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定遠級的305主炮在當時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墨西哥嗩吶


定遠級的305毫米25倍口徑主炮,可說是艦炮發展史上的一條歧途。


不僅是在世界範圍內比不過列強,而且在黃海海戰中,定遠和鎮遠的305主炮和自身其它艦炮比,也不是最好的。



做個比喻,定遠和鎮遠的主炮,放在當前也就是個大號迫擊炮。口徑夠大,裝藥量夠大,但射程、射速、炮口初速都不行。


黃海海戰中,射程和威力平衡性最好的,是平遠號的260毫米35倍口徑主炮,射程可達12.2公里。而定遠號的305毫米25倍口徑主炮,卻只有7.8公里射程,還不及自身150毫米的克虜伯副炮,後者射程是11公里。



但是,平遠號的260炮只有一門而已。日本浪速號和秋津州則有相同型號的四門。而且,浪速號還有6門150毫米克虜伯炮。因此,所謂“日本艦隊火炮射程不如北洋艦隊”,純屬瞎說。


定遠號的305毫米炮威力並不強,就是因為炮管太短。因為德國這款鐵甲艦一下安裝了四門巨炮,如果火炮威力太大,艦體結構撐不住,所以截斷了炮管。同時代的西方戰列艦,也都有克虜伯305毫米炮,但炮管卻是35倍口徑,威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定遠號就是一艘堆砌了更多主炮,但不得不弱化火炮威力的特製小型戰列艦,並不能代表軍艦發展的主流。25倍口徑的305毫米炮更是艦炮發展史上的一條歧途。(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甲午戰爭時,“定遠”級的1880式305毫米25倍徑炮(倍徑是指炮管長度與口徑之比,炮彈在較長的炮管內被髮射藥燃氣加速的時間更長,所以動能更大,這是衡量火炮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已經是世界上比較落後的款式,我找了一些裝備於甲午前的各國艦炮(口徑上以等於和略小於305毫米為準),試做比較。

德國280毫米40倍徑艦炮,雖然口徑小於“定遠”級主炮,但威力更大

一、德國海軍:1890式280毫米40倍徑炮,用於“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炮口初速715米/秒(炮口初速是彈頭脫離炮口瞬間的運動速度。相同的彈頭,初速大的,射程遠,侵徹力大,反之則小,是衡量火炮性能的一個重要標準),有效射程11000米,最大射程15090米,炮彈240千克(穿甲彈、開花彈同)。

“布維”號鐵甲艦,可看見其首尾各有一門305毫米45倍徑炮,炮身碩長,非常明顯

二、法國海軍:1893式305毫米45倍徑炮,用於“布維”號鐵甲艦。炮口初速815米/秒,最大射程12000米,被帽穿甲彈340千克,開花彈292千克。

“納瓦林”號戰列艦,可見其艦艏巨大的305毫米雙聯裝炮塔

三、俄國海軍:1885式305毫米35倍徑炮,用於“納瓦林”號等戰列艦。炮口初速610米/秒,穿甲彈455千克,開花彈331.7千克。

西班牙“佩拉約”號戰列艦,其船身中部耳臺裡裝的就是280毫米炮

四、西班牙海軍:1883式280毫米35倍徑炮,用於“佩拉約”號戰列艦(二級主炮)。炮口初速620米/秒,被帽穿甲彈316千克,開花彈266千克。

“莊嚴”級戰列艦的305毫米主炮,炮身上站著該艦的寵物山羊

五、英國海軍:MK VIII型305毫米40倍徑炮,用於“莊嚴”級戰列艦。炮口初速731.7米/秒,炮彈(穿甲彈、開花彈同)850磅(390千克),有效射程9100米。

陳列在日本公園裡的“鎮遠”號一門305毫米炮


“定遠”級305毫米主炮,本來就是克虜伯1880式系列305毫米炮中威力最小的一款,這是因為設計時考慮到“定遠”級甲板空間狹窄和排水量小(一般是萬噸級鐵甲艦才裝備305炮)的限制,犧牲了火炮性能。


“鎮遠”毫米主炮臺,明顯可以感覺出炮管偏短


“定遠”級主炮炮口初速500米/秒,有效射程7800米,穿甲彈325千克,開花彈292千克,炮口穿甲厚度490毫米。

同款的克虜伯重型305毫米25倍徑炮,炮口初速550米/秒,炮口穿甲厚度565毫米。30倍徑炮炮口初速585米/秒,炮口穿甲厚度620毫米。35倍徑炮炮口初速610米/秒,炮口穿甲厚度660毫米。

