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是什麼?

逗你玩兒小破兒孩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是有多個原因的。

1 曹操和袁紹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人的命運。曹操出生並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性格堅韌,肯學習,殺伐果斷。袁紹出生優越,四世三公的家庭,導致他剛愎自用。在對曹操的進攻中,明明可以打持久戰的,多次不聽大臣的勸阻,急於求成。


2曹操和袁紹當時都在打仗,袁紹久攻河北的公孫瓚不下,曹操正在攻打呂布的下邳。曹操最後先攻下了下邳城。這為兵力不足的曹操贏得了充足的備戰時間。曹操後藉機攻打黎陽,隨後撤退屯兵至官渡。


3 曹操聽從荀攸的計策,聲東擊西營救白馬縣。誘袁紹渡河決戰,袁紹發現上當後,十分氣憤,不顧沮授等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要渡河討伐曹操。袁紹渡河後遠離大後方,沒有足夠的補給。文丑死去,至此曹操損失兩員大將。

4 袁紹的謀士許攸的叛變為曹操帶來轉機,許攸建議燒燬袁紹的糧倉。因為袁紹輕敵,只派了一隻普通的輕騎兵來守衛烏巢,最後曹操順利燒燬了烏巢。袁紹的優勢一下子沒有了。這是袁紹失敗的最關鍵的原因。


《孫子兵法》說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

最後,曹操發起總攻,卻發現袁紹早已倉皇而逃,剩下的守軍早已自亂陣腳,官渡之戰的勝利屬於曹操。官渡之戰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經典戰役。自此,曹操手握兵權和控朝政。成為三分天下中的最強者。


鬆垮大卡司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1.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 操軍心動搖。 其後,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陽與袁紹杷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大破袁軍。

3.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我國曆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愛剪輯nice


官渡之戰曹操戰袁紹的基本原因主要條是,曹操能夠多謀善斷,既能廣泛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能作出果斷的決策;而袁紹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兵強馬壯有幾十萬軍隊,號稱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但是他卻少謀武斷,既不能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沒有果斷的決策,這是曹操勝袁紹的重要原因。也可以從中看出曹操不愧乃軍事家的稱號

第一,曹操善於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紹遇事行動遲緩的特點;白馬之役,他聲東擊西,分散了敵人的優勢,也是由於掌握了袁紹膽小怕事的特點,袁紹如果分秒必爭地強渡黃河,同顏良會師,曹操未必能在白馬之役中打勝仗。特別在最後的決戰中,由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摸清了袁紹的底牌,看準了袁紹的薄弱環節,才能作出一舉戰勝袁軍的決策。

第二,曹操善於用兵。在官渡之戰中,我們看到了曹操善於充分運用自己兵力的許多好例。他的一萬人馬在東征中既打了劉備又防衛了袁紹。一個兵可以當三個乃至十個的巧妙利用,在最後決戰中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的護糧部隊,南打袁軍大營。

而袁紹呢?在曹操東征、後路空虛的情況下,他的十萬人馬基本沒動窩,一個兵頂不了半個用,被敵人牽住鼻子來回折騰,形同疲勞遊行,後頭打了一個追擊戰還失敗了,也是一個兵沒頂半個用;最後決戰中,他的主力部隊放棄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於沒起作用。荀彧說,袁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這個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第三,曹操多謀善斷。官渡之戰中的曹操是多謀而又是善斷的。有時在決策戰略上乾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戰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無前毫無猶豫的性格。他不反覆也不退縮。在決戰的進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紹的援軍到來,要求分兵抵禦。這個建議受到了他嚴厲的斥責。

