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姓氏祖籍是哪裡?

小王說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名字姓湯,繁體字是湯,我的姓氏祖籍在湖南。爺爺年輕時候參加過革命,打過抗美援朝。仗打完後積極響應共產黨號召開墾北大荒,帶著我奶奶從老家湖南來到東北,最終定居在這裡。我奶奶生了4個孩子,於是我們這一脈就這樣在黑龍江開枝散葉。

當我爺爺還在世的時候,曾經整理過我門湯家族譜,當時還年幼的我經常好奇的纏著爺爺讓他講一講我們家族的事情。爺爺總是摸著我的頭,拿出已經泛黃的族譜指著上面我當時還認不全的名字說與我聽,至今記憶深刻。我的曾曾祖父在清朝末期有功名在身,定居湖南省益陽市,我的祖籍也由此有了明確的記載。我曾祖父以及我爺爺的幾個兄弟都大地主。文革時期時我爺爺幾個兄弟身份不好都捱了批鬥以至於終身未娶,我爺爺當時因為當兵才免於被批鬥的命運。

長大一些後,我周圍的同學朋友都沒有姓“湯”的,於是我對湯姓的起源更加好奇,於是我查閱了一些文獻,總結了湯姓的由來:

1、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湯氏其得姓始祖為成湯。夏朝末年,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落首領名契,本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南),賜姓子氏。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履字湯,又稱成湯,尊稱帝乙,他即位深受百姓愛戴,時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統治時期,夏王暴虐無道。成湯順應天意,民意舉兵滅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成湯的子孫中,有的以他的字“湯”為姓氏,就是湯氏。

2、據《萬姓統譜》載, 春秋時宋國有蕩姓,後去草字頭改為湯姓。宋國版圖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端之間。

3、出自子姓,為商末宋國君主偃之後,因避禍改為湯氏。據《史記·殷本紀》載,周初,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傳至未代君主偃,於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聯合攻滅,子孫大多以國名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畏禍,又改子姓為湯姓。

作為百家姓中排名第90位的姓(有點靠後),當今中國已經有250萬左右的成員,其中一半分佈在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作為湯姓大家族的一員,沒有理由不為家族貢獻一份力量!

ps:你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幾呢?


神奇的風


我姓陳,在中國算得上大姓,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張王劉李陳,天下一半人”,由此可見陳姓人數之多。我們這些陳姓宗親都有一個統一的,可考證的祖籍,那就是江洲,也就是現在的九江市。

現在很多繼續傳承著陳姓古時家風的陳姓家庭中,都在家中顯著位置懸掛著“耕讀傳家”,“義門世家”之類的字畫匾額,在家族中流傳著“天下陳姓出義門”的傳說。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要從北宋時期說起。

公元1063年,嘉祐八年,位於江洲的義門陳村迎來了骨肉分離的一天,這個北宋聞名全國的超級大村莊在一片悲痛欲絕的哭喊聲中,被迫分離。而在此之前的義門陳村,3900餘人聚居一起,已經322年。

這個村莊從公元731年開始建立,由陳姓始祖陳旺創建,先後多次受到唐宋兩朝帝王的親筆旌表,“義門”稱號由此而來。

(百犬同槽)

根據詩人陸游著作記載,唐朝時的義門陳村,每天到開飯時間,近千人坐在一起共同進餐,秩序井然。不僅如此,村中養的100多條狗都在一條廢船中進食,稱為“百犬同槽”,“一犬不至則群犬不食”。唐僖宗不信有此等奇事,派人送來一百多個肉包子餵狗,看看真實的反應。果然,包子倒到破船裡後,一條小狗先叼著一個包子向柴房奔去,原來柴房中有一隻年老體衰的狗,這些狗要先餵它吃了後,自己才吃。

(義門陳分莊圖)

到嘉祐七年,義門陳已經歷了322年,全家3900餘口,田莊無數,按需供給,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辦大學——東佳書院,專門教育陳姓子弟。宋仁宗在包拯、文彥博等人的建議下,為抑制義門陳進一步發展,對朝廷造成威脅。同時,也希望以義門陳事蹟為樣板,教化全國人民。在同年七月,派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治奉旨對義門陳進行監督分析,並賜予291塊金牌,將江洲義門陳分為291莊,依次抓鬮分遷至各路、州、鎮。自此,義門陳遍佈全國各地。


史館


誠邀,如題。姓氏是一個人的歸屬,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家族的代名詞,正是由於有了姓氏,人類才有對自己家國的認同感。姓氏如此重要,那麼您知道你的姓氏祖籍是哪裡嗎?

