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是什麼?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怎樣的?

支衣文


劉伯溫就是儒家理念的典型代表,我現在從劉伯溫人生歷程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謀士。

古代文人把“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作為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標。

一、立功——輔佐朱元璋統一中國完成帝業 。

反元起義此起彼應,劉基看到腐朽的元政權無可救藥,加上自己在官場受到壓制,便於公元1348年毅然棄官回到了家鄉青田。

朱元璋在攻下金華、括蒼(今麗水)後,多次盛情邀請劉基出山輔佐自己。他見朱元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大有知遇之感,便向朱元璋陳述《時務十八策》,全面論述天下大勢和朱元璋宜採取的戰略、策略。他對時局精闢的分析,使朱元璋看清了戰略方向,從此劉基就成為朱元璋的主要謀士。

劉基的主要功績有四點:

第一是在政治上力勸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劉基看出韓林兒沒有統一中國的氣魄,就力勸朱元璋取而代之。朱元璋採納了這一建議,樹立起統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雄心壯志。

第二是在戰略上協助朱元璋制定先西后東的正確路線。朱元璋佔領應天府後,勢力範圍侷限於江浙一帶,東西分別有張士誠、陳友諒的割據政權,均為勁敵。他對朱元璋說:張士誠胸無大志,只想保住那塊地方,對我不構成威脅;而陳友諒船堅兵強,地據上流,是主要危險。我們應該集中力量先除掉他,陳氏既滅,張氏一舉可定,然後再北向中原,帝業可成。朱元璋接受了這一戰略主張,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

第三是在重大戰役中屢用奇謀幫助朱元璋消滅勁敵。劉基諳熟韜略,“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在於陳友諒的對決中,敵強我弱,劉基採取種種作戰方案,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次年又消滅了張士誠,接著乘勝北上消滅元軍,佔領大都(北京)。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建立大明王朝。

第四是在大明建國過程中,幫助朱元璋制定相對開明的治國策略。立國前,就有臣子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勸朱元璋“居安思危”。開國後,劉基任御史中丞,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他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朱元璋在鳳陽營建“中都”,指出“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在此大興土木只能勞民傷財,徒耗國力。劉基告老還鄉時,還勸朱元璋“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明初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這些歷史進步與劉基是分不開的。劉基既是傑出的開國功臣,也是難得的治國良臣。

二、立德——清廉正直,不貪爵祿,光明磊落

幾百年來,人們對劉基的人品評價都很高。劉基良好的道德操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官清廉正直,敢於秉公執法。劉基在元代任高安縣丞時,就以為官清廉正直、敢於打擊權貴而名重一時。後來多次辭官,皆因不能與官場腐敗同流合汙。明朝建立後,他行使御史中丞的職責,不畏權勢,嫉惡如仇,執法如山。

二是有功不貪爵祿,適時急流勇退。劉基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從不居功自傲。朱元璋曾請他為丞相,但劉基再三推辭,僅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等職。洪武三年(公元1370),朱元璋為37位功臣封爵,35位被封公、侯爵位,劉基僅為伯爵,年俸祿240石,是公爵的十分之一。劉基深知自己嫉惡如仇得罪了許多權貴,也深知“伴君如伴虎”,因此於洪武四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臨終時他還囑咐兒子只修土墳,不建石墓,因為他認為人不能靠造墳墓立牌坊流芳百世。

三是為人光明磊落,不搞拉幫結派。有史家說洪武年間朝官分淮西和浙東兩派,分別以李善長和劉基為首,但考諸史書,並未發現劉基有結黨營私的派別活動。劉基曾因奏斬李彬得罪李善長,後朱元璋就欲罷李善長相位來徵求劉基意見,劉基卻說:“李公是功臣,且能調和諸將,不可罷免。”朱元璋問:“李善長多次想加害於你,你卻還為他講好話?”劉基說:“調換棟樑,必先得大木,如用小木捆紮起來代替棟樑,大廈馬上會倒塌。”此細節說明劉基為人襟懷坦蕩,光明磊落,他不計個人恩怨,不搞私仇公報。