為什麼?因為戰鬥已經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了,曹操覺得拖延解決戰鬥的時間,弄不好甚至會全盤失敗。這種情況下如果拖延時間,打不下淳于瓊,敵人的援兵一到,兩面夾擊,就是分兵抵禦也很困難,而且根據—一般推算,從曹操向淳于瓊發起攻擊到袁紹的援兵來臨,有一個時辰的間隔,敵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於白白浪費自己的戰鬥力,減少自已戰鬥勝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糧可依。軍隊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食問題的尖銳性官渡之戰雙方的困難都尖銳地表現在糧食供應問題上,這個情況再一次說明了個古老的軍事原理的正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徐晃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一次輕襲是曹軍由相持中的被動轉入主動的開始,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二輕襲則引起了袁軍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全面崩潰。糧草問題作為影響全軍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第五,曹操有後臺有智囊團,在戰爭問題中,他在戰爭中的些重要決策,幾乎沒有一條不是與自己的智囊團反覆商量的結果,從戰爭開始的決策東征,到許攸獻計,最後決戰,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種善於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戰的失敗者袁紹呢?他陣營中足智多謀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豐都是當時謀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種好的意見也不少,但是他不能聽。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矜忌自恃,有的謀士甚至因為意見不合,還被他囚禁、趕跑,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失敗

大家觀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楚漢文化


看郭嘉當時做的十勝十敗SWOT分析就夠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騷遙遊




首次,曹操善於指揮。官渡之戰前,曹操主要一條就是抓住了袁紹遇事遲鈍行動遲緩的特點;白馬之役,他聲東擊西,分散了敵人的優勢,也是由於掌握了袁紹膽小怕事的特點,袁紹如果分秒必爭地強渡黃河,同顏良會師,曹操未必能在白馬之役中打勝仗。特別在最後的決戰中,由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摸清了袁紹的底牌,看準了袁紹的薄弱環節,才能作出一舉戰勝袁軍的決策。   其次,曹操善於用兵。在官渡之戰中,我們看到了曹操善於充分運用自己兵力的許多好例。他的一萬人馬,在東征中,既打了劉備,又防衛了袁紹。一個兵當了兩三個的路上又打了文丑,也是一個兵當了兩三個用;在最後決戰中,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的護糧部隊,南打袁軍大營,也是一個兵當了兩三個用。而袁紹呢?在曹操東征、後路空虛的情況下,他的十萬人馬基本沒動窩,一個兵頂不了半個用;白馬之役中,上當受騙,被敵人牽住鼻子來回折騰,形同疲勞遊行,後頭打了一個追擊戰還失敗了,也是一個兵沒頂半個用;最後決戰中,他的主力部隊放棄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於沒起作用。荀彧說,袁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這個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第三,曹操多謀善斷。官渡之戰中的曹操是多謀的,但同時,他又是善斷的。有時在決策戰略的大間題上表現得很猶豫,但是確定之後,卻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戰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甚至看到了他一往無前毫無猶疑的性格。這時他一點也不反覆,一點也不退縮。在決戰的進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紹的援軍到來,要求分兵抵禦。這個建議受到了他嚴厲的斥責。為什麼?因為戰鬥已經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了,曹操的士兵不比淳于瓊的多,分兵勢必減弱進攻能力、拖延解決戰鬥的時間,弄不好,甚至會全盤失敗。這種時候,每一分鐘都是關鍵,只要儘快打垮淳于瓊,就是袁紹的援兵來了,也沒有關係;而拖延時間,打不下淳于瓊,敵人的援兵一到,兩面夾擊,就是分兵抵禦也很困難而且根據—一般推算,從曹操向淳于瓊發起攻擊到袁紹的援兵來臨,有一個時辰的間隔,敵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於白白浪費自己的戰鬥力,減少自已戰鬥勝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糧可依。軍隊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食問題的尖銳性官渡之戰雙方的困難都尖銳地表現在糧食供應問題上,這個情況再一次說明了個古老的軍事原理的正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徐晃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一次輕襲是曹軍由相持中的被動轉入主動的開始,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二輕襲則引起了袁軍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全面崩潰。糧草問題作為影響全軍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最後,曹操有後臺。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曹操所以能打勝仗就是他善於運用自己的智囊團,在戰爭問題中,他在戰爭中的些重要決策,幾乎沒有一條不是與自己的智囊團反覆商量的結果,尤其在進的決定。從戰爭開始的決策東征,到許攸獻計,最後決戰,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種善於用人的能力。官渡之戰的失敗者袁紹呢?他陣營中足智多謀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豐都是當時謀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種好的意見也不少,但是他不能聽。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矜忌自恃,有的謀士甚至因為意見不合,還被他囚禁、趕跑,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失敗。