“浪速”號的260毫米炮,與“平遠”主炮是同一款


其實不要說和甲午戰爭時的那些新式火炮相比,就是在北洋海軍之中,“定遠”級的主炮也不是威力最強的。“平遠”的克虜伯1880式260毫米35倍徑炮(日本“浪速”級巡洋艦同款炮),炮口初速530米/秒,炮彈(穿甲彈、開花彈同)275千克,炮口穿甲厚度558毫米,遠遠超過“定遠”級的305炮,可以說“平遠”主炮才是北洋海軍威力最大的艦炮。

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威力排名第一的是日本海軍的“松島”級(俗稱“三景艦”)320毫米炮,只不過因為平臺太小,未能發揮其性能。排名第二的是日本海軍“浪速”級和北洋海軍“平遠”號的260毫米主炮,“定遠”級的305毫米主炮只能屈居第三。


海軍史研究會員


“定遠”級鐵甲艦所用的305毫米主炮性能一般,甚至還弱於同時期中日雙方都裝備的260毫米主炮。

1880年12月2日,李鳳苞代表清政府和德國伏爾鏗船廠簽署了訂購鐵甲艦的草案。隨即伏爾鏗船廠總設計魯道夫·哈克以德國的“薩克森”級鐵甲艦為基礎,結合英國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的一些特點,按照中方的要求設計了“定遠”級鐵甲艦。

因為受限於資金和國內港口的水深,“定遠”級鐵甲艦的噸位在大型鐵甲艦裡相對比較小,因此甲板空間也相對狹小。而“定遠”級鐵甲艦採用了斜對角主炮佈局,為了保證兩側的主炮可以轉向同一側射擊,主炮的長度也受到了限制。然而李鴻章對於主炮口徑又比較重視,希望能採用萬噸級鐵甲艦才裝備的305毫米主炮,所以魯道夫·哈克選擇了克虜伯公司生產的1880式305毫米口徑25倍徑後膛鋼箍套炮作為主炮。

所謂25倍徑就是說炮管長度是主炮口徑的25倍。一般來說,同樣口徑的火炮炮管越長,那麼炮彈受到加速的時間越長,炮彈的初速越大,威力越大。當時各國海軍所用的火炮炮管一般以35倍徑為多,“定遠”級鐵甲艦使用身管較短的25倍徑,無疑大大削弱了主炮的威力。

我們可以將“定遠”級鐵甲艦所裝備的305毫米主炮,和日本“浪速”級巡洋艦和國產的“平遠”級鐵甲艦所裝備的克虜伯公司1880式260毫米口徑35倍徑後膛炮相比:

305毫米口徑25倍徑火炮初速500米/秒,在炮口處可擊穿562毫米厚的鍛鐵板,在1000米處可擊穿494毫米厚的鍛鐵板,在2000米處可擊穿433毫米厚的鍛鐵板。


260毫米口徑35倍徑火炮初速530米/秒,在炮口處可擊穿643毫米厚的鍛鐵板,在1000米處可擊穿574毫米厚的鍛鐵板,在2000米處可擊穿512毫米厚的鍛鐵板。

從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即使260毫米口徑35倍徑火炮炮彈的穿甲威力都遠遠超過了305毫米口徑25倍徑火炮,不要說列強裝備的其他更大口徑的主炮了。所以“定遠”級鐵甲艦所使用的火炮性能並不突出。


不沉的經遠


定遠號和松島號,旗艦之間的對比。

定遠號,北洋水師旗艦,1881年李鴻章向德國訂購(Stettiner AG Vulcan, Stettin, Germany)。1884年完工,次年10月正式服役。級別上,定遠屬於戰列艦,通常我們稱之為鐵甲艦(ironclad)。同級別姐妹艦還有鎮遠。

定遠排水量7,793噸,長93.9米,寬18.3米,吃水6.1米,5,400千瓦功率,極速15.4節,滿載船員363名,4500海里的續航(10節航速)。吃水線裝甲356毫米,甲板裝甲76毫米,炮塔裝甲305毫米。

北洋水師 定遠號

定遠有2座雙聯裝305毫米克虜伯後膛主炮位於左右舷。定遠的克虜伯主炮重31.5噸,彈重329公斤,炮管長度7.6米,初速500米/秒,射速每3分鐘1發,有效射程7800米,備彈50發/門。2門單裝150毫米虜伯後膛副炮位於首尾,射速每分鐘1發。