三、立言——豐富的學術著作和傑出的文學成就

劉基不但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學問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說劉基自幼“穎悟絕群,讀書過目輒誦”。他一生酷愛讀書,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過較深刻的研究,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現留存的主要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誠意伯文集》(20卷)等。

在劉基的諸多著作中,流傳最廣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寓言體散文集《郁離子》和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賣柑者言》。

《郁離子》寫於劉基在元代辭官以後、應朱元璋邀請出山之前的隱居期間。該書繼承了先秦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闡發哲理的傳統,用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反映複雜、尖銳的社會矛盾,表達作者為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所作的種種政治設想。例如:在《天地之盜篇》中提出治國如治圃,告誡統治者要輕徭薄賦,扶持百姓,如果“知取而不知培之”,則“圃匱也”。在《楚有養狙者》中提出役民如役狙,以養狙者無度役使導致眾狙覺醒逃亡,譏刺世上只知“以術使民”而不關心百姓疾苦的統治者,提醒君主揣度民情,不可濫使苛役。在《靈丘丈人》中提出養民如養蜂,提醒統治者要關心、愛護百姓,若不管民眾死活,一味榨取,必然會走上末路。

劉基的散文名篇《賣柑者言》通過賣柑小販之口,有力地抨擊了那些坐高堂、騎大馬、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當世權貴,揭露他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醜惡本質。該文不但被清人收進了《古文觀止》,而且成為現當代中學語文課本的重點課文,其名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已成為常用成語。


夢繁華


儒家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是邪教的洗腦。具體表現形式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


不管什麼宗教,以思想和禮為名殺人都是邪教。孔子誅少正卯,就是以思想罪和文字獄來殺人!從孔子時代起,儒家所克己復的禮就是吃人的,在夾谷之會時,孔子就以不符合禮節腰斬演員。孔子眼裡女人不算人,蠕家推崇的禮男尊女卑。可是女人不算人的話,儒家信徒們是什麼生的?

孔子所謂的禮,和伊撕爛教的禮基本一個性質。所謂等級尊卑,和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沒人權。所謂新儒家們,就是靠宣傳邪教騙權錢的畜生。


邪教往往都是打著美好的旗幟。仁義禮智信忠孝等思想,是人類甚至動物界共有的美德,並不是蠕家提倡它才存在的。也沒有哪一家學說讓人缺德不孝。但蠕家偏把這種天性歸功於自家,貪天功為己功,不要臉之至。

但蠕家的所行和所言完全是兩回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事幹得太多了。

例如:孔子說”有道則現,亂世則隱“,但自己一邊罵世道”禮崩樂壞“,一邊跑官要官;一邊提倡”忠“,一邊不惜求助於亂臣、“蕩婦”,也沒能求官成功。


只有在公正的社會環境中,修身齊家,才是利人利己利大家,有進步意義。當社會還存在根本的不公正,“修身”便是幫助強勢者欺人的謬論!


猛哥厲史


哲學中有個詞叫做“揚棄”,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的過程,這其中也就包含了一個揚棄的過程,我們學習儒家的文化,主要是是學習其入世的為民為國的精神,核心就是仁愛的精神,以天下蒼生之福祉為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造福人類為己任,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大愛,而不是死搬硬套用一些不符時宜的框框套套來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所理解的儒家精神就是:以仁愛(蒼生之福祉)為本,中庸(在現實的條件下爭取最接近正確的最優效果,欠與過均不好,恰如其分為最好)為目標,為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並在實踐中修正認知,空談誤國)、至良知(把為造福蒼生的信念和對真理的認知化為內心自覺的行為)。”尋續漸近,從人的修行做起,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為行為準則,時刻提高自身修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格物致知感悟事物的發展規律(天道)中順天而治,達成天人悅服,聚天下之人力物力,造福於蒼生。這就是我對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領悟的精神。請不要去把書翻破,死摳些酸文腐句,來懟我。我想說的是我們學習的是文化,不同的時代的背景是不盡相同的,人們的認識是會受到時代的侷限,後人要繼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也要捨去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這樣才有舍有得,也才能真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不是摳著一點錯誤就否定整體,一葉障目,不認識到這一點,就會陷於文字遊戲之中,不能真正汲取前人的精髓。要把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當代特色,做到古為今用,活學活用,讓傳統文化在我們的手中煥發出時代的活力,這才是真正地傳承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而有人為了達到某些目的,對儒家精神不作深入研究,甚至故意歪曲儒家精神,相當是把數千年以前的行為規範,套於當今,你想要的是古為今用還是食古不化?繼前人之精神,棄其糟粕,揚其精髓,方為與時俱進。若把後人之謬誤歸結於前人,你真的格物致知了嗎?愧乎?