經典影視資源精選


官渡之戰中,夜襲烏巢、火燒糧草是打破僵局的關鍵一棋,也是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約三萬兵力,袁紹約十五萬兵力。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曹操若選擇正面對戰幾乎是無取勝可能的。

《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無窮如天地。就是說,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隊跟敵人正面廝殺著,同時搞一支奇兵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善於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潛力才會像江河、天地一樣無窮無盡。而火燒烏巢的糧草就是出奇制勝。

都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行軍打仗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糧草的話,軍心浮動,人心不穩,直接影響軍隊戰鬥力,甚至有可能譁變。曹操這邊就是如此,所帶來的糧只夠吃數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寫信催促遠在許昌的荀彧徵糧、送糧過來。手下武將、士卒對於決戰能否取勝也是半信半疑、底氣不足。在此情況下,曹操的決心、信心也有所動搖,想退兵回許昌。只有荀彧在許昌寫信鼓勵他:老大,頂住啊,我在這兒等著你回來哎,等著你回來,看那桃花開~沒辦法,硬著頭皮在官渡撐著,等待戰機。戰機,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時機,在哪裡呢?

與曹操這邊的焦慮不同,袁紹春風得意。不僅在兵力上碾壓對手,且糧草充足,都屯在離官渡不遠的烏巢。烏巢,不是鳥巢,舉辦不了奧運會,但它是曹操苦苦尋覓的戰機。

戰機很快來了。不知何事,袁紹責罰了許攸。許攸心生不滿,連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給力,一聽老熟人來了,連鞋都沒穿就跑出來迎接許攸。許攸見曹操這麼重舊情義,感動得熱淚盈眶,把袁紹的糧草屯於烏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腦全部告訴了他,提議火燒烏巢,動搖袁紹軍心,繼而奪取勝利。

曹操行事雷厲風行,當即親率人馬夜襲、火燒烏巢,順便搬回不少糧草,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局勢徹底被逆轉!火燒烏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出奇制勝的大招,曹操方面軍心大震,乘勝追擊,袁紹則全軍潰退,徹底失敗。

至於樓主問題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戰中沒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勝十敗論,只是起鼓勵作用,於事無補。

許攸投奔獻策、曹操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瞭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佔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 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 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徐晃、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並燒燬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後曹操北征烏桓消滅袁紹之子袁熙袁尚,並於碣石山上寫下《觀滄海》。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強,得到中小地主階級的擁護;“挾天子以令諸侯”,使自己處於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網羅人才,得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擁護;經濟上實行屯田,不僅較有效地解決了後勤供應,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會生活,贏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戰指導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據敵強己弱的具體情況,採取後退一步,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在防禦作戰中,能從被動中力爭主動,指揮 靈活;面臨危局,堅定沉著;善於捕捉戰機,果斷施行;善於聽取部屬意見,緊緊抓住 奇襲烏巢這一關鍵環節,終於取得勝利。反觀袁紹,政治上縱容豪強,兼併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對。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不能採納部 屬的正 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


夏天扎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曹操出身豪族,但他的家族發家很晚。東漢末年有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曹操的父親投靠了大宦官,給宦官當乾兒子,曹家從此發家。到了曹操這一輩,他們家立足不過兩代,根基尚淺。說曹操是門閥還不夠格,他充其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族。曹操成年後,在朝廷裡謀得個不大的官職,他家的勢力也就只能幫他到這裡了。一開始,曹操想老老實實地為國家效力升官,幹到一半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地群雄並起。曹操意識到,在這個年代裡給漢朝打工是沒有前途的,必須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於是他回到老家,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

