】瞭解更多你不知道的歷史細節!

慈溪太后,這個街頭巷尾都知道的女人是誰呢?晚清實際掌權人,光緒皇帝是她的親外甥,後來成為了她的養子,光緒也要叫她“親爸爸”。慈溪雖然做錯了許多事,但評價一個人需要客觀一些更好,各位朋友,你說是嗎?

慈溪太后三次垂簾聽政長達27年,直到1908年去世。實際掌權長達47年。應該說,慈溪太后也是見慣了刀光劍影的女強人。

  1. <strong>慈溪時代短暫的“同治中興”確實不能否認。她帶領曾國藩、南洋大臣張之洞、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左宗棠以及一批骨幹大臣,開始了洋務運動,創立許多中國歷史上的第一。

第一個外交機構:總理衙門。1901年改為外交部。於1861年1月20日創立,雖然不是她直接創立,作為咸豐皇帝的母親,她肯定出了不少力。

第一家新式軍工廠:江南製造局。下圖為江南製造局製造的輪船。

第一家鋼鐵廠:漢陽鋼鐵廠。

2.收復邊疆。主要是收復新疆、臺灣和東三省。1884年左宗棠抬著棺材進入新疆迪化(現今新疆省會烏魯木齊),隨後打敗阿古柏反動勢力,同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作為優秀的外交官與沙俄談判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最後成立新疆省,穩固新疆。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現在大家去新疆去旅遊,估計要辦理護照了。

另外,第二年1885年派劉銘傳打退法國侵略者的入侵一舉收復臺灣,建立了臺灣省。

第三個是在東北建立省,建立了和中原內地的治理制度,鞏固了東北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凝聚力。


問題:慈禧太后棺材中的翡翠西瓜到底怎麼流失到海外的?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歷史的介紹者】!


歷史介紹者


樓主好

首先慈禧太后垂簾聽政48年,雖然說是錘鍊聽政,但實際上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自己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通過辛酉政變,順利的除掉了咸豐皇帝留下的八位顧命大臣,從此開始逐步獲得了國家權力的實權。慈禧太后畢竟是實際掌控清朝的人,能力還是有的,但是在清朝後期已經處於江河日下的局面了,所以就說點相對於有進步的方面

①慈禧其實雖然保守,但是仍然力排眾議扛著頑固派保守派,提拔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支持洋務變革,興辦實業,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雖然依舊是封建主義經濟,但是在當時的GDP來說可能已經超過了康熙年間的GDP。畢竟清朝後期人口要比前期人後要多得多

②清朝後期帝國主義相互勾結,企圖瓜分中國,沙俄侵佔伊利,慈禧命左宗棠收復新疆,1878年1月2日左宗棠收復新疆,保住了我的大西北的疆土等等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能控制清朝48年其手段是非常高明的,雖談不上進步,但起碼有的功績還是有點



小歷史課堂


慈禧太后垂簾庭證高達半個世紀,她雖然垂簾聽政期間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受到劣強的欺辱,使中國走向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走狗,但是並不是慈禧太后完全妥協與帝國劣強,她也派兵作了抵抗,如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剛開始支持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但是清政府落後,武器不如劣強,很難取勝。


haonanrenjiushiwo


慈禧太后一生共有三次"垂簾聽政“的經歷,而在她的丈二人咸豐皇帝在世的時候,其實慈禧的政治能力就已經初現端倪了,所以當時咸豐也放心的將很多政務交給她來處理。

在咸豐皇帝離世之後,同治皇帝成為接班人,而由於當時皇帝年紀小,所以朝政權利就落入了八位顧命大臣的手中,慈禧擔心日後他們會篡權,所以就聯合慈安慈合和榮祿等人將八大臣處理一掉,而在同治皇帝還沒有能力處理政務時,慈禧太后就開始垂簾聽政了。