相關問題

孔子所謂的“天命”是迷信嗎?

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如果真的做到了,為什麼還會富不過三代?

孔子的思想從古至今乃至全世界影響有多大?


Dfhdys


根本就是投人的五條戒律,仁義禮智信,其中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飲酒。以及在仁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孝,在義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忠和在禮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謙虛等等

現在國內有很多做學術的是黑白顛倒派。比如宋,就是富有,而武力也並不弱。對戰金遼一開始北伐為何失敗?就是因為河北和黑河南北部是快平原。步兵本來就難以遠征,何況在這樣的地形和騎兵對沖?後來金遼打過襄陽之後為何不行了?打不動了?因為襄陽往南是水網密佈。荊楚地區甚至是澤國。這就是原因。宋,金,遼的武力應該是旗鼓相當的。宋硬是憑富有耗死了金,遼。

至於蒙古,蒙古打宋是在已經打完中東之後,擄走了中東優秀匠人,宋幾乎是在和大半個世界硬抗,這樣被滅你說是因為宋武力弱小?

至於明,總有人說儒家導致投降派,可以哪怕是東鄰當,300多黨員記載投降的也只有4個。這就是儒家的投降派?那我們思考一下,這些”歷史領域創作者”又不能從中賺錢?為何非要這麼胡說呢?

因為第一步,黑掉儒家,第二部,”揭秘”英雄,第三部,引進自由和被篡改的”法制”,這鍋湯就算燉完了。

知道了吧

他們總說美帝的法制,自由,美帝的法制自己做到了沒?愛潑斯坦案件簡直黑出了天際,電影都不敢這麼拍。搞了半天法制就是先做個辯論的樣子,然後回頭敲作弊碼。黑人一直到197幾年才有芝加哥市長,黑人人口可是佔了1/5阿,這法制原來是做樣子加做弊,怪不得老要人家輸出法制。人家制度鬆動了,他就可以賣通帶路黨了

另外,美國為何一定要外面民主,而不是繁榮,或者和平。因為只有民主,他才能有能夠支持的反對派。賽錢塞槍。當然民主好不好另說,但是美帝民主一定要放在繁榮之前,這才是原因

你說為何美帝不禁他人在美國宣傳民主?對他確實沒禁止,但是宣傳共產主義他禁止了。知道了吧。情緒輸出可以,意識形態輸出不行。當然共產主義本人觀點另說,言論自由是你只能鬧鬧情緒,真的民眾吃不飽了要鬧起來了,他是要鎮壓的


師長366


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範,雖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經受大浪淘沙,卻始終長盛不衰,歷久彌新,在當代又煥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儒學理論中,普遍認可的最核心觀念有二,其一是鼻祖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提倡的仁,其二是亞聖孟子倡導的義。自宋代以來,也有人極度推崇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但我認為他們雖然是在儒學傳統上發展起來的,但其核心思想觀念與方法論都沒有達到像仁義二字那樣深植中國人靈魂的程度。

仁者愛人。孔老夫子這個兩千五百年前超拔的觀念奠定了中國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善良的根基。有人說中國沒有宗教觀念,但是從普通老百姓的俗語“我們信良心” 這句話裡,你就能體會到中國人其實是有普遍信仰的,只是沒有人給他們代言沒有系統地表述過罷了。我認為這個信仰就是仁,這是和基督教最基本的教義“愛”殊途同歸的信仰,但內容卻更豐富,更有包容性和同化力,在方法論方面也更有執行力。因之於此,中華民族歷千年劫難而不亡,反而總在以直報怨,一直以我們強大的文化自信同化無數曾經的敵人,納百川成大海,成為全球唯一的幾千年不滅的文化明燈。孔夫子仁的觀念打下的基礎牢不可破!