曹操和夏侯兩家屬於同鄉豪族,多年來關係十分親密。曹操便以曹家和夏侯兩家的資源,起兵割據。正好這個時候青州爆發黃巾軍之亂,曹操打敗黃巾軍,收編了三十萬降卒中的精銳,這批青州軍就成了曹操武裝割據的資本。

曹操是個全面型人才,他的領導、外交、軍事和治理能力都很強。有了青州軍,曹操四處征戰擴張。與他北方接壤的是同樣四處征戰的袁紹。曹操和袁紹之間因為地盤的衝突,必然會有一場大戰。

袁紹的出身要比曹操好太多了,袁紹號稱“四世三公”,家裡世代都是朝廷大員,家族勢力盤根錯節,和他家關係良好的門閥世家更是數量眾多。在朝廷失去約束力後,袁紹立刻到處擴大地盤,在與曹操交鋒前,袁紹的實力在全國已經是數一數二。此時的曹操實力已經不弱,但是和袁紹相比差距還是很大。如果單純按照國力對比,曹操必輸無疑。但是由於採用了正確的策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奇蹟般地反敗為勝,最終戰勝了袁紹。

官渡之戰只是袁曹之爭裡諸多戰爭中的一場。在官渡之戰之前和之後,曹操和袁紹還發生過很多戰爭,不過這些戰爭都沒有改變大局。真正扭轉大局的,就是官渡之戰中燒烏巢這場戰鬥。

古代糧草輜重的運輸非常困難。打仗時,軍隊的機動性很重要,所以軍隊不會隨身攜帶所有的糧草,大部分糧草要囤積在和軍營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在和袁紹對峙的時候,曹操得到情報,說袁紹的糧草都儲存在烏巢,並且防守薄弱。於是曹操親自帶領一支奇兵半夜偷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糧草。沒有了糧草的袁軍無法再繼續作戰,再加上袁紹錯誤的指揮,導致袁紹了一方軍心渙散,一部分部隊還投降了曹操。內外交困,使得袁紹的軍隊很快崩潰,從而輸掉了戰爭。

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準確地抓住了戰機,才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曹操如果和袁紹正面作戰,用全軍的力量也打不贏。但情報告訴他烏巢的兵力不強,曹操全力進攻烏巢,就可以在局部形成優勢。而且烏巢的糧草又是能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以曹操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戰機。反觀袁紹,他有好幾次對戰機的處理都失敗了。在官渡之戰的前期,曹操去進攻劉備掃除後患。袁紹的謀士建議應該趁虛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以孩子生病為由拒絕了,氣得那位大臣用柺杖敲擊地面,大罵:“好好的機會竟然被小孩生病耽誤了!”

另一個失誤是,在袁紹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時候,派了主力部隊去進攻曹操的主營,卻只派了一支輕騎兵去援助烏巢。結果袁紹對曹營和烏巢的防守能力都估計不足,曹營沒打下來,烏巢也沒有救下來,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在燒烏巢的當夜,袁紹派兵來救烏巢。此時曹操還沒有攻下烏巢,曹操的屬下報告說:“敵人的援兵快到了,請快點分兵阻擊!”可是曹操偷襲的部隊太少,連打烏巢守軍都不夠,所以曹操拒絕分兵,對屬下說:“等敵人到我背後了再報告!”在千鈞一髮之際,曹操攻破了烏巢,從此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照此來看,曹操贏得官渡之戰有很多僥倖因素:假如曹操沒有得到燒烏巢的情報,假如袁紹把烏巢看守得嚴一點,假如燒烏巢當夜曹操的動作慢一點,曹操都有可能會輸掉戰爭,甚至被袁紹殺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曹操各方面的能力都超過袁紹,如果能給曹操足夠的發展時間,他的實力一定會強過袁紹。