可是命運弄人,同治皇帝卻因為患病而過早離世,在慌亂中慈禧太后選擇了光緒來繼承皇位,和當年輔助年幼同治一樣,這一次慈禧太后不得不開始了第二次垂簾聽政,可是在光緒皇帝漸漸的長大之後,他開始對慈禧太后的控制感到厭煩,並企圖通過變法來擺脫慈禧的束縛,可惜的是這次變法失敗了,而光緒帝從此被慈禧圈禁起來,並再一次開始垂簾聽政。

而通過這次事件也讓慈禧太后的野心完全暴露無遺,如果她真的對權力沒有任何慾望,完全可以趁機將皇權交給光緒,可是她的做法卻截然相反。

其實無論是光緒皇帝還是同治皇帝,他們在手中握有皇權的時候都未曾擺脫慈禧太后的管束,慈禧太后掌權確實存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但是從種種跡象中都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權利慾望是多麼強烈,所以在慈禧太后掌權的47年是中國最腐敗的最落後的!也是中國受外國列強瓜分的,屈辱的47年。


徐國華


作為一個擁有近三百年曆史的封建王朝最後的實際掌權人慈禧,她的一生給世人留下了諸多的話題,在她的身上藏有太多我們想知道的秘密,通過“辛酉政變”奪取了清王朝的控制權後,這位“女皇帝”便一直活清王朝最後幾十年的政治舞臺上。

在她執政的四十七年裡似乎都是一些惹人痛罵的事情,“為了過生日挪用海軍軍費致使海軍建設不足從而讓甲午海戰失敗,盲目的沒有目標發佈宣戰詔書結果戰敗造成八國聯軍進北京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為自身利益而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等等,那麼在慈禧的四十七年政治生涯中真的就沒有一絲功績毫無是處麼?

歷代君王政客都是功過皆存,只不過是功大於過從而掩蓋了那些過,慈禧也不另外只是正好相反在當時的背景下所做的事大多是以失敗告終,成為過錯,由於過大於功,所以慈禧的功便不被世人所議論。

首先慈禧是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所以晚清時期的一列類維新改革慈禧是背後的支持者,慈禧重用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張之洞等一干漢臣支持他們變法維新,進行工業改革,建立新式學堂等,慈禧太后的強國富民心還是存在的採取了一些實際的辦法,當時清朝存在一部分相當有實力的“守舊派”他們反對一切改革維新,如果要是沒有慈禧的支持這些後來“維新派”是根本抵擋不住“守舊派”的勢力。

洋務運動這場持續了三十年的變法活動也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在慈禧重用的有著“開明眼光”李鴻章等大臣的運作下才堅持下來的,在後來的中國的現代工業,教育,商業等起到了奠基作用。

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人歸咎於慈禧太后身上。這其實不嚴謹,甲午戰爭的失敗存在著多個方面的原因比如北洋海軍中多是老鄉親戚關係,這就不可避免的讓這支新式海軍在軍紀上有些放鬆,尤其在外國提督琅威理因為“撤旗事件”離開北洋海軍後軍紀更為懈怠,軍況越來越差。戰士們懈怠訓練整日喝酒睡覺。試問這樣一直鬆散的軍隊怎麼會打勝仗!

“戊戌變法”的失敗並不是全是慈禧一個人能決定的,戊戌變法太過激進一味生搬硬套國外的新式政體,卻忽略了是否完全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尤其光緒皇帝裁撤六部撤銷衙門等一系列做法使得全國大小官員人人自危,這些做法架空了當時存在的整個統治體系,也涉及到“守舊派”利益,這場變革使整個統治階級都是恐懼的。這樣的變革是當時統治階級絕對不允許的,也是除光緒皇帝外的其他皇族成員所不允許的。而慈禧當時代表著皇族,所以在大勢所趨下也由最開始的支持逐漸改變主意阻止了這場變革。

當然除了這幾件事外慈禧還鎮壓了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功”“義和團運動”,雖熱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我們今天來看這些條約在當時情況下無疑是一種付出最小代價來保存國土完整的一種方式。避免了中國被西方列強瓜分。

在以上看來慈禧太后在那個夾縫中求生存的時代下,也做出一些適應當時背景條件的有效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