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主要戰鬥力是艦載機,那麼請問艦載機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少?

書中有路


艦載機是航母的觸鬚,是航母的神經,也是航母的利刃,航母平臺以艦載機為王,打的就是航空作戰。不過談到“艦載機的戰鬥力”問題,我們最好綜合的去看待,因為這也是一個體系。

海戰體系簡單的來說,可以分為“感知範圍”、“攻擊範圍”、“防禦範圍”,這三個方面雖然不能涵蓋所有,卻能以最直觀的模型展現出海戰的戰鬥問題。

通常我們最看重的是艦載戰鬥機/攻擊機的能力,這方面其實就是“攻擊範圍”問題;海戰中一切艦船都有其極限的攻擊範圍,通常這個距離以反艦導彈的攻擊距離為準,即“導彈打多遠,等於軍艦能打多遠”。

航母比一般戰艦更具威脅的原因即在這裡——航母的“攻擊範圍”等於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必要時也可以是作戰直徑)+導彈的攻擊距離,這遠比軍艦的反艦導彈要靈活和長距離。

以美國的F/A-18“大黃蜂”艦載機的攻擊範圍為例,它擁有740公里的空戰飛行半徑和1065公里的對地/海攻擊半徑,

而全球許多軍隊慣用的AGM-84“魚叉”反艦導彈射程才多少呢?只有130公里,俄羅斯的SS-N-22“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只有120公里,SS-N-12“玄武岩” 長些,有550公里,俱樂部”SS-N-27反艦導彈為220公里。

這些“名導”與大黃蜂艦載機的對海攻擊半徑比起來,簡直就是個短腿的矮子。“大黃蜂”可以飛出1000公里,然後再通過空射的方式打出反艦導彈;它一次能帶4顆“魚叉”導彈,這等於獲得了1000公里+130公里的攻擊距離,即便對方防空將“大黃蜂”擊落也不要緊,航母仍然在千公里以外。

這叫什麼?這叫“風箏流打法”,只要航母保持著安全距離,對方的艦隊甭管什麼大驅核巡,統統都是捱打的貨色!

當然,想“風箏”對方,就一定得在草叢裡多插幾隻眼,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否則懵懵懂懂的讓人摸到近處,就會像當年英國“光榮號”航母那樣,粗心大意讓“格奈森瑙”和“沙恩霍斯特”摸到眼前,一頓亂跑打爛了甲板,戰鬥機再牛飛不起來也得歇菜。

所以航母的“感知範圍”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它們除一部分由編隊艦船完成外,大部分遠程的偵察都是交由艦載偵察機、預警機完成的。這方面航空優勢亦大於海面探測的艦船,它們受地球曲率影響更小,能更大範圍、更早的發現敵人。

故而“感知範圍”能力也是絕對拉昇戰鬥力的指標,先敵發現先敵部署,還能先敵發動進攻,這讓普通軍艦吃盡了“眼瞎”的悶虧。就好像打“星際”,開局就探到基地,而對方還是一抹黑,這仗也就沒啥懸念了。

“防禦範圍”也是同理,雖然航母的防禦大部分依靠護航艦隊,但艦載機的存在本身就是種強大的防禦,沒有什麼比將敵人拖在攻擊範圍外更能保護自我,更何況艦載機能做的事兒多著哩。例如“反潛”就是艦載反潛機的絕活,航空反潛也是效率遠高於艦船反潛的戰鬥項目。

還有電子戰飛機,如“徘徊者”、“咆哮者”等機型,它們能伴隨航空部隊進行電子壓制,在關鍵時刻癱瘓對方的感知和索敵,給己方製造更好的戰鬥機會。

現在的F35這樣的先進戰機,已經能與反導彈系統進行數據聯網,直接通過高級指揮系統接收資訊指令,成為戰區導彈的“中繼塔”,這個飛行的中繼塔自己壓根不用發動攻擊,它只需要保持沉默監測狀態,一切交給後方即可,無論是陸基的IBCS,空軍的MDC2,還是海軍的“宙斯盾”,它都能給這些強大的系統“插眼”,召喚來最合適的武力。

