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起源原來是這樣,長見識了

吳氏起源原來是這樣,長見識了


釋義


吳的本義是大聲說話。

《說文》:“吳,是姓,也作地名”。

甲骨文中的吳字,是一個歪著大腦袋的人,

正手舞足蹈地大聲說話的狀態。

吳氏宗親點擊加入吳氏總群

誕生時間


西周初年


始祖地


江蘇蘇州、河南濮陽

....................................................

源出說


一、出自姬姓

以國名為氏,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出奔江南

建都於梅里(江蘇無錫)號稱勾吳,

武王滅商後太伯的三世孫周章為諸侯。

至前473年為越王勾踐所滅。

子孫以國名為氏。

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

虞通吳故為姓。

齊魯一帶的吳姓,

多為壽夢第四子吳季禮之後。


當今排序/人口


第10位/約268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位)


吳氏起源原來是這樣,長見識了

遷徙傳播


吳姓發源於我國南方,在秦漢時期,是得姓以後第一個發展時期。

吳亡國後,吳姓後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縣一帶,並有北遷至山東、山西等地者。


秦末漢初,吳姓族人參加起義,因功,多被封王,出現多個名門望族,如南陽吳氏、陳留吳氏、河南吳氏等,榮極一時,為吳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吳姓有女在漢末嫁於吳國君主,成為皇族,生孫權、孫策等人,並在吳亡後,入仕於兩晉,屢出名人,知名於世。

南朝時,“延陵季子”之後的吳姓人發展至湖北中部一帶,逐漸興旺,同時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

隋唐時期,吳姓先後出現了陳留、濮陽、渤海三支著名家族

宋元時期,北方吳姓大量南遷,咸陽吳姓、紹興吳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漸顯貴。

明清及近現代時期,向東南亞及海外廣泛遷徙。

郡望堂號


濮陽、陳留;延陵堂、渤海堂


現存家譜


1700部

遺蹟


吳氏起源原來是這樣,長見識了

吳國古城遺址

家族名人


吳起:戰國(?-公元前381年)

吳廣:秦末(?-公元前208年)

吳道子:唐代(680~759年)

吳承恩:明代(1500年-1583年)

吳三桂:明末清初(1612-1678年)

吳敬梓:清代(1701-1754年)

...

吳起

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道子

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後被尊為“畫聖”。


吳承恩

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遊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三桂

明末清初高郵人,遼東籍。字長白。吳襄子。出身武舉,累擢為寧遠總兵,封平西伯。崇禎十七年引清兵入關,受封平西王。後以不願撤藩舉兵叛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稱周,不及半年即死。


吳敬梓

清小說家。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諸生。受博學鴻詞薦,不赴。從此不應科舉。有小說《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