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棪汪洋:危中有機 變中求進

新冠疫情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這是一場關於生命的戰爭,也是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面對巨大不確定性的生存挑戰,考驗著企業管理者們的智慧與擔當。面對這個舉國經受考驗的關鍵時刻,我們需要守望互助,共克時艱;更需要透視新形勢下設計行業的發展應對,迎接疫情結束後的一系列新挑戰。

為此,天強TACTER特別策劃“疫情對設計行業的影響”專題訪談,邀請部分業內人士就疫情下企業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以及對企業、行業逆勢發展的分析及轉型思考分享所思所感。


本期我們邀請到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汪洋先生,重點就此次疫情對於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工程總承包尤其是海外總包業務帶來的影響,以及採取的應對措施,分享他的理解和看法。


設計院戰“疫”| 林同棪汪洋:危中有機 變中求進

汪洋

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 副總裁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美國項目管理執業資格認證(PMP)

英國皇家特許資深建造師(FCIOB)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MRICS)

國家一級註冊建造師

Q1 您認為本次疫情將會對設計行業帶來哪些方面影響,尤其是您所處的細分行業?

從目前看,2020年的新冠疫情,逐步在由防控為主向有序恢復生產為主的階段過渡,這個過渡期的長短視疫情後續發展的情況而定。疫情已經給國家經濟帶來了很大沖擊,也不同程度影響著行業、企業和我們每一個人。

對於拉動經濟的三套馬車(投資、貿易和消費)中的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必然也受到相應影響。對於身處建築業中的設計行業,對我們帶來的影響,我想主要是“生存”和“發展”兩大方面。


對於生存方面,設計企業需要處理好三個“平衡”

“現金流平衡”——加強收費,控制支出

一方面,設計企業大多是輕資產發展方式,最大的資產就是人,目前項目大多不能正常復工,即使後續復工也需要有一段過渡時期,員工現在主要採取線上辦公方式。而另外一方面,我們很多的項目,合同約定的預付款都不高,需要大量的前期人力投入,收費條件一般又是以項目節點成果的提交為依據,以上情況就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現金流壓力。這是目前最大的風險,需要採取“加強收費、控制支出”的方式應對,特別是認真分析每一個項目進展情況,找出矛盾主次和措施重點。


“人力資源平衡”——處理好上下半年人力資源調配

2020年上半年設計企業必然會受到疫情帶來的影響,會出現項目延期和人力等待復工的現象,也不排除甚至會有一些中小企業直接面臨生存風險,但今年下半年,國家為了穩經濟穩增長的考慮,又必然會加大加快基建投入,出臺各類支持政策,甚至可能出現項目集中開工和趕工期的情況,這又會給設計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我們對此一定要提前有心理準備,屆時一定要避免出現人力不足的尷尬情況,因此,需要處理好上下半年人力資源總體調配的平衡問題。


“防控和復工的平衡”——掌握信息、靈活應對

對一些已經全國化的設計企業帶來的影響尤其明顯,因為目前各地政府對於防控和復工的工作重點把控程度是有差別的,由此我們必須及時掌握信息、靈活應對。

以上三個平衡的妥善處理給設計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們必然帶來很大的決策壓力和執行考驗。


對於發展方面,設計企業主要面臨處理好“內外協同”的問題

目前,業主的需求越來越體現出綜合性、高標準和模糊化的融合特點,項目的複雜性和高要求越來越突出,設計企業如何塑造全面創新的解決方案和綜合互動的交付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疫情期間,大家應該有非常明顯的體會:對於項目復工過渡期員工居家辦公期間,有信息化系統特別是業務財務一體化、線上協同設計能力的企業,在與業主的鏈接度和及時響應業主需求方面,應該是基本靈活自如的,但是沒有這樣信息化系統的設計企業就會感覺吃力很多。

設計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遲早需要這樣一套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信息化協同工作系統,否則就會越來越落後於同行。

林同棪國際數智化戰略執行推進中,在2019年上線的ERP系統、OAP協同辦公系統、CDS協同設計系統、三維正向設計系統,在本次疫情期間的內部線上協同工作上發揮了很大作用;數智化全過程工程諮詢(BIM+)平臺在與業主的及時溝通和工作協同,特別是及時研發嵌入了項目疫情填報採集內容,幫助業主防控項目疫情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及時的場景應用響應了業主需求,得到業主一致好評,關鍵是,林同棪國際通過數智化為自身賦能後,還能把這種新型能力去賦能業主,創造價值,真正實現了我們實施數智化戰略的初心。

設計院戰“疫”| 林同棪汪洋:危中有機 變中求進

Q2 您認為此次疫情對於企業後續開展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有哪些?