你看,航母這個體系相當的全能和豐富,利用艦載機優勢,它可以做到永遠先敵一步,就算擺明了拉開陣線都不怕,這些都是艦載機所帶來的戰鬥力。


王司徒軍武百科


衡量艦載機的戰鬥力主要是數量跟質量。理論上說航母搭載的戰鬥機數量越多,那麼它的打擊力就越大。

我們就以尼米茲號航母為例,其10萬噸排水量的大噸位保證了艦載機的數量。能夠搭載的各種類型艦載機有:4個飛行中隊44架F/A-18E/F“超級大黃蜂”,1個預警機中隊5架E-2D預警機、1個電子戰中隊5架EA-18G電子戰機、2架C-2A運輸機、10架左右SH-60直升機,另外還配備多架無人機和反潛機。各型作戰飛機大就有70多架,其艦載機數量遠超其他國家航母艦載機數量。

既然數量有保障,那麼就預示著可以持續發動空中打擊,航母上4條彈射器在全速運轉的情況下,平均每分鐘可以彈射一架飛機上天。當然這有個優先級別,並不是隨時都在投送飛機,那樣的話彈射器承受不了。航空母艦一個批次能夠派遣出動的戰機總數,大約就是不到20架,如果前一個批次在天上等待,然後再派遣第二個批次起飛。

正常作戰開始後,一般由“超級大黃蜂”戰鬥機進行對空和對地攻擊,電子戰飛機對敵人雷達和防空系統進行電磁干擾和壓制,預警機負責戰場周視和數據鏈傳輸,充當空中指揮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空中作戰體系,這樣的戰力相對於單一的戰鬥機編隊來說,有兩到三倍的放大效果,也就是說40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能夠發揮出80到120架主流三代機的作戰效果,理論上說一艘能夠搭載75架艦載機的尼米茲級航母,每天的打擊目標是248個。戰時最高可以實現一天接近300架次的出擊效率,能夠同時對近千個目標進行打擊!

一個標準的尼米茲級航母編隊通常包括兩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至少兩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一艘快速支援艦、至少兩艘弗吉尼亞級或者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和一艘綜合補給船,如果用越南進行比較就能知道尼米茲航母打擊群的戰鬥力有多強了。

目前越南雖然擁有近500架戰鬥機,但是真正能夠作戰的現代飛機只有13架蘇27以及35架蘇30MK2,總數雖然和美軍一艘尼米茲航母所搭載的F/A-18E/F差不多,但是由於要面對美國的攻擊,其作戰體系完全會被壓制,總體作戰能力根本無法和一艘尼米茲航母艦載機群相提並論。

未來美國福特號部署之後,上面搭載的F-35C的戰鬥力將更加可觀。


屬馬姓楊


讓我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確實就像題目所說的航母它的戰鬥力來自於艦載機。因為航空母艦它只是一個投送平臺。比如說遇到戰時的情況下,航母就會發揮它的一個作用,可以執行遠程投送。比如跨海跨區域作戰。包括運輸一些彈藥補給物品呀,油料啊一些附屬的裝備等,到達指定作戰目的地過後,後面的任務就交給艦載機。

那麼艦載機它是怎麼作戰的?它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大呢?就拿我們國家的航母來說,如果遇到跨區域的作戰情況下,遼寧艦滿編24架艦載機首先投送到目的地。艦載戰鬥機,我國的叫做殲15。首先開戰之前要對對方地理位置的一個熟悉或者對作戰目標的一個瞭解。比如說他的一些軍用設施。真正一開戰開打的話。艦載機起飛過後首先打擊的一個目標就是軍用設施。比如說雷達基站信號塔軍火庫等!為什麼這些東西要用艦載機去摧毀來而不用轟炸機呢?因為遠程作戰的一個情況下的話,艦載機它的一個反應靈活度非常好。有快速應變的一個能力。可以完成快速定位快速打擊。並且在未來的話,如果說我國的殲三么實現上艦。那麼他的戰鬥力會更上一層樓。因為大家都知道尖山腰是隱形戰鬥機。而我國現有的殲15,它不屬於隱形艦載機。隱形跟不隱形在戰場上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如果說到時候尖山腰上建的話實現隱形作戰的話,那麼對於敵人來說那將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事情。

