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包公包青天是否有後代?宋朝的包拯有沒有後人揭祕?

891536008


宋代的包拯(999~1062年)包青天差點斷了香火,幸虧他的兒媳婦崔氏暗中幫忙,包拯臨死前才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小兒子。這件事是這樣的:

包青天是誰就不用我多介紹了吧?“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馬漢在身邊”。這個歌詞太熟悉了。

歷史記載包公有一妻一妾,原配妻子董氏為包公生下兒子包繶(yi)後,因病不幸去世。包公很悲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包公和原配妻子感情深厚,之後也沒有再續絃。一個人辛辛苦苦拉扯兒子長大。在包繶十九歲時,包公為兒子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淮陽崔氏是世家豪門,和包公家也算門當戶對。



包公位高權重。包繶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宋仁宗趙禎,賜封為太常寺太祝。包繶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

然而世事難料,就在包繶婚後第2年走馬上任時,突然發病,死在了上任的路上。

包繶兩個最親近的人,父親和妻子傷心欲絕。包公仰天長嘆:“人生的兩大痛苦為什麼都讓我趕上了,老天爺對我不公平”。蒼天無語,只有崔氏在一旁痛哭流涕。

安葬了兒子以後,包公勸兒媳婦另嫁他人,包公可不是一個守舊的人。但兒媳婦表示為丈夫守節,決心把二人的孩子,也就是包公唯一的孫子——包文輔撫養成人。



轉眼三年過去了,有一天,包公正在開封府斷案,兒媳崔氏火急火燎的找到了包公,說兒子包文輔突然病了。

包公和王朝馬漢等人趕回家中,五歲的孫子已經斷氣了。包公眼前一黑,差點跌倒。幸虧王朝馬漢上前扶住了包公。

包公家中為什麼接二連三遭此變故呢?

當地的一個“相師”說,“包公鐵面無私,殺人太多。雖然國家是安定了,但家庭必定會遭此報復,此乃天意也。”但包公根本不理會這些流言蜚語,依然為百姓伸張正義。

從個人家庭情況來看,包公不能稱為完人。古代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包公等於說斷了香火。

就在包公55歲時,兒媳婦崔氏突發奇想,勸公公納婆婆的陪嫁丫頭(官稱叫滕妾)孫氏為小妾,兒媳婦心中想讓包公續香火,但沒好意思直說,只是說為了讓孫氏方便照顧公公。



包公一想自己一大把年齡了,也需要一個女人來照顧。於是就同意納了孫氏為妾。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兒媳婦崔氏和小婆婆孫氏無話不談。雖是婆媳關係實為姐妹關係。

老夫少妻的生活在外人眼裡看來很美,箇中的苦衷只有包公心裡明白。小妾年輕漂亮難免頤指氣使,包公豈能忍受,在一次爭吵後,包公直接把孫氏趕回了孃家(實際是休了孫氏)。

不過,包公不知道一個秘密,那就是當時孫氏已經懷有三個月的身孕了。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兒媳婦崔氏知道。婆媳二人關係密切,孫氏有什麼秘密都不隱瞞兒媳婦。

包公的兒媳婦經常去找回孃家的孫氏聊天,勸她把孩子生下來,還說生下孩子後幫她撫養,不用她發愁,婆媳二人就把這事兒說定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孫氏生下了一個胖小子,包公的兒媳婦隨後抱走撫養,對包公說是撿了一個孩子,包公很高興,為這個孩子起名叫包綬,對外聲稱崔氏是包綬的嫂子,實際崔氏是她的養母。這就是“老嫂比母”的故事來源。

在包公60大壽的時候,崔氏抱著襁褓中的孩子,把真實經過一五一十的講給了包公。包公聽後感慨道:“想不到我在60歲時又得了一個小兒子,這都是兒媳婦崔氏的功勞啊!”