對於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我最大的一個體會就是必須實現“項目協同”。因為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是面向業主的,站在甲方的角度出謀劃策和統籌管理,如何有效組織好眾多的乙方供貨商,最重要的就是“協同高效”。

這次我們就發現,由於管理者和大量建築工人不能到現場,我們的一些常規方式的服務項目,業主在組織復工前的準備工作時候,就只能做一些精神傳達和信息溝通的工作,顯得想推進但又有些力不從心;而採用了林同棪國際數智化全過程工程諮詢(BIM+)信息化管控平臺的項目,業主的組織推進工作就顯得遊刃有餘,因為在家就可以看到之前的項目情況,項目參與各方可以在線上協同溝通,推進一些可以在現場復工前的具體準備工作,如報建資料準備、設計協調、項目採購情況、項目人員疫情填報等,業主在家及時可看到項目線上開展工作推進情況,這種優勢顯而易見。

目前,全過程工程諮詢推進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執行效果和價值創造問題,由於國家目前對企業是採取資質分類管理,因此很多企業暫時還只有一個或兩個服務資質,這就需要組建聯合體,確定牽頭方。可是,目前的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項目是很少能收取到統籌管理費的,甚至有的業主還要求業務打包價格打折,這對於服務企業特別是牽頭企業來說就面臨很大考驗。

現實中,聯合體服務方式,人員來自不同企業,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背景,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技術標準,不同的工作手段,很難真正做到團隊和人員融合,必然存在過渡期,過渡期的長短對項目影響來說肯定是很大的,甚至可能出現項目完成了都還沒實現完全融合的現象。很多業主也在抱怨,本來想通過全過程工程諮詢模式把各諮詢服務方統籌起來,為業主提供綜合諮詢服務,減少業主的溝通協調精力、人力和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實際感受到的卻仍然是各諮詢服務方各自為政的服務管理,沒有體現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的應有效果。

由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現在聯合體牽頭方的統籌管理協調能力,往往是決定項目管理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提供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首先就是要實現“項目協同”,達到“協同高效”。當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各方整合起來,在一個平臺、一個體系、一套標準下進行工作,減少溝通成本,真正實現管理數據化、直觀化和可計算化,有效提高項目管理效率和效益。

從國內外大型項目的工程諮詢實踐看,這是必要和重要的!

Q3 您認為疫情將會對設計院開展工程總承包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尤其是海外工程總承包業務,設計院的應對措施有哪些?


疫情對設計企業開展工程總承包帶來的影響也很大,但是主要還是體現在“合同風險”。這次行業爭論比較大的就是對合同中“不可抗力”的理解,當然,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對“不可抗力”已經做出瞭解答。我一直認為,項目經理執行工程總承包項目,就是“一隻手拿合同,一隻手拿預算(項目投資預算和項目管理預算)”,國外同行常說:“合同就是項目經理的聖經!”只有這樣才能管控風險控制預算。

設計企業層面,要進一步完善工程總承包體系建設,特別是認真做好合同談判、評審和簽訂工作,做好合同交底工作,為項目經理執行項目創造良好條件;項目經理要深刻理解合同內容,嚴格依據合同約定執行項目,同時在執行中做好各種記錄,及時保存過程信息特別是與今後索賠相關的資料和記錄。

當前,工程總承包項目經理需要做好兩個工作:

一個是預測項目後續推進情況,及時調整項目總體計劃和資源配備,總體減少各方損失;

第二個是處理好內外兩個關係:對外積極與業主溝通,爭取支持,及時復工減少損失,對內做好兩方面工作,對聯合體或分包方及時安撫,統計損失情況,收集準備證明資料,爭取減少損失,做好復工前準備,爭取復工後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對企業內部,及時調整各項資源配備,特別是調整項目人力投入計劃,減少自身損失,更加精細地做好復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同時,為聯合體方或分包方做好更多輸入支持工作,使得一旦復工可以達到快速推進項目的目標。

