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機,一起做個試驗吧

(如果您覺得看長文太累,可以挑加粗的閱讀)

如今,不少手機都配備了激光對焦功能。那什麼是激光對焦呢?

我們今天使用的相機,無論單反、微單、卡片機,都是利用通過鏡頭的光線進行被動式對焦。不管對焦元件是AF傳感器或CMOS,檢測方式是對比度還是相位差。當然,“被動式對焦”這個說法其實已經很少提了。

而在很久以前,很多相機都是通過超聲波、紅外線、激光來進行測距和對焦的,這便是“主動式對焦”。首款具備AF功能的單反相機:寶麗來SX-70 Sonar,型號中的“Sonar”便代表了它是用“聲吶”進行測距。

拿起手機,一起做個試驗吧

相信膠片相機愛好者對於Contax G1/G2一定不會陌生。它採用被動式AF + 主動式AF的雙系統來提高對焦性能 —— 主動式AF可以不受環境亮度的約束,在弱光下非常好用。


拿起手機,一起做個試驗吧

主動式對焦系統的特徵非常明顯:相機上會有一組“小窗戶”,分別是發射器和接收器。ET最後一次在數碼相機上看到主動式對焦模塊,應該是2011年的理光GRD4和CX5。說起來,理光好像確實很喜歡用主動式對焦輔助,早年的一些數碼相機上也有類似的模塊 。

拿起手機,一起做個試驗吧

相機上的主動式對焦多采用紅外線或者激光 —— 總之是不可見光。

至於現在一些相機上在弱光對焦時打出來的那一道可見光(多為紅色/白色/綠色),只是為了提高對焦位置的亮度,並不直接用於測量距離

玻璃等透明物體是主動式對焦的“天敵”。同時,受限於發射功率,主動式對焦的有效距離也比較有限。隨著對焦技術的進步,以及像素提高後需求更高的合焦精度,主動式對焦就逐漸脫離大眾視野了。

那麼,手機為什麼還在用激光對焦呢?被動式對焦利用通過鏡頭的光線進行對焦,能不能對焦、速度快不快,受環境亮度的影響很大 —— 有過夜拍經驗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大光圈鏡頭的對焦速度通常會比小光圈鏡頭快(先不考慮準確性)。手機的CMOS尺寸相對小、就算是F1.4、F1.8鏡頭,到達CMOS上的光線總量也不多,這就極大限制了室內、夜晚下的對焦性能。

另外,通過對紅外光譜的檢測,這個激光對焦模塊也對優化白平衡有一些幫助。

凡事都有兩面性:

如果你喜歡在高樓上隔著玻璃拍攝城市夜景,那麼激光對焦就會給畫面帶來一些不可修復的破壞 —— 除了下圖的例子,大家也可以在黑暗環境下,用一臺手機去拍攝另一臺手機(處於拍照模式)的鏡頭模塊,可能也會有所發現。

拿起手機,一起做個試驗吧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不可見光是對人眼不可見,但相機還是能拍攝到的。很多家用網絡攝像頭的“無紅爆”夜視功能,也是利用人眼不可見但相機可見的光線 ——

利用這個原理,大家在住酒店、民宿的時候,也可以在關燈後用手機掃一掃屋子。(這個光線的功率很低,不會對眼睛、相機CMOS造成不良影響)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讓激光破壞畫面呢?一種是從硬件上,調整不可見光的波長,並搭配與之對應的IR CUT(紅外截止濾鏡) —— 這個成本比較高,可能還涉及色彩的調整。另一種則是從算法上,增加玻璃檢測,通過多攝像頭輔助,在判斷有玻璃的時候關閉激光對焦 —— 當然,給一個選項應該也是可行的,但就怕大家關了以後忘了開。

更簡單的方法則是……用不透光的紙把激光對焦的發射器蓋住。ET拿手裡幾個手機試了試,馬克筆塗黑還不行,必須遮住。然後除了對焦速度確實變慢了,以及一直提示我開啟微距模式外,倒也沒有太大影響。

大家可以自己試一試,然後留言告訴我你們的手機型號和有沒有拍到“激光”。

拿起手機,一起做個試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