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准入規定“迎新”行業能否借政策春風迎新一輪發展?

儘管已連續兩年產銷突破百萬關口,但2019年一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終因補貼退坡,遭遇了十年來首次負增長。進入2020年,受春節效應以及疫情的影響,下滑趨勢仍未得到緩解。數據顯示,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預計分別完成4萬輛和4.4萬輛,同比下降55.4%和54.4%。

此前,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受新能源汽車受補貼退坡影響,2019年下半年行業呈現大幅下降態勢,希望國家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對產業做政策支持。

新能源准入規定“迎新”行業能否借政策春風迎新一輪發展?

如今,在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明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保持相對穩定,不會大幅退坡後,時隔三年,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也將迎來新的“准入規定”,行業內也期待政策的暖風能夠為新能源車市提供一針“強心劑”。

新能源准入門檻或降低

日前,工信部發布消息稱,決定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進行修改,並向社會徵求意見。工信部表明,此次修改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要。

具體來看,新規主要在10個部分對原規定進行了刪減和修改,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刪除了之前對於准入企業“設計開發能力”要求的大部分內容,調整為對“技術保障能力”的要求,縮減了對新能源車企生產能力、產品一致性、售後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等各項要求。

新能源准入規定“迎新”行業能否借政策春風迎新一輪發展?

這意味著,在未來審批新能源汽車的過程中,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不再成為審核新能源整車企業的核心指標,只要具有能夠支撐生產的技術保障能力,即可投入生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於企業的技術門檻。

此外,新規還刪除了三項與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審批有關的要求,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准入及管理門檻。

業內普遍認為,設計與生產分離、企業准入門檻降低、鼓勵代工是三大明顯的調整方向。陳士華也表示,此次的徵求意見稿中擬修改的管理模式,相對於此前有所放鬆,尤其對於新興的造車新勢力等新能源車企有很大幫助。同時,管理模式的放寬,也更有利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行業將迎新機遇

眾所周知,在我國製造新能源車通常需要邁過兩個門檻,也就是《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和《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的“雙資質”。而《新能源汽車准入規定》徵求意見將生產和設計開發分離,為企業間的代工合作打通了路徑,這意味著新能源企業或不再受到資質限制。

其實,早在2019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辦法》中就曾明確鼓勵代工,包括蔚來、小鵬、愛馳也紛紛選擇這一模式,但代工模式仍因技術、質量等問題飽受業內質疑。

新能源准入規定“迎新”行業能否借政策春風迎新一輪發展?

而新規明確提出,准入企業必須具備整車和自制部件的測試能力,能夠評價、確認與技術保障能力相關的技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上述疑慮,為未取得資質的新能源車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道路。

汽車行業分析師梅松林認為,不同於此前的設計開發,技術保障強調的是生產,一些外資車企不具備新能源汽車的設計開發能力,新規為這些車企在中國落地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外,由於新規將產品設計能力與生產能力分離,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加大開放的力度。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徵求意見出爐後,也有不同觀點認為,降低技術門檻會增加不良企業入市的概率,不利於規範市場競爭,甚至將影響到國內汽車生產質量。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規是採取更加開放包容的監管手段,進一步放寬准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給企業和市場更多選擇空間的政策思路的,也是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面臨新局面的新形勢,將更好的推動現有企業的轉型升級,對行業發展是利好。

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野蠻生長到逐漸降溫的過程中,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陣痛期。在變革中,只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戰略轉型,才能促進行業轉型升級,使中國新能源汽車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