對於海外工程總承包業務

除了以上一些類似工作外:首先要全面梳理合同約定內容,畢竟可能適用的法律體系不一樣

,一邊積極溝通業主爭取得到更多理解,一邊聯繫有豐富國際工程項目訴訟經驗的律師,為後續復工可能帶來的一些爭議早做準備。

其次,這個時候我們會看到在國外開展工程總承包業務,找到一個信賴靠譜的合作伙伴有多麼重要,特殊時候,為了減少損失,我們可以委託合作伙伴代為處理一些事情、開展一些合作工作,不僅可以爭取業主的支持和理解,也能使得合作伙伴資源的及時有效利用。

最後,還是要做好供應商和組織內部各項工作計劃和資源配備的調整和有效協調,後續繼續執行項目創造條件,當然,如果這些工作能夠在一個工程總承包信息化管控平臺上實施就更好,建議可以分享部分內容給業主,讓業主看到,雖然我們已經受到很大影響,但我們仍然在積極開展工作,幫業主所想和項目所急,為後續爭議談判爭取更多理解與支持。

Q4 除減免稅收以及貸款優惠,您認為行業主管部門在本次疫情之後應出臺哪些方面的政策來支撐行業的發展?

本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陸續發佈了一些面向企業的減免稅收、貸款優惠等支持企業發展的利好政策,我們更看到很多行業企業和同行在各地的臨時醫院建設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很多的工藝技術、特色設備和建造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疫情之後,我們要及時總結,也希望行業主管部門在以下方面可考慮組織開展一些工作:

重視工程信息化協同管理

本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們在城市運營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處,各個地方在城市治理的信息化應用程度和水平上也參差不齊,依靠技術手段科學治理城市應該會成為共識,國家下一步必然會加大智慧城市的建設力度,而數字孿生是底層,需要我們從規劃設計到建設運營全過程應用,才會建立這樣的基礎。

本次防控疫情期間,以火神山、雷神山為代表的一批臨時應急醫院的建設過程中,我們看到了BIM技術應用的優勢。同時,提到項目協同管理,必然要有數智化協同管控平臺的載體,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全國統一的BIM收費標準,各地方的BIM收費標準大多停留在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運營階段這樣分階段的劃分原則,更沒有對協同管控平臺的收費標準,這樣不僅沒有形成項目各方的協同工作和管理,還人為地造成了BIM在項目全過程的割裂應用,這個情況必須要引起行業主管部門和投資業主的高度重視。

因此建議,要重視和加強對項目協同管控平臺的推廣應用,2019年12月4日,重慶市發改委和市建委聯合發佈的渝發改投【2019】1600號《關於轉發的通知》,在第四大要點中明確提出:“全面應用建築信息模型技術”。2020年1月17日,重慶市住建委下發《關於開展工程項目數字化試點有關要求的通知》,對試點內容、基本要求和實施要求做出了明確詳細說明。這些都是很好的嘗試,需要政府引導、業主重視和企業參與,當然,如果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能夠出臺一些類似指導性的收費參考標準就更好。

加快裝配式建築的有效有序推廣

應該說,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地方政府,在推進建築裝配化方面已經出臺了很多較為詳細的有利政策。本次防控疫情期間,以火神山、雷神山為代表的一批臨時應急醫院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同樣看到了裝配式建築和裝配式技術的應用優勢。但是,我們要及時總結當前裝配式建築推進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實用性和經濟性,使得真正發揮裝配式建築的特殊優勢。

重視建築業知識圖譜的建設和應用

目前,服務建築業的企業信息是散落的,建築業數據也是沒有很好整合的,這就非常不利於政府對行業的有效管理和科學決策,不利於業主有效選擇優秀的針對性服務商。這個工作需要進行頂層設計:一是政府部門之間信息的共享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在本次防控疫情工作中暴露出來,需要加強;二是政府主管部門要在宏觀層面統籌組織信息收集,為決策所用;三是各類投資業主要在微觀層面做好信息收集,對接政府要求,真正發揮一體化管理優勢。