包公急忙派人迎回了孫氏,一家人團團圓圓過了一個“六十”大壽,包公高興之餘,將兒子改名為包綖(xian)(綖:延續的意思)。

包公是在64歲時去世的,當時包綖只有五歲,他為包公披麻戴孝守靈,當時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看到年幼的孩子十分可憐。包公又沒有為他留下多少財產,宋仁宗賜包綖為太常寺太祝,並恩賜了他許多財物。



包綖成年後,在嫂子崔氏的主持下,娶了瀘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為妻。不久張氏病故。崔氏再次主婚,給包綖娶了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為妻,之後文氏陸續為包家生下了四個兒子:包康年、包耆(qi)年,包彭年,包景年。

包家後代“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秉燭讀春秋


包拯,字希仁,他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清官。他曾做過河北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天章閣待制。並且他還曾權知開封府。在民間開封府包青天深受百姓的愛戴。他公正無私、為官廉潔、不畏權貴,主要的的是他敢為百姓申冤,因此包拯又有包青天之譽。


後來包拯在他六十四歲的時候離開人世,其去世後,被朝廷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為孝肅。

那宋代的包拯包青天有後代嗎?

包拯包青天是有後代的,只不過沒有他的名氣大。包拯不僅有兒子還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分別嫁於陝州硤石縣主薄王向、國子監主薄文效。這裡主要講下包拯的兩子。

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為包繶、幼子為包綬。

包繶,是包拯和董氏所生。當時因為包拯為朝廷大臣,所以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皇帝封為太常寺太祝。他在十九歲時娶的是大宋名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但是包繶在成親後的第二年,還沒來得及上任就因病去世了。


包拯痛失長子,白髮人送給發人,他心裡肯定是很難過的,然而痛苦之事並不止一些,沒過幾年,包繶五歲的兒子也夭折死了。包拯的長子和長孫死後,就只剩崔氏一個人了,那時崔氏還很年輕,包拯就勸崔氏改嫁。

但崔氏卻不願改嫁,後來崔氏代其夫包繶在包家盡孝二十年,宋哲宗亦曾加封崔氏為永嘉郡君。

包綬是包拯的次子,不過她的母親卻是包拯妾滕孫氏。那時包綬的母親懷上他還沒生下他時,卻被包拯送回孃家。不過後來包繶的妻子崔氏知道孫氏懷有孩子,就瞞著包拯私下經常賙濟孫氏。

包綬出生後,崔氏又把包綬抱到自己房間養育。所以崔氏雖然是包綬的嫂子,但也猶如養母。在包拯六十歲大壽的喜慶時刻,崔氏就把包綬抱到包拯面前,包拯非常高興。


後來包拯去世,那時包綬才五歲,包拯去世時,宋仁宗前來弔唁,包拯畢竟是朝中大臣,但宋仁宗在包家卻看到包綬和包家的擺設太簡樸,宋仁宗心裡頗為難過,也感到包拯為官的清廉。於是不僅賜包家很多財物,而且還封賞了包綬。後來包綬在他四十八歲時離開人世,有四子為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


中孚鑑


包拯老年喪子,差點就斷了香火,可是上天保佑好人,讓包拯意外收穫了一個兒子,延續了老包家的香火。

事情是這樣的,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沒有給他生下一男半女就撒手人寰,包拯雖然很傷心,但他本著“不孝有三,無後乃大”的宗旨又娶了一個續絃董氏。董氏的父親是當時的武昌令,雖然不是什麼大官,但董氏嫁給包拯的時候,董氏的父親還是給了她一筆嫁妝,並讓一個叫做孫氏的丫鬟當做媵妾跟她一起嫁了過去。

好在董氏比較爭氣,不久就給包拯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包繶。但不幸的是,董氏在生下包繶之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而包拯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董氏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得記她的好;再者,也不能讓自己的兒子有個後孃,這樣不利於他的成長。於是,董氏去世之後,包拯就一直沒有再續絃。

就這樣,包拯獨自一人拉扯大包繶,並在他十九歲的時候,給她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好老婆崔氏。崔氏外祖父是三朝宰相呂蒙正,崔氏的家族也是世家大族,家族中許多人都在朝為官。但是崔氏一點也沒有小姐脾氣,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溫婉可人,結婚之後與包繶夫唱婦隨,過得好不愜意。