袁紹身世顯赫,這是他的資本,也是他的負擔。他出身太好,對創業的態度就不夠認真,不願意多動腦筋,在很多事情上墨守陳規。曹操卻不同,曹操的家業基本上是自己一刀一槍幹出來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能最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就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他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求賢令》,裡面說,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坑蒙拐騙的壞人我都重用你。這在重視道德的古代簡直是大逆不道的言論,可見曹操重視實用主義到了什麼程度。

因為這種實用主義,曹操招攬了大批人才,最大可能地團結了各地門閥。他努力發展領地內的經濟,還採用了“屯田制”,讓長期駐紮的士兵平時種田養活自己,解決了部隊吃糧難、運糧難的問題。有了這些長處,從長遠的角度看,曹操一定會強過袁紹。因此,曹操官渡之戰的獲勝,在偶然性的背後還有一定的必然性。


天香引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是有著很大的勝算的,不管是兵力上還是後勤資源上,袁紹都要比曹操佔據著更大的優勢。

官渡之戰中郭嘉的重要作用

01.郭嘉做“十勝十敗論”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已預料到自己和袁紹必有一戰,此時的袁紹擁有冀州和青州、幷州的部分,其實力遠遠在曹操之上;曹操詢問郭嘉應付袁紹的方法,郭嘉為曹操做了“十勝十敗”,從各個方面分析做了對比,增強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和決心,也分析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三國志》

02.建議曹操先取呂布解決後顧之憂

在袁紹征伐公孫瓚的時候,郭嘉建議曹操先攻去呂布,以防和袁紹決戰的時候,呂布在後方騷擾攻擊,陷入夾擊之中;曹操聽取了郭嘉的建議,征伐呂布;曹操打敗呂布後,軍隊疲憊,想率軍班師,郭嘉說服曹操繼續進攻,最終擒住了呂布。

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呂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三國志》

03.郭嘉料到劉表、孫策不會出兵

曹操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擔心劉表從後方偷襲,而且袁紹也派人聯絡劉表;郭嘉為曹操分析了劉表不會出兵,而是會坐山觀虎鬥兩不相幫;果然劉表雖然口頭上答應了袁紹的請求卻沒派兵,手下的謀士都勸他,

可劉表就是不聽,兩不相幫,保持中立!劉表誰都不想惹,只想守住荊州這一畝三分地,這都被郭嘉看透了。

表,坐談客耳!

《三國志》

曹操和袁紹相持的時候,孫策想北上攻擊許都,所有人都很害怕,郭嘉卻說:“孫策剛平定江東,又殺了很多豪傑,孫策又自侍勇武,出行不帶護衛,必會遭到暗手。”果不其然,在五月,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殺死。

不僅如此在官渡之戰的時候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在曹操猜疑的時候,給曹操合理的建議,郭嘉不僅增強了曹操擊敗袁紹的信心,更穩定了軍隊的軍心,對於官渡之戰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郭嘉是軍事奇才,他總能料敵於先,可以說是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謀略直指人心。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原因

01.袁紹內部嚴重失合

不光謀士之間不合,就是家裡也是不合。袁紹有三個兒子,自己最喜歡小兒子,想讓小兒子接自己的位置,廢長立幼自古就是混亂之源,袁紹又優柔寡斷,他將自己的地盤一分為四,他的三個兒子和外甥各負責一個州;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人的位置斗的不可開交,自相殘殺。

袁紹手下有五大謀士,田豐因反對袁紹出兵被關在監獄裡,而各謀士之間相互窩裡鬥,只要沮授有什麼建議,審配、郭圖會立馬提出相反的意見,而袁紹又優柔寡斷,不能果斷決策。最後窩裡斗的結果就是許攸帶著大量的軍事機密叛逃曹操,讓官渡之戰發生了轉折。後郭圖又進讒言,逼的張郃等將領投降曹操。