應該說,國家和各個地方已經逐步在開展一些工作,但是當前有一個傾向值得關注,就是政府一定要把宏觀層面的策劃、統籌和接口管理工作作為重點,把握好邊界,建議不要太多介入投資業主和項目微觀的具體信息管控工作,因為這樣很難做到針對性,也很難調動各類投資業主對信息化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現實來看,大多也是不夠成功的。

全過程工程諮詢與工程總承包模式都需要更快推進

國辦發【2017】19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在“三、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章節明確提出“加快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培育全過程工程諮詢”。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也相繼聯合在2019年3月15日和12月23日分別出臺了正式的指導意見和管理辦法。但是實踐推行中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部分投資業主以符合能力要求的供貨商太少等原因拒絕採用,實質是這樣的投資業主或多或少都已有一批建設管理力量,出現了資源重疊和利益衝突。

從此次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可以看出,許多政府管理部門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能力還不夠,專業性比較欠缺,疫情過後,政府主管部門肯定會在這方面下功夫進行補課,總結提升。同時,也能看到很多投資業主在復工準備時,面對管理的眾多項目時還是總體顯得管理力量不足。當然,隨著更多投資業主的發展定位向城市投資運營商的角色轉變,規劃建設這樣的專業事情必然更多的採取第三方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

基於以上情況,建議疫情過後,相關政府主管部門主動引導,大力支持全過程工程諮詢和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快速推進,選擇優秀案例進行宣傳,建立服務商誠信評價機制,為各投資業主選擇優秀的服務企業提供參考,同時,建議更多投資業主保持開放心態,放眼全國全球範圍選擇優秀服務商,真正實現高品質建設,高質量發展。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職責的有效整合

應該講,國家在政府機構改革方面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從這次總體疫情防控工作效果看,目前仍舊存在的一些條塊式的管理方式還是很難滿足應急管理的需要,存在信息不通、互相推諉、協同較差等問題,同樣,在我們的行業管理上,目前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現實中的很多創新探索和應用,往往受制於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規定,這需要行業管理頂層設計的調整,也需要整合優化部門職責,為改革推進和創新嘗試創造更好的條件。


Q5 危中有機,您認為本次疫情對於設計院會帶來哪些方面的促進?如何抓住這種危機中的機遇?

本次疫情對於設計企業帶來的機遇,我認為主要是改革機遇和發展機遇。正因為大家在復工過渡和對接業主的過程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我們才會反省和總結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和業主,還能不斷建立持續的差異化優勢,這必然會開啟疫情後的新一輪內部研討與改革,所以這是一個改革機遇,這個應該引起管理者特別是高層決策者的重視。同時,也會給設計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疫情之後,國家為了穩經濟穩增長的需要,肯定會在扶持企業發展和加快項目推進速度方面,出臺一些長期或特殊時期的新規定,這個我們要特別關注。

疫情過後的市場機會,國家必然會在現代化城市治理相關產業升級方面加大投入,涉及智慧城市、醫療體系、交通建設、物流設施、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各地相繼出臺的財稅方面的減免支持政策。

2020年2月8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佈的《關於積極響應對疫情創新做好招投標工作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通知》,其中提到了“切實避免對招投標等交易活動‘一刀切’”,“加快推進招投標全流程電子化”,“全面推行在線投標、開標”,“積極推廣電子評標和遠程異地評標”等內容,從中也可以看出一些趨勢,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對於春節前已發佈招標公告和疫情後啟動的招標項目,要早做準備,及時應對。

線上場景對線下場景的替代將進一步加速,企業信息化協同管理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也要著力於圍繞持續建立差異化優勢儘早謀劃,儘快實施;重視企業知識庫的建立,儘量多一些線上辦公場景,體現知識庫對線上協同效率不斷提升的重要支撐作用,同時,多開展線上專業培訓,使得員工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和內容更加豐富,學習方式也更加靈活自如,為員工專業拓展和個人轉型提供條件等等。

疫情帶來的長遠影響,可能會引起行業洗牌和企業分化,這個特殊的時候,我們不是因為疫情發生才考慮尋求改變,一個優秀設計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必然是在變中求進的過程中得到螺旋式上升發展的,只有這樣,當我們面臨危機時,才會顯得更從容和自信,才會真正贏得市場和客戶的認可!


本文文字及編排版權歸@思翔工程設計洞察所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