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在討論一部電影的時候,"鏡頭語言"是一個出場率很高的詞彙。從字面來看,就是

鏡頭分擔了(或主要承擔了)一部電影的敘事功能,將臺詞所具有的侷限性甚至潛文本都詮釋不出來的因素以特殊的構圖(光線、顏色等方式)展示給觀眾,讓人產生絕佳觀影體驗的同時,也對電影敘事有了更深層次、更豐富的理解。而對構圖的追求直到今天也沒停止,對時代背景下藝術所能達到的高度和境界,每位電影人都有自己的衡量和目標。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隨著《1917》這部電影在奧斯卡上斬獲技術大獎的同時,在各種影評中,"一鏡到底""偽一鏡到底"等專業詞彙的出場率也與日俱增。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主要講的就是1917年的一戰戰場上,兩位士兵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傳遞情報,拯救1600名士兵的性命。整部電影的跟隨式鏡頭也主要聚焦在二人是如何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裡穿越寸步難行的敵人鋒火線、長長的戰壕和漫山遍野的焦土。電影被流傳開後得到廣泛的好評和肯定,一方面得益於觀影渠道的多樣性,一方面也較之從前拉近了電影和觀眾的距離。

但隨著越來越多影評的出現,有一個詞需要重點說明,那就是這部電影的招牌——一鏡到底。在這之前看到過將其和"長鏡頭"混淆在一起的言論,上一個電影術語的烏龍就是"OS"(這在編劇術語中,指代"畫外音"。內心獨白是VO),筆者認為有必要將"長鏡頭"的細枝末節交代清楚。接下來就分段說明長焦鏡、遠景鏡頭和長鏡次的區別,雖然將這些統稱為"長鏡頭"也沒有明顯的錯誤,但下次看見這個詞的時候至少會懂得到底指代什麼,對看懂一部電影也大有裨益。


長焦鏡:俗稱"望遠鏡頭",指焦距較長(超過感光組件對角)的鏡頭


通俗來說,這種拍攝方式出來的效果和我們平時用望遠鏡觀看物體差不多,可以將很遠處的物體放大到畫面上。在一部電影中很好地運用"長焦鏡",往往會對觀眾的觀影體驗和人物訴求表達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 "長焦鏡"造成窺視感

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電影中角色A從自己所在位置用望遠鏡窺視對面樓或不遠處的角色B,這時候如果將鏡頭給到B的話,就會在畫面上出現望遠鏡鏡框式的圓圈形邊界,觀眾也會浸入式地產生一種"窺視他人"的感覺。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 "長焦鏡"造成壓迫感

在《辛德勒的名單裡》進行到結尾的時候,所有人都擁擠在廠房中,有限的畫面邊界並沒有拍到人群的邊緣,這在視覺上就會給人一種"人數很多"的感覺。所以細數下來,這段的群演也許不多,但視覺上就會給觀眾一種"辛德勒拯救很多人"的感覺,加上前後劇情的烘托和交代,"長焦鏡"的語言功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 "長焦鏡"的淺景深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讓一幅畫面中焦點以外的對象都模糊掉,所以無論什麼樣的電影,只要想拍出"主角光環",讓觀眾產生一種"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感覺,長焦鏡的運用就必不可少。因為在淺景深效果的誘導下,觀眾的注意力會全部聚焦在主角身上,眼裡再無其他。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除了以上比較常見的運用手法和目的外,還有一些攝影師或導演會運用長焦鏡訴說更深層次的鏡頭語言。比如跟隨式長焦鏡就會同步觀眾和演員之間的節奏感,讓觀眾跟隨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主人公的動態變化產生對應節奏的調整。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如果用長焦鏡拍攝兩人之間的對話,就會誇張放大演員的表情,這樣就很好地加劇演員張力和故事情節(應該)帶來的緊張感。


遠景鏡頭:俗稱"全景鏡頭""寬鏡頭",指被拍攝物體/人都入鏡的分鏡


從字面解釋可以看出,所謂的"遠景鏡頭"其實和距離長短沒有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將物體或人都拍進鏡頭裡。這樣的鏡頭運用比較適合打造恢弘磅礴的氣勢,較之人物塑造來說,也會給觀眾在視覺上造成某種"神聖感"(結合情節來看,所謂"神聖感"有時候不一定是正面的光環)。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指環王》劇照


而且從動態畫面的捕捉和展示上來看,喜劇電影武俠電影對遠景鏡頭的青睞也是"與生俱來"的。這樣不僅可以完整地表達角色肢體動作,而且對背景展現也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著名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就偏愛運用遠景鏡頭和特殊的攝影機位表現日本的文化。他習慣將攝影機擺放在人物腰線以下的位置,並用較遠距離去拍攝"群像",這也是他的電影"更具有日本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長拍鏡頭:長時間(通常大於一分鐘)的分鏡鏡頭


同時也是現階段被誤讀最多的"長鏡頭"。其實這種鏡頭的運用方式可以追溯到電影問世的階段,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盧米埃的《火車進站》。但這樣的鏡頭長歸長,卻毫無美感可言

。所以<strong>現在所說的"長鏡頭"或"一鏡到底"通常都是建立在戲劇張力、畫面配比、場景調度、人物運動等多方面有效且很好結合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又美又長的"長拍鏡頭"才是大家熟知且認可的"長鏡頭"。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火車進站》劇照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那如果將一臺攝像機架在舞臺劇旁邊,不也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嗎?這樣的"錄像帶"也能叫"長鏡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被"禁錮"在鏡頭中的電影和被限制在舞臺上的舞臺劇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

攝像機,還有剪輯

在電影中,一個攝像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時空聚集濃縮的同時,也解放了觀眾的視野和觀點。而製作後期的剪輯則讓電影人再次擁有"重構"的魔力。

既然只要時間長就可以,因何人們在說到"一鏡到底"的時候會將其和"炫技"聯繫在一起呢?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愛樂之城》


因為通常情況下的"一鏡到底",包含了移動、長拍、深淺焦轉換等高難度的臨場發揮。在電影史上,能將"一鏡到底"詮釋好的導演不少,但結合電影敘事和故事主題能讓"長鏡頭"驚豔眾人的作品卻不是很多。較之《愛樂之城》這種違反寫實主義的長鏡頭,更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鳥人》以及《閃靈》這樣的經典之作。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閃靈》


總而言之,無論是長焦鏡頭,還是遠景鏡頭,亦或是現階段最火熱的長拍鏡頭,歸根結底都只是電影表現手法的一種。無論是靜態的選取或是動態的跟隨,劇組對拍攝現場的整合、攝影機的運動軌跡、畫面外工作人員的走位、鏡頭內的場景變化等因素都決定了同樣一件事——拍攝一部電影,遠比人們想象得困難。

電影知識科普I所謂“長鏡頭”,原來不止“一鏡到底”


不管是炫技還是敘事需要,也不管是何種景別的鏡頭運用,所有的一切都是為電影敘事增光添彩。<strong>它們只是電影創作者的選擇,從無高低優劣之分。也許下次有人在你面前說起"長鏡頭",你也可以反問一句:你指的是哪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