捨生取義。孟夫子義的思想賦予了中國人勇敢自強的信心與正義性。在戰國亂世裡,義的思想卓爾不群,相比於道法墨名陰陽縱橫等諸子百家的各類主張,它有如天降聖火於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類,從此讓中華民族在弱肉強食的紛爭世界中堅韌不屈,自強不息,歷劫難而不死,浴烈火而重生,皆因自孟子而後有了心中不滅的明燈。我最喜歡他那段“大丈夫”的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孟子義的觀念最形象的註釋。

誇一個人仁義,基本上是對他的最高褒獎;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也當得起這兩個字。所以,感謝孔孟兩位往聖賦予了中國人乃至中國民族以靈魂!中國的未來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基於這樣強大的文化自信,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我們在未來一定會重返巔峰再造輝煌呢?!


胡大砍刀


儒家思想是權力,權勢文化,也是官樣文化,官僚傳承,最大好處,擁有權力與享受,魚與熊掌並得,最大好處就是享受。如果儒家思想只講管理,還不如法家,所以好處不如享受,這就是封建君主選擇儒家思想原因,而不是選擇法家,作為治國標準,作為管理標準,不然不會在儒家思想指導下封建專制下封建社會,會那麼沒落,那麼保守,那麼守舊,不長進!儒家思想只是利用權力,而在擁有權力下如何享受,所以朝代更替是權力更替權力,不是先進更替沒落,文明進步更替落後,而是權力更替之後就是享受而己!這就是封建君主,熱衷儒家思想原因,封建君主的確是享受了,結果最後滅亡成暴政,然後下一個朝代,也成為暴政!這就是儒家思想,吃好,住好,喝好,樂好,變著花樣找樂子,原先,開國不怎麼玩,利益階層少,時間久,利益階層多,儒家思想無限權力,無限慾望,無限貪婪,使得農耕文明供養不起,最後成暴政,貪婪到自毀,朝代更替,拿到權力之後,就享受,這就是造成惡性循環,週期率原因!每個朝代,得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得享受,這就是把儒家思想當法寶原因,封建君主傳家之寶!誰都喜歡得享受,又不用對權力負責,同時又擁有權力與享受並存,魚與熊掌並得,這就是儒家思想精髓!



說道231960427


儒家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產物,基本不提倡戰爭,所以孔子在沒有新理念時,則提出了復禮!這也是儒家沒辦法的辦法,是比較愚昧的!這也是中國人的固有的一種品性。就今天同樣有很大一部分人總覺的現在不如原來好!這種心理是非常費解的!何況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殺戮的時代,而且延續了幾百年的歷史,人們生活在一個悲慘的世間中!從孔子的很多語錄,就可斷定當時的困苦生活,難以盡述!所以孔子也感到了沒有美好的希望了,不過他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傳播著儒家知識與教育!猶如魯迅先生一樣,要喚醒沉迷昏睡的中國人,所以創立了新文化之刊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大聲呼喚與吶喊!所以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思維去評估古老的思維,更何況今天是一日千里的摩登時代了。

前幾十年批林批孔,而現在卻成立了孔子學院,這一切之一切都是雲煙滄桑之變遷也。不論我們今天多聰明,科學飛躍巔峰,都無法把歷史改變之!如果我們是那個時期的人,可想是多麼愚昧與落後啊!別說超越儒家,能讀懂儒家就了不起,《老殘遊記》雲,儒家在西漢就已失傳了…。所以今天的我們未必能讀懂儒家學說,就南懷瑾先生,把論語多處解釋錯誤,何況一般學者乎?斷章取義更是可怕的武斷攻略,毫無價值意義!