比如說一場戰爭開始過後,首先啟用殲三么去實行打擊軍事目標。當敵人還沒反應過來還沒發現我們的時候,他的一些軍事設施已經被我們摧毀了。我們能夠做到先發制勝的一個好處,就像之前美國打伊拉克那場海灣戰爭一樣。首先就是用艦載機然後摧毀重要的軍事設施。用石墨把電斷掉。然後整座城市就變得黑暗一片。每個人都成了睜眼瞎,什麼也看不到,那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所以艦載機的先進程度也很重要。當然我國現在的殲15也是非常先進的。它是屬於重型的艦載戰鬥機。他的一個載彈量比其他國家的艦載機載彈量都要大。並且作戰半徑也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唯一的一個情況就是不會隱形。反之,如果說在戰場上首先用轟炸機的話,那種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轟炸機雖然載彈量大,但是同樣的他的目標也太大。我們常常看到美國在歐洲那邊打仗的時候,轟炸機被敵方記錄的事情常有發生。首先他不會隱形,反應也沒有戰鬥機那麼快,也沒有那麼靈巧。所以容易被擊毀。但是艦載戰鬥機不一樣。雖然說載彈量少一點,但是它足夠靈活,並且在戰鬥機前面還有預警機做第一道防線。可以很好的掌控敵方的眼睛耳朵。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就指揮擊毀掉。兩者之間的目標完全不一樣。艦載機主要針對的目標是尖端科技的軍用設備。而轟炸機針對的目標就是機場啊,高速路啊,或者說鐵路啊等。把這些基礎設施進行狂轟濫炸,斷掉敵人的補給路線。把敵人的糧食給斷掉了,那麼厚源勃起就成很大的一個問題。武警沒了,那麼這場仗的話得一個勝算就會大大降低。

從分析的一個情況來看,艦載機的一個戰鬥力到底有多少?其實這個不能以多少的一個角度來評判。只能以他的一個作戰能力打擊程度來判斷。從單個的艦載機作戰能力來看的話,現代的作戰飛機都有艦載雷達呀,光電設備呀,信號探測能力都非常強。都可以遠距離打擊目標。非要說他的戰鬥力有多少的話,可以說戰場上有多少目標,他都可以打擊多少目標。只要後援的補給跟得上的情況下,第二個就是打擊程度的一個問題。打擊程度就要看協同作戰配合的一個情況了。比如說艦載機和轟炸機配合。包括地面的裝甲部隊直升機等。艦載機的話,只是說把一些重要的軍用設施給摧毀掉。比如說一個信號塔。一枚導彈發射過去,把信號塔給他損壞了。那麼它就接收不到信號啦,信息就會癱瘓掉。他不會把信號塔那個塔給他炸平。只是起到破壞的一個作用。那麼轟炸機就是真正是摧毀的一個專業戶!比如說我丟幾顆炸彈把一棟樓直接炸平,把軍火庫給炸平,把什麼航站樓夷為平地等。所以說要說作戰程度的話,真正就是協同作戰,那才是最有威力的最厲害的。

不過在未來的話,我國的海洋裝備也在快速的發展。現在除了我國的遼寧艦,還有尚未形成戰鬥力的山東艦。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的艦載機也會成為隱形的艦載機,不管說煎山藥會不會上艦,但是我相信隱形艦載機肯定離我們不遠。


睥睨217819155


目前,世界各國艦載機種類很少,主要分為艦載機直升機和艦載戰鬥機,而艦載戰鬥機主要分為四家,其中俄印一家,中國一家、法國一家,以美國F-18主力核動力航母,還有就是F-35B艦載機主要使用過。而艦載直升機由於種類相對多點,主要根據用途分為艦載預警直升機,反潛直升機和搜救直升機等,在這裡不做重點討論。