松島號

甲午海戰時日本海軍的旗艦。不過級別上松島號吃虧了,因為松島算不上是戰列艦,而是防護巡洋艦(protected cruiser)。不過由於日本海軍那時沒有戰列艦,只能選擇戰力最強之一的松島來和定遠比較了。松島還有兩艘姐妹艦橋立號和嚴島號,也就是所謂的【三景艦】。

松島排水量4,285噸,長91.81米,寬15.6米,吃水6.05米,4,000千瓦功率,極速16.5節,滿載船員360名,續航不詳,但她的燃料煤攜帶量680噸,比定遠的700噸稍稍少點。甲板裝甲50毫米,炮塔裝甲300毫米。

松島有主炮一門,口徑320毫米,該主炮是法國產加內特(Canet guns),重達67噸,12米長,彈重350公斤,有效射程8000米,並且,該炮的設計就是針對定遠級的。數據上松島的主炮優於定遠,但定遠有4門而松島只有一門。實戰顯示,松島的主炮發射後會使船體翻滾,並且平均發射一次需要1個小時裝填瞄準。120毫米速射副炮有12門,每分鐘可以發射5到6次。事實上,這反而是松島的主要火力輸出。

技術參數上,除了稍慢1節和副炮數量及射速被碾壓,其他方面定遠佔有絕對優勢。

黃海海戰中,松島號表現非常一般,尤其是她的針對定遠級鐵甲艦設計的主炮總共才發射了4次,除了其中一次擊毀北洋水師平遠號的一門火炮外,並未對定遠和鎮遠兩艦形成有效威脅。並且,平遠的260毫米火炮還直接擊穿了松島的右舷無裝甲部分,擊毀了一個魚雷發射管,不過由於沒有爆炸,因此損毀有限。另外,鎮遠的兩次305毫米主炮射擊擊中了松島,其中一枚直接從一側射入另一側穿出未爆炸,另一枚則爆炸並當場擊毀正在裝填中的4號120毫米副炮,炸死28人炸傷68人,引起的大火還間接損毀了另外三門120毫米副炮。要不是火勢控制及時,松島的彈藥庫差點被引爆。戰後,松島被迫被送往吳港修理,並且將橋立號作為旗艦使用來代替松島。不得不說,運氣上松島非常不錯,兩次被擊穿兩次未爆炸。

再來看看定遠,在黃海戰役開始時,定遠先行射擊。但是定遠的信號裝置被擊毀,導致一時間艦隊指揮有點混亂,加上艦橋被毀(有說年久失修導致,但主流說法還是被日軍艦隊擊中),提督受傷,指揮更是一度無序。不過戰役中,定遠一度成為聯合艦隊的圍攻目標,吸引了大量火力,身中炮彈上百發,即便如此,由於出色的裝甲,戰後渾身是傷的定遠依然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在隨後的旅順口戰役中,定遠不幸被日魚雷艇偷襲得手而擱淺,不得不作為浮動炮臺使用。在旅順口即將失守的時候,為了避免被日軍俘虜,定遠被下令炸燬。

總之,無論從技術參數上,還是實戰表現來看,定遠的實力要強於松島,因此這一局北洋勝。










斜眼觀世界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甲午海戰,歷來被視作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甲午海戰之前,已經沒落的滿清政府,依靠所謂的洋務運動,好歹還能支撐起一個嚇唬人的紙老虎。但在甲午海戰之後,清王朝則是徹底將自身的軟弱無能,暴露在列強面前。

自此,列強在瓜分中國這件事情上,再無忌憚。而日本,也依靠這一戰清王朝的賠款,開始真正飛躍式的發展起來。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甲午海戰當中,中日雙方的海軍力量對比,其實是中國更強。當時的北洋水師,更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海軍。

1.北洋水師,其實很強

近代中國歷史,是一段飽受列強欺凌的歷史,讓我們倍感恥辱。所以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錯覺,覺得中國近代史上,一直都非常弱小。

這種觀點,也對,也不對。

如果從軍隊戰力,或者綜合國力的角度來說,到了滿清政府統治的後期,我們確實很弱。相比之下,歐洲的一些國家,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領域,遠不是我們當時能比的。

但是別忘了,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從整個世界的範圍來看,中國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破船還有三分釘!何況是一個國家?