泥水勞人1


儒家理念的本質是,反人民,反進步,反公正,反清廉。所謂反人民,就是仇視,輕慢,攻訐最廣大的小人百姓,主張惡剝酷壓廣大小人百姓。這類言論,在儒家《四書》之中比比皆是。所謂反進步,就是背叛華夏先賢格於上帝,否定天命,勇創善革的進取精神。竭力推崇天命鬼神,反對社會進步,以復辟倒退為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反公正,就是竭力推行以等級為中心的中庸之道,反對廣大小人百姓以平等自由,無所忌憚的公平中庸。處處抬高官紳貴族(君子)階級,處處打壓最廣大的勞動人民(小人百姓)。所謂反清廉,就是散佈並實施汙腐言行。孔丘反對“父攘羊,子正之”的淳正風尚,而提出互隱包庇的汙腐規則“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他在魯國當官時,還明火執杖地去搶劫獵戶。後來,孟子在為腐敗君子辯護時還以聖人汙點為由頭,鼓勵貪腐“獵較猶可,而況受賜”。總之,儒家理念不是什麼優秀文化。而是徹頭徹尾的腐朽糟粕。必須堅決予以摒棄!


看透古今


原滋原味正統的儒家聖人有兩位。

一是孔孑,其中心思想就是仁。二是孟孑,其中心思想就是義。

孔孑的仁和孟孑的義!都是從客觀的社會整體性層面去突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促進關係。

孔子希望社會繼承前人的禮儀和修養來蘊養並發展社會,可惜其正處在整體社分分裂發展階段,故有些不合時宜。孟孑正當其時在社會的變革中!故能深刻的感到這種危機感。故,提倡義的重要性!就是要有明確的社會責任和目的性,對於個人和社會而言。

孔子和孟子的學說都是從客觀社會整體性出發!

孔子更注重由個人的修養來健全社會及制度,孟孑則從社會現實出發,注重社會制度來制約人性貪婪而達到社會的平衡發展及個人素質的提高!

從客觀實際上講,兩個人都正確!且相輔相成所以二人被後世稱為儒家二聖。

後來的荀子被稱為亞聖,是因其客觀的社會環境又而加趨向於鬥爭激烈化,其思想更趨向於法家治世。後董仲舒在漢大一統天下後,把陰陽家,法家術家思想融為一體,搞了個新儒學,來了個三綱五常,確實發展了儒學,但與儒家注重個人與社會最本質的社會關係,確實變味了。


非才


儒家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改造人類。

儒家思想面對的就是人,並且不遺餘力的去規範人的行為,而不談人是能夠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環境,能夠創造巨大物質財富。也許孔子沒有認識到人是具有創造能力的,最終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了。在《論語》的最後一句話確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儒學最終就是聽天由命了。

但不能抹殺儒學的功績,儒學對社會的穩定,人們安居樂業,倫理道德乃至於學習之風等,都是有很大貢獻的。也不能誇大儒學的作用,孔子必竟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我們在傳承孔子文化有益的一面,同時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才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做人思想。

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應該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把人類機械的劃分為君子和小人。君子一詞是從《易經》中來的,在《易經》中,君子是指君王的兒子,到了孔子這裡就成了道德規範的化身。人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合體,決不能就只有君子和小人這兩種人。

2,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族文化等同於治國平天下了,故此古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又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語。以現在的人目光來看,家族文化應該和社會文化等同的,決不能孤立與社會以外而存在。

3,忠孝仁義禮智信。對君王要忠,對父母要孝,做人要仁義禮智信。這些都道德化的規範了人的行為,不允許人有其它信仰,其它夢想。

4,歧視婦女。把女人等同於小人,然後三綱中夫為妻綱,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嫁人從夫,老來從子。婦女一點地位都沒有,故古有賤婢,賤妾,賤貨等對婦女的稱謂。

5,推崇禮尚往來,來而無往非禮也。現在的人們結婚,孩子生學,喪葬,還有給老人辦壽宴等,都要隨禮,可能這都是孔老夫子留下的遺傳基因或後遺症。

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從古到今多少次戰爭,那可不是兄弟打架,那是你死我亡的事情。所以孔子用這種方式規範人們相處是很難得以實現的。

我覺得大體就這些吧!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