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滕州市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國家一級文物,滕州市薛國故城發掘,口徑40cm、高31.9cm,重18926g

附耳直立,馬蹄形足,有蓋,平頂,蓋頂四周有三個長方形鈕,中間一半環形鈕。子母口,微斂,唇厚,腹微鼓,圜底近平。蓋頂及腹上部飾蟠螭紋,腹下部飾垂鱗紋,耳外飾s形紋。

商周時期,特別是西周時代,鼎是青銅禮器器中的主要食器。具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燕享等多種功能,是古代社會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商代墓葬中發現的鼎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等級差別,到了西周時期,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級森嚴的的列鼎制度。

據《禮書》記載:西周時期祭祀和宴饗時經常以奇數的列鼎和偶數的列簋配合使用。

天子用九鼎(三陪鼎)八簋,第一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諸侯七鼎(一陪鼎)六簋,稱大牢,減少鮮魚、鮮臘兩味。

卿大夫五鼎四簋,稱少牢,鼎實為羊、豕、魚、臘、膚。

士三鼎二簋,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