包拯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心裡樂開了花,天天催著包繶趕緊給自己生個孫子。

包繶與崔氏結婚後沒兩年,崔氏就為包繶生下了一個兒子。可是悲劇的是,崔氏生下兒子後不久,包繶就在上任途中因病去世。更讓包拯備受打擊的是,包繶的孩子在五歲的時候也夭折了。

這個時候,包拯已經五十五歲“高齡”了,在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的同時,擺在包拯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一是如何安撫崔氏,二是老包家就要斷後了。

畢竟崔氏是大家出身,而且還很年輕,讓她守寡,包拯於心不忍。於是他勸說崔氏改嫁,可崔氏卻是個烈女子,死活不坑,包拯沒辦法,就留下了她,兩個人相依為命,也算是個慰藉。

包拯也自知年紀大了,也就沒有再續絃,並逐漸接受了斷後的命運。

可是,在包拯59歲的時候,奇蹟出現了。

大家還記得包拯的續絃董氏帶過來的那個媵妾嗎,董氏雖然死了,但是她還是留在了包拯身邊。有一天,孫氏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是在她將要告訴包拯這個好消息的時候,包拯也不知道因為啥事生了孫氏的氣,將她趕回了孃家,還讓她別再回來。孫氏也是個犟脾氣,一氣之下,啥也沒說就走了。

真是老了老了,脾氣也大了,包拯就這樣將自己的後代也連帶趕出了家門。

孫氏回到家之後,因為家裡也沒什麼人了,所以他懷著肚子還得自己照顧自己,過得比較艱辛。但即使是這樣,他也倔著脾氣沒有去找包拯。

但是包拯的兒媳崔氏是個有心人,她擔心孫氏過得不好,便去她家看她,結果發現了孫氏懷孕的消息。崔氏喜出望外,本來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公公包拯,但是孫氏不同意。好說歹說,孫氏同意在生下孩子之後要交給包拯,畢竟這是包家希望。

在崔氏的接濟下,孫氏順利的生下了孩子。崔氏估摸著馬上就是包拯的六十大壽了,她決定這壽宴上,讓孫氏抱著孩子出現,給包拯一個驚喜。崔氏看著可愛的孩子,她知道想讓孩子過得好,還是得讓他回包家。

到了包拯六十大壽那一天,孫氏抱著孩子如約而至,在問清楚來龍去脈之後,包拯仰天大吼一聲:天不亡我包家啊。說著老淚縱橫起來。

包拯給孩子取名包誕,後改名包綬。包綬四歲的時候,包拯就去世了,崔氏作為兄嫂,負擔起了照顧包綬的重任。包綬長大之後,視嫂如母,對她畢恭畢敬,併為她養老送終。

包綬因為包拯的原因而蔭官,長大之後在朝為官,並娶了宰相文彥博的女兒文氏為妻。文氏一共為包綬生四個兒子,後來都在朝為官。

這麼多孫子,包拯在天之靈再也不用擔心香火的問題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


宋朝的包拯有有後人。

包拯二十六歲時候就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包繶。包繶十七八歲的時候,迎娶了崔家的一個女兒。崔氏,乃是宋朝名門之後。崔氏的母親,乃是太宗、真宗時期三次拜相,前後執政二十年的呂蒙正的女兒。可惜包繶在二十歲的時候去世。與崔氏育有一子,但在五六歲時病死。

包拯六十多歲的時候,納小妾。這小妾給他生一個兒子取名為包綖。

根據包氏家譜記載,包綖48歲去世,他的兩個夫人張南陽縣君氏和蓬萊縣君文氏給他生下了4子3女,兒子分別是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女兒姓名不可查,所以包拯的子孫後代一直延續至今。


嶽劍


史書記載包公有兩子,兩女,長子包繶先死於包拯,無後。次子為包拯妾室所生,名包綬。生有四子。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鄉。明史記載:明弘治年間,知府宋鑑在墩上建包公書院,讓包公後裔在此處讀書。到嘉靖時,書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肅公祠”。

由此可見,包拯的後裔很大一部分應該在合肥一直延續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