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之下:聊2件被人忽視的小事

這次疫情的影響,恐怕比我們預想的要更嚴重。

不僅危及個人健康,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開始發現,無論對個人還是企業來說,沒有上班、沒有收