02.袁紹用人失當、指揮失誤

袁紹陣營不缺謀士良將,許攸雖然貪婪,但才智極高,謀略也相當厲害,數次建議袁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也不是等閒之輩,都給了袁紹很多正確的建議,袁紹也都沒聽,那袁紹聽誰的呢,聽郭圖的,郭圖沒多大本事,溜鬚拍馬、窩裡鬥是好手。

烏巢是袁紹的屯糧之地,何其的重要,袁紹派淳于瓊這個酒囊飯袋去守,被曹操輕鬆就得手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時候犯了好幾個錯誤,可以說是致命的

  • (1)袁紹不守白馬而救延津。袁紹在攻下白馬後,曹操大張旗鼓的進攻延津,派騎兵繞道支援白馬,袁紹看到曹操進攻延津,派人支援延津而沒有守白馬,中了曹操聲動擊西之計,大將顏良、文丑被斬。
  • (2)挺進官渡拉長了自己的補給線。曹操在取的初次勝利後,全部撤退到官渡,這是曹操的以退為金額的策略,是為了縮短自己的補給線,而拉長袁紹的補給線;袁紹卻以為曹操膽怯,率軍挺進到官渡,實際上拉長了自己的補給線。
  • (3)沒有救烏巢而是直接攻打曹操大營。接到烏巢被襲的消息,袁紹沒有聽張郃等人的建議立馬救援烏巢,而是聽了郭圖的建議直接攻打曹操的大營,結果丟了烏巢,曹操的大營也沒攻下來;如果袁紹率軍全力救援烏巢,不至於糧草盡失,反而會讓曹操陷入險境。
  • (4)沒有聽取許攸的建議奇襲許都。許攸建議袁紹兵分兩路,一路與曹操繼續對峙相持,另一路繞過官渡,直接襲擊曹操的大後方許都,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不管那一路能取勝,都將是勝利。可以袁紹不聽。許攸的建議是非常可行的,此時的許都只有幾千守兵,拿下許都,那曹操全線將崩潰,即使拿不下,也讓曹操不得不回援,陷入被動。

03.袁紹師出無名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名義上曹操所在的朝廷是漢室的正統,袁紹討伐曹操就是不義之師。

在起兵前,袁紹最重要的兩位謀士田豐和沮授都反對袁紹出兵,建議袁紹先將擊敗公孫瓚的事向朝廷報捷表功,然後不斷地襲擾消耗曹操,然後在征討曹操。

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萸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做舟船,繕治械器,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去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三國志》

漢獻帝剛剛在許都穩定下來,這會袁紹去討伐曹操,實在是師出無名,而田豐和沮授對袁紹的建議是正確的。可惜袁紹執意要攻打曹操。

結語

袁紹既師出無名,又用人失當指揮連連錯誤,內部又嚴重不合,組織鬆散,怎能不敗。

反觀曹操一方,雖然兵力、糧草遠遠不及袁紹,但曹操是背水一戰,早在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準備,況且曹操集團退無可退,內部上下齊心,曹操指揮上不說出神入化,但沒有像袁紹那樣連連失誤。所以官渡之戰本不被看好的曹操一方以弱擊強,最後贏得了勝利。


小任淺談史


這個問題,壹零壹肆來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曹操的謀士以及袁紹的謀士都有深刻的分析。

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曹操有四個方面比袁紹強。第一,袁紹這個人,表面上寬宏大量,實際上嫉賢妒能,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給予充分的信任;而曹操豁達大度不拘小節,能夠給予人才最大的信任,並且把他們放在最合適的位置,這是氣度勝過袁紹;第二,袁紹這個人,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慢半拍;而曹操總是能夠當機立斷,而且變化莫測,這是謀略勝過袁紹;第三,袁紹這個人,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馬雖多,其實沒有用;而曹操執法如山,令行禁止,賞罰分明,言必信,行必果,軍隊雖然不多,但將士們都爭先恐後拼力死戰,這是英武勝過袁紹;第四,袁紹這個人,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們徒有其表,其實沒有真才實學;而曹操以誠待人,不玩虛套,自己的生活很簡樸,獎賞有功之人卻毫不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都來歸順,這是仁德勝過袁紹。荀彧說,有此“四勝”,再加上曹操尊奉天子,匡扶正義,師出有名,堂堂正正,豈有不勝之理?