其實,由於起飛方式不同,分為滑躍起飛方式和彈射起飛方式。中俄印英都採用滑躍起飛方式,而美法都採用彈射起飛方式。由於,英國採用F-35B短距起降戰機,採用滑躍起飛和垂直起飛方式。所以相對特殊。

眾所周知,滑躍起飛方式為前蘇聯根據本國航母實際情況逆向思維創造的,這跟美國彈射起飛方式存在著根本差距,例如我國航空母艦都有一個14度的斜角,這種就是給艦載機一個爬坡,一邊戰機可以藉著發動機推力起飛。而美法兩國採用平直甲板,需要藉助彈射器主推力,在平直甲板滑跑起飛,在難度程度上說,彈射起飛更加負責,滑躍起飛相對來說容易。

但是,滑躍起飛方式也大大限制艦載機作戰實力,例如我國殲-15艦載機在先進程度來說,已經超越美軍F-18A超級大黃蜂。畢竟,俄羅斯一代名機蘇-27戰機在雙機編隊情況下,空戰實力直接吊打F-15戰鬥機。可見,蘇-27戰機優異性能。而蘇-33艦載機實在蘇-27戰機基礎研發而來,照理來說其性能絕對碾壓F-15戰鬥機艦載版F-18A。而殲-15艦載機可看做蘇-33艦載機的姊妹艦。可是,殲-15艦載機在載油量和載彈量都受到嚴重限制,其航程和搭載武器都相對單一和缺乏,遠不如美法兩國艦載機戰鬥力。

畢竟,美法兩國艦載機採用彈射起飛方式,根本沒有殲-15艦載機限制,例如F-18A艦載機採用11個外掛,最大掛載量達到8噸,可裝備掛載“響尾蛇”空對空導彈,“麻雀”導彈,或空對地武器,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和“幼畜”空對地飛彈,超過殲-15艦載機。

因此,這也是兩種起飛方式造成不同情況。可見,彈射起飛相對滑躍起飛優勢更加明顯,這也是我國必須採用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隨著後續航母逐步服役,相信這種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變成現實。


沐風談兵論道


艦載戰鬥機的能量有多高,航母的戰力就有多大。一切圍繞著艦載機而設計的航母,正欲迎接新一輪海上戰爭樣式的考驗。

比如它怎麼應對射程2500多公里的“口徑”巡航導彈的打擊,怎麼逃避天上的無人機蜂群的密集進攻,怎麼招架彈道導彈的利矛等等,一切都是全新的課題,它在攻擊別人的同時,也當看到,隨著新型裝備的大量湧現,如何提高自身安全,也當成為重中之重。

在此前提條件下,我們來討論航母艦載機具有多大的戰力,才有意義。艦載機攻擊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遠海對抗、近海搏殺和縱深打擊。遠海好說,誰的艦載機水平最高,能力最強,即誰佔上風。一旦進入近海就比較複雜,不只水下的潛艇難防,更有岸上的密集火力,總之一通招呼,艦載機都能應付自如才成,要不然談何發展進攻呢。

魂舞大漠來提醒那些迷戀航母稱王稱霸者,欺凌弱小,你可以說自己的航母戰鬥群可控制1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而對強國海軍來說,瞬間也能把你秒成渣渣,豈止一個“口徑”了得。莫說長期自恃10萬噸的外交,如今在遠海也可以講寸步難行。

制空戰鬥解決不了,下一步即意味著什麼,誰都清楚。長期以來,以海上自成體系的獨立打擊群,逍遙自在了幾十年,如今再以此要四處用強的話,莫說十幾艘航母在手,就是再多的航母,也難逃脫覆滅的命運。


魂舞大漠


〔艦載機〕carrⅰer.based.pⅠane是配置於航空母艦的專用型號作戰飛機、所有配署於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統稱為“艦載機。

“艦載機”的綜合作戰性能以及配套機型的性能決定一支航母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艦載機”包括艦載戰鬥機、艦載多用途直升機(運輸、反潛、警戒、巡邏、救援)、艦載(固定翼和旋翼)運輸機、艦載預警機、加油機等等各種類型。

