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寧:疫情下用詩歌關懷大眾

【百道編按】疫情之下,四川文藝出版社發揮著文藝出版社特有的獨特關懷,為大眾點亮心靈明燈。百道網專訪總編輯張慶寧,探討此次疫情給出版社帶來的影響,作為文藝類的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社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及對數字化的看法。

张庆宁:疫情下用诗歌关怀大众

疫情影響大,出版社齊心協力

疫情事發突然,又是春節,本來在春節之前,四川文藝出版社已將部分新品發往賣場銷售,又準備在寒假期間面向受眾推助學生讀物、文學作品,這對出版社來說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檔期,但現在受疫情影響,一切成泡影。

初四的時候,四川文藝出版社想在地面店全部關掉的情況下,將無法線下經營的產品轉到線上來,並進行促銷。但沒有想到疫情發展如此嚴重,全國的假期延長,所有物流停擺,能夠開放的都一切為疫區服務。再加上特殊時期,網上購物的也相對少,這也給出版社造成了一些困難。

而物流隨之影響到了圖書。電商平臺在全國建設了許多倉庫,每個倉庫的地方需要有人去管理。現在由於復工尚未開始,庫裡的書都無法發出。張慶寧告訴百道網,四川的出版社依賴的地面店,在現在看來,第一季度無銷售可言了。

“剛開始的時候還想著我們要努力,我告訴分管發行的副社長去弄好渠道,做好準備,如果我們線下走不通,我們就走線上的路,但現在發現線上線下都走不通。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其次。”她說道。

但張慶寧並不悲觀,而是對未來的走勢持積極態度。她認為,等到疫情結束後,大家對讀書的需求會井噴。一是物流開後,一切會開始運轉。二是即將面臨開學季,學生們需要讀書,家長會購買圖書。儘管第一季度目前看來並不理想,但第二季度,包括暑假,可能會銷售反彈。

此外,出版社也有自己的措施來應對。現在出版社編輯們正靜下心,編出手中的稿子,等到疫情過去,一切就可以繼續順利運行。全出版社帶著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一起前行。

用詩歌關懷危情下的社會

疫情發生後,四川文藝出版社立刻響應,用自己獨有的文藝詩歌關懷社會。

出版社從薄伽丘《十日談》,一部講述人們在中世紀黑死病蔓延時期的日子裡寫詩談說的小說處,得到了靈感,又因為在疫情發生後,復工時期延長到2月3號,時間剛好7天,由此出版社在微信公眾號上策劃推出了《七日談》,每日一首詩歌推送,以撫慰人們的心靈。

此外,出版社還推出了“春節特別節目”,由大聲武氣工作室在喜馬拉雅FM上播放,包括“編輯們的茶話會”,暢聊在疫情期間,四川文藝出版社編輯們對圖書、電影的感想;“唯詩歌與美文不可辜負春節特輯”的節目裡,編輯們對2019年一整年的圖書進行總結和推薦,以饋在家中無法出去的人們,給予人文上的關懷。

在詩歌出版版塊,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過全國知名的《星星詩刊》、《草堂》,具有很強的傳播力量,出版社因此邀請詩人梁平針對這次疫情,挑選全國著名詩人的詩歌,編一本詩集,希望通過詩歌,將堅定的信仰和力量送達到人們的內心。

張慶寧表示道:“現在輿論混雜,有認為這個時代不要唱頌歌贊什麼的,但是在這種非常情況下,其實有時候堅定的信仰和力量很能穩定人心。我跟梁平老師也說,要挑選好的、藝術很強、有正能量的詩歌給大家。 ”

在詩集作品收集的過程中,四川文藝出版社和四川廣播電臺聯手,選出部分作品由電臺資深播音員錄製成朗誦作品,在電臺節目“每天晚上和武漢在一起”裡播放。同時,四川文藝出版社也會將詩歌音頻放在公眾號中,以供大眾收聽。

戰略調整,面向未來數字化趨勢

張慶寧表示,出版社的數字化發展推進比較緩慢,在這次事件下,看到別的出版社能夠很快推出數字資源平臺、電子書,拿出數字出版成果,也感到了危機感和焦慮感。在家辦公期間,出版社也不斷與各方聯繫,目前基本完成了詩歌的徵集整理,也在製作和發佈之中。

在這次疫情後,出版社一定會對目前的渠道戰略模式等進行一些調整,更向未來的數字化進行躍進和發展。比如出版社與廣播電臺合作進行詩歌放送,就運用了數字化手段。合作的電臺表示每一首詩都會為出版社做一個二維碼,放在電臺平臺上,掃二維碼就可以直接訪問出版社的立體書,聽到朗誦。

下一步出版社會更往上,適應社會變化,推進數字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