郭嘉的說法就更誇張,一口氣說了“十勝”: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與之相對應,袁紹則有“十敗”。

袁紹的謀士沮授和田豐倒沒有對曹操和袁紹作全面的比較,但是,他們卻提到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發動這場戰爭是否正義,沮授和田豐對袁紹說,戰爭連年不斷,民眾疲憊不堪,國庫空無一物,稅費有增無減,這是國家最大的憂患。因此,應該發展生產,安定人民,派使節向天子報告我們的成就。如果去不了,就公開狀告曹操阻礙尊王之路,破壞統一大業,然後用運動戰、游擊戰和持久戰對付他。不出三年,“事可坐定”。

沮授說,平定動亂,誅滅殘暴,叫做“義兵”。窮兵黷武,仗勢欺人,叫做“驕兵”。義兵是戰無不勝的,驕兵則是必敗無疑的。現在,天子在許,“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何況曹操法紀嚴明,士卒精銳。以驕兵戰義兵,已是不利;以無名伐有名,更是失理。如果再不講究策略,一心只想畢其功於一役,那就是失策了。所以沮授說:“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沮授這話,是說到根本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此,戰爭的勝敗,並不僅僅在於軍事力量的強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不能只考慮實力,更應該考慮政治上是否正確,道義上是否在理。像袁紹這樣,興兵不義,師出無名,豈有不敗之理?可惜袁紹不懂這個道理,聽信郭圖等人的強詞奪理,結果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就先輸給了曹操。在戰略上,又急功近利,務虛名而不顧實際,當然會碰個頭破血流。可以說,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是袁紹失敗的首要原因。

袁紹指揮上也失誤。戰爭之初,中曹操聲東擊西之計,不守白馬,馳援延津,是一誤;曹操還軍官渡以後,不知曹操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挺進官渡,是二誤;相持階段,派劉備和劉闢在許縣周邊騷擾,卻不接受許攸的建議劫持天子,是三誤;曹操奇襲烏巢時,接受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是四誤。袁紹指揮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一誤再誤。

指揮失誤的根本原因是袁紹並不具備帥才。荀彧就說袁紹的特點,是“遲重少決,失在後機”,也就是見事遲,反應慢,優柔寡斷,總是錯過時機。相反,曹操則“能斷大事,應變無方”,也就是能夠當機立斷,隨機應變。指揮失誤的另一個原因是用人失當。說起來,袁紹手下是有些人才的。顏良、文丑有勇,田豐、許攸有謀,沮授、郭圖多智,審配、逢紀盡忠。不可否認,這些人都是人才,但這些人都有毛病:“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剛而犯上,計謀就難被採納;貪而不治,忠誠就沒有保證;專而無謀,決策就難以周全;果而自用,做事就難免霸道。荀彧預料,如果許攸的家人犯法,審配和逢紀這兩個盡忠之臣一定會不講情面,執法如山,許攸也一定會叛變。至於顏良、文丑,則不過匹夫之勇,“可一戰而禽也”。結果完全如荀彧之所言,田豐被囚,許攸叛逃,顏良和文丑丟了腦袋。

袁紹的謀士窩裡鬥,袁紹自己則鬧家務。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他最喜歡的是袁尚。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袁尚長得漂亮。袁紹一死,袁尚兄弟就禍起蕭牆,謀士們也分為兩派。審配、逢紀擁護袁尚,辛評、郭圖擁護袁譚,最後在爭權奪利中同歸於盡。

袁紹政治失利,道義失理,戰略失策,指揮失誤,用人失當,組織失和。有此“六失”,袁紹不敗,那才是天理不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