中國百人百姓,有書可查的姓氏就不止百個,小編不能一一舉例,所以就以小編自身的姓氏為由簡單介紹一下。

劉姓祖籍在---今河北唐縣。這裡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英勇徵 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後代生活、休息的地方。劉姓有“王者氣候”,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 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 字。天主對劉姓實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根底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後代。 高揚巨斧——劉姓的最原始根蒂 樹有根,水有源。當然時隔千年,這些事情也記載不甚詳細,究竟是真是假,有多少水分,小編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不得不說下,正好看看有沒有懂的人幫我驗證下我說的這些是不是真的,我姓呂,祖上姜子牙,我爺爺饑荒時期從東陽逃難過來杭州臨安的,在東陽那邊有正式的祠堂,也有正式族譜,一代代傳下來的,祖上就是姜子牙,呂尚,到了我爺爺這輩因為他遷走了現在就算是分出來得分支了,所以族譜現在沒有我爺爺這一支的後人的名字了,包括我,我小時候還回東陽走過親戚,是我爺爺弟弟那邊的我叫他小爺爺,不知道族譜的事是不是真的


呂君浩329


我有一朋友,他是專門研究地方誌的。他告訴我,山東的高姓有兩支,一支是姜子牙的後代,一支是唐朝皇帝賜給來華猶太人的姓。因為個子高,所以賜姓為高。以上所述,真假都不知道。

我家有家譜的,我小時父母曾唸叨過,我記不全了,只記得…"振、常、顯、貴、寶、蓮(連、聯?)、登……"我是顯字輩。我曾去過龍口鎮羊高村,當時只有一個老太太李桂芝,是我的叔輩嫂嫂,比我大幾十歲。她知道我父親。她當時有個女兒在上海,現此女兒最少應該有七十多歲了。

時光如梭。祝福親人萬事如意。

不管是本地高還是外來高。我們從小受的家教,就是愛中國。


大蠍子用戶5950467594


北京。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出生在北京,再往上就不得而知了,據說我家最早是滿族旗人,文革後改成了漢族,一直到現在。

普通家庭,普通人。

家裡兄弟姐妹一共九個(同母異父),我大排行老七,現均生活居住在北京。





雨婷爸爸


說一個人的祖籍,通常是指始遷祖在遷徙之前的籍貫,如始遷祖從江西饒州府遷湖廣麻城,那麼祖籍就是江西,其他同理。所以這裡祖籍就是依據族譜上的始遷祖或者一世祖或者開基祖來確定。

姓氏祖籍,範圍就很廣了,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姓、氏分離,按照朱子的理解,天子因為出生地而得姓,姓又來自於五帝,《春秋》記載了二十二個姓氏(《左傳》等有不同說法,茲不贅),如出自顓頊的媯、虞、夏、擬姓;出自於高辛的子、殷姓,出自於黃帝的姬、周、承姓,出自少皞的嬴姓,出自炎帝的姜姓等。諸侯因字而有氏,姓之下遂又分出多個氏族。所以一般追述到姓氏起源,都追溯到具體人而非地點,像姬姓,出自黃帝。

戰國以後,姓氏逐漸統一,一般以為從司馬遷《史記》之後,姓氏已經混用,和現在的姓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魏晉時期,出現了姓氏郡望,將姓氏與具體地點結合,算是姓氏的祖籍,如天水趙氏,其中天水為天水郡,天水郡除了趙姓外,還是秦姓、王姓、嚴姓、姜姓、尹姓、臧姓、紀姓、莊姓、閻姓、皮姓、艾姓、上官姓十二個姓氏的郡望。類似的還有彭城錢氏、樂安孫氏、隴西李氏、汝南周氏、延陵吳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始平馮氏、潁川陳氏、河南褚氏、河東衛氏、樂安蔣氏、吳興沈氏、南陽韓氏、弘農楊氏(百家姓前二十,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等等。


楚邾


余姓,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另2016年公安部統計數據約有近700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41%,當年排名第41位。人口分佈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餘氏為多。

希望各地餘氏宗親能夠聯繫起來,每年都在湖南平江餘氏家廟舉行祭祖活動





餘小余00


對於姓氏的瞭解我也正在探討和了解,我是聶姓!相傳從山西大槐樹遷移至河南省洛陽市,今安樂聶灣村,從祖輩第幾代無法考證,因祖普丟失,從父親那裡得知我老太弟兄幾個,因貧窮保命老三從洛陽一路逃荒來到了今平頂山郟縣。長橋鎮花裡趙村我們聶姓現在也算是一大姓。聽了老人家訴說感覺心裡一片空白,總感覺到老一輩受盡了苦中苦難中難妻離子散無家還!我們現在願望很想回洛陽祖上去續煙火,無奈祖普丟失無法續總感覺一生遺憾。洛陽呀聶灣村我們的親人們在這裡想念您們!魂牽夢繞的故鄉我們永遠世代記著您!淚流!淚奔!我們的親人!



北方的狼騎士哥


前幾年,家裡有位長輩去世,才知道原來我們也是有族譜的。


族譜是我公的兄弟一直在記錄,上面有我們祖上的一些故事,以及後代姓名輩分、生死日等等。他老人家去世後那本族譜被找了出來,我當時看到族譜,就像有的孩子問母親我是怎麼來的那樣好奇。看了記不住,我打算記下來,就事後謄抄了一份。


上面記載著,我族老祖宗原籍是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縣*****(很長就不寫全了),焚香告別移居四川重慶(那時候,重慶歸屬四川)***.....信息量很大。我的輩分是“智”,從而也知道了輩分字其實早就定好了,比如我曾祖父及其後的五個輩分是“仁義禮智信”,再後是“經常世得傳,永遠振家聲,乾坤開天地......”


雖然下一世的輩分上一世祖基本都定好了,但其實以我自身的經歷,我們這邊到了我下下輩,用輩分的已經很少了。雖然有時無可厚非,但我心裡對於傳承的一些東西,流變成現在,有時多少回有些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