滿清政府雖然腐朽無能,但直到咸豐皇帝的時候,中國的GDP依然是世界第一。

有錢,就意味著能從歐洲國家的手裡,買來很多洋槍洋炮。

滿清後期所謂的洋務運動,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當時的一些聰明的大臣,很容易就發現:我們雖然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我們有錢!我們有白銀!在當時的世界環境當中,我們可以用錢從歐洲國家手裡,買來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而北洋水師,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出現的一個怪物。

因為有錢,所以當時國家可以從歐洲購買最強大的武器戰艦。僅以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為例:

定遠號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鉅艦!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

相比之下,日本的幾艘主艦,則要遠遜色於定遠號。其中最大的吉野號,排水量也只有4568噸,和定遠號相去甚遠。

而在艦船主炮方面,定遠號裝備的1880式305毫米25倍徑炮,同樣是當時最強大的艦炮,和日本的艦炮完全沒有任何差別。

所以,如果單從雙方海軍紙面上的力量來看,當時北洋水師要遠勝日本海軍。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場海戰開始之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做出了中國必勝的預測。

2.甲午海戰,實質是北洋水師對日本一國

但是,這場海戰的結果,卻是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結束。

這一戰,堪稱當時日本和中國的國運之戰。正是因為這一戰,日本勝出後,從中國拿到了大量的戰爭賠款。用這筆賠款,日本興辦教育,發展工業體系,奠定了近代歷史上強大的基礎。

而滿清政府,則在這場戰爭中,將自己的虛弱完全暴露在世界各國眼中。

北洋水師之所以會輸,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非常重要:這場戰爭,其實是相當於整個日本傾國之力,和李鴻章個人的北洋水師對決。

這就要提到清朝後期,整個國家的海防體系了。

當時的清朝水師,並不只有北洋水師這一支海防力量。除北洋水師外,還有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按照當時滿清政府的戰略構想,三支水師分段佈防,各自負責各自的防區。

然而相比北洋水師,另外兩支水師,不管是從艦隊規模,還是從戰力配給上來說,都遠不如北洋水師。這主要是因為,北洋水師的當家人李鴻章,當時在清王朝權傾一時。北洋水師,也被視作是李鴻章麾下的一支私軍!

正是因為這樣的複雜原因,導致甲午海戰開始的時候,北洋水師根本得不到其他力量的支持,相當於是一支水師和整個日本在打。

3.白銀買不來國防

整個洋務運動當中,滿清政府的根本原則,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並沒有在根本上認識到科技力量的重要性。

所以,哪怕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能認識到建立工業體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和官員,還是將這些鉅艦大炮,只是當做一種武器。

是武器當然沒錯,但武器本身,更是國家工業力量的體現。

甲午海戰之所以會輸,最大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滿清政府過於腐朽,內部實力傾軋嚴重。開戰之後,水師雖然有堅船利炮,但卻嚴重缺乏炮彈!

另一方面,則是當時北洋系沒有認識到科技發展的迅猛程度。

北洋水師的定遠號,是在1884年建造完成,而日本艦隊的吉野號,則是在1893年建造完成。

看起來,只是十年的差距,並不算大。滿清政府的官員,當時肯定也是這樣認為的。

但在武器發展的階段,十年時間,足以拉開一代武器的差距了!

北洋水師的買辦階級,總是覺得買來堅船利炮之後,便可以一勞永逸。這就使得北洋水師組建後,很多北洋系官員,對自身開始盲目自信,忽視了武器進步這個因素。

僅僅十年的差距,造成了甲午海戰之時,日本的艦船,在速度上完全超過了北洋水師。導致甲午一戰,滿清政府慘敗!


深藍妖火


在甲午海戰前,當時中國人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兩艘亞洲第一鉅艦,也就是7000多噸的定遠號和鎮遠號。而定遠號和鎮遠號,最具威懾力的就是那個305毫米的主炮了。

在李鴻章當時購買定遠號和鎮遠號的時候,他們在世界上還算是先進的水平,當時305毫米的主炮也算得上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之一。但是那個時代軍艦和火炮技術飛速發展,到了甲午戰爭前夕的時候,無論是定遠艦還是鎮遠艦,他們的305毫米主炮,在世界上都處於落後的狀態了。

因為火炮除了口徑之外,還有一個參數也比較重要,就是倍徑,也就是炮管和口徑的比例。這個數值越高的話,火炮發射的威力就越大。定遠後的主炮當時倍徑只有25,而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個參數一直在往上漲,事實上當時的主流火炮倍經都已經達到35,甚至更加往上。當時日本的三景艦倍徑都已經達到比較高的參數,即使是中國海軍中也有平遠號的260毫米大炮,達到了35倍徑。而平遠號的這門大炮,正是當時北洋海軍中的威力最大的火炮。

