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要求廢除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他是漢字的創造者。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進入了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蒐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

專家要求廢除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字難度過高,一些專家學者主張廢除漢字

漢語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而文言文更是最難學的語言中,最難學的“語言”,相信許多人在上學時期,都有過被文言文為難的痛苦。

而因為漢字太難,曾有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並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許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偉大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

相比於現在通行於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在民國時期所使用的繁體字,不僅結構複雜,並且傳授書寫相當困難,不利於向廣大下層民眾推廣使用。

而眼看著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一些專家學者便認為只有廢除漢字,學習簡單的拉丁文字母,通過字母組合來表示含義,才能夠挽救落後的中國。

專家要求廢除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中國文字拉丁化”,實則卻是廢除漢字的進程

在民國時期,由許多文人學者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中,以及由胡適牽頭的白話文運動,開始變革引經據典、複雜冗長的古文,首次將白話文引進文學創作之中。

之後,許多學者也為了促進文字的簡單交流,做了許多的努力,希望可以改變國人落後閉塞的精神面貌。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就有部分激進的專家學者認為,要想降低文盲率,讓更多的人擁有識文斷字的能力的話,就必須要摒棄書寫複雜的漢字。他們認為,中國的文字就應該向西方看齊,直接使用簡單的字母作為文字載體。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學生錢玄同就曾提出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認為漢字過於複雜,這妨礙了人們學習,必將導致中國陷入落後的深淵,從而走向滅亡。

於是,在這些專家學者的推動下,1931年制訂的“中國文字拉丁化”標準,就直接繞過了方塊漢字,老百姓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學會拼寫,就能加以使用了,但是這實則是開始了廢除漢字的進程。

專家要求廢除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趙元任挺身而出,寫出兩篇奇文反駁

眼看擁有悠久歷史傳承的漢字被人嫌棄,甚至是廢除,許多人都發出了抵制反對的聲音。其中,語言學家趙元任為了讓人們看清“文字拉丁化”的害處,寫就了兩篇奇文進行諷刺。

趙元任先生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

趙元任先是寫了一篇文章名為《施氏食獅史》的文章,其內容是:“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的這篇文章,如果是用拉丁字母來表示的話,那麼通篇就只有“shi”而已,完全不能夠描述清楚故事的情節。

而如果用普通話讀音來朗讀的話,那麼不懂古文的人讀起來根本不懂,原因就是因為當代普通話,丟失了古漢語的入聲和濁音。此外,趙元任的另一篇文章——《季姬擊雞記》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專家要求廢除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趙元任通過這兩篇文章,旨在讓人們明白,中國漢字的同音字十分的普遍,單用簡單的字母是根本不可能清楚地表達出確切的含義的。

而正是由於這兩篇奇文,讓那些醉心廢除漢字的人們如夢初醒,終於認識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與妙用。

小結

此後,廢除漢字的說法便逐漸式微,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把漢字的推廣與意義的保留相結合。1958年,國家頒佈的《漢語拼音方案》,完美地將漢字、拼音字母以及普通話結合,為我國最初的掃盲運動,發揮了十分的積極作用。

漢字的博大精深,使得它經受住了歷史狂潮的鉅變,並最終得到了保留,這其中也自然離不開,像趙元任先生這樣的有識之士的努力,也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保住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而在瞭解了趙元任先生寫了這兩篇奇文之後,感嘆之餘,有些人也調侃這樣的文章可別讓外國人中文考試的出卷人看到,不然那些外國人可就遭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