“艦載機”之所以說是航母“專用”飛機✈️?是因為、艦載機所處的“工作環境”特殊。

首先、任何一型艦載機(無論是量身打造的還是利用空軍型飛機改裝)、必須要適應海上作戰需要、並且必須要適應海洋環境和航母的空間以及航母起降的特殊性能需要。


(曾經的“垂直起降”艦載機“鷂式”戰鬥機)
(美海軍航母艦載機“F-18”戰鬥機掛勾著艦、非艦載型飛機恐怕會被拉散架)

艦載機第一個面臨的是海洋的“高鹽性”、“潮溼”腐蝕(機體和機載設備必須經過防腐處理)、固定翼艦載機還必須對機體進行特殊加強(以適應彈射起飛和強掛著艦)航空母艦空間“寸土寸金”艦載機必須學會“變形金剛”。

艦載機首先是航母編隊的後勤保障、作戰、運輸、反潛、救援、偵察特種的機型是有別有陸地使用的飛機。
(艦載直升機的旋翼要能夠摺疊、縮小機體、便於停放和入庫)


(固定翼艦載機
的機翼也能夠“摺疊”縮小機身、節約航母的有限空間)

艦載機在滿足了上艦的基本條件後、其作戰性能還必須達到同時代作戰飛機的作戰性能。

當代固定翼作戰型艦載機:F/A-18“大黃蜂”、F-35c、殲-15、米格-29K等等艦載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機型。


孔乙己亂彈


如果單比艦載機的性能的話,那同代的艦載機和陸地上用的空優型戰機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以現在美軍的F/A-18艦載機來講,空中格鬥性能肯定沒有同時代的F-15和F16好。如果以100分作為評定標準的話,那我會給F/A-18艦載機75分、F16給80分、F-15給85分。但是作為艦載機,雖說航母的戰鬥力來源於戰機,但是航母這個平臺對於艦載機的戰鬥力加成是非常大的,航母本身的平臺對艦載機甚至可以有50分的加持。


航母作為海上移動的機場,它可以做到全球範圍內部署,艦載機可以在任何有海洋的地方、在任何時間發起任何一個方向上的攻擊,這是陸地戰機所沒有的。而我前面單比戰機性能的話為何會給最低分呢?因為為了能在航母上進行起降,飛機就必須做出一些犧牲,其中最要緊的就是飛機的結構強度,為了能在幾十米內將及幾十噸的飛機給拉停,飛機的機體結構必須夠強,這就使得飛機的重量會更大,而如何在有限的體積和質量內增加強度就是科研人員的要思考的事情了。

而現在的艦載機大都往多用途化的方向發展,既可以對空、對地、對海進行攻擊,幾乎除了反潛作戰和空中預警外艦載機幾乎都可以幹,當然並不是指全部。如果說兩者性能相同的情況下,要執行攻擊多種目標的話,艦載機的戰鬥力可以是其他單一戰機的幾倍之多。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現代戰爭,航空母艦大家都知道是一座移動的機場,而航空母艦最大的威懾力是艦載機打擊群;目前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級,最大載重量已達10萬多噸,光F~18F/E超級大黃蜂艦載機就達70多架,所能發射的彈藥就有8.5噸,含蓋對空、對地、對艦、魚雷等彈種,還有專門的電子戰機種,擁有不輸於任何三代戰機的能力。


龍行天下雲作伴


航母是海上浮動的機場,自身只有中近距防禦武器,海上攻防全靠艦載機了。艦載機的戰鬥力主要作戰能力和作戰半徑,還有航母的載機數量,作戰能力就是對空對地的打擊能力,作戰半徑越遠越好,這些才能體現艦載機的戰鬥力,而且是飛機越先進,戰鬥力越強,。


東龍45


航母越大,艦載機越多,飛機的機動性能強,作戰半徑大,掛載武器先進,有超視距離,先進的雷達,就一定有更強的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