事實上除了這個問題之外,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以及流行的速射炮。擁有了速射炮之後,發射火炮的速度能夠比以前快將近10倍之多,這對海戰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所以當時李鴻章還有丁汝昌等人都強烈要求購買速射炮。但是由於慈禧太后要修園子,同時朝廷裡那些清流派還有滿洲親貴為了對李鴻章形成制約,導致速射炮一直未能購買,結果在甲午海戰中吃了大虧。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定遠”級鐵甲艦,船兩弦裝有雙聯裝305mm克虜伯架退式後膛炮,在佈局上參考了“英弗萊息白”號,可以使4門火炮同時對向艦艏、艉,在炮臺形式上則參考的“薩克森”級,依靠人力和蒸汽裝置轉動火炮。這種為了使得4門巨炮,可以向同一界面射擊的設計理念,犧牲了炮管的長度,射擊倍徑只有25倍。彈藥彈藥庫吊裝到炮塔內,裝填發射這個一個過程,理論射速15分鐘一發。考慮到實際的戰場狀況,比如慄火藥產生的大量煙霧等,實際射速20-30分鐘一發。

參考同時期歐洲各海軍強國的艦用火炮,實際上在“定遠”級服役之時,305mm火炮就處於淘汰的邊緣。同樣口徑的火炮,射擊倍徑都在35以上。25倍徑意味著炮管長度過於短小,炮彈助推的距離短,那麼得到的動能勢必就小。“致遠”、“濟遠”、“平遠”的210mm、280mm火炮都是35倍徑。在實際應用上,火炮的威力,比“定遠”級還要大。

到黃海大戰時這樣的火炮,基本上處於淘汰的地步。新式速射炮的發炮效率,完虐架退式後膛炮。要倍徑沒倍徑,要發射速率沒速率,這樣的火炮真的是談不什麼水平。只是看上去威猛的雙炮塔,比較唬人而已。再加上“定遠”級缺乏榴彈,現有的國產榴彈,還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就這樣的火炮配置,這樣的彈藥效能,能再實戰中打出這樣的成績,也算是不錯了。

總而言之,"定遠"級剛下水之時,主炮也就是處於湊合的狀況。等到黃海大戰之時,已經妥妥的處於一個淘汰的水平。


湖心孤舟記


沒什麼水平,單純從克虜伯後膛炮角度來說,在1892年已然落後,因為是架退炮,發射炮彈後,恢復到原始炮擊位置需要的時間遠大於管退炮(理解為速射炮),再加上發射下一發炮彈之前,需要清洗炮膛,推入炮彈和發射藥(因為炮彈和裝填藥是分裝式的),已經三到五分鐘了,在此期間,聯合艦隊的150/120速射炮,已經30-50發炮彈、而且是下賴炸藥的炮彈密集而來,還未考慮小口徑炮彈數量。如果再考慮航速/機動能力、艦隊指揮和協同,炮擊密度差距在1:50左右………所以說305真沒什麼水平。


icicley


說真的,我不知道定遠艦主炮是什麼水平,只知道當時北洋水師的裝備絕對是當時全球領先,後來為什麼全軍覆滅。主要因素還是當時的決策者,是怎麼制定的戰略決策有關。北洋水師是清庭的臉面,一個擺在海里的裝飾品,拿著進攻型裝備玩區域防禦型戰略,被打了一下就怕裝飾品徹底碎了,然後把它藏在威海衛的海灣內,結果完蛋了。我認為只有進攻型策略才是根本,防禦型策略遲早完蛋


一直快樂的胖子


這種25倍徑的305炮性能在鐵甲艦裡很一般,克虜伯後膛炮裝填步驟十分繁瑣,305炮至少四分鐘才能發射一發,遠達不到原廠宣傳的三分鐘一發。架退炮還要清理炮膛塞入發射藥包關閉炮栓等複雜動作。

定遠艦使用的穿甲彈,克虜伯公司當時沒有 彈底著發引信的技術,只能用沙子之類的東西做藥室填充物,變成純粹的實心穿甲彈!這種炮彈只能鑽個眼基本不會爆炸。

定遠艦使用的開花彈,據統計定鎮二艦隻有64顆,後雖有補充,扔不足,嚴重缺乏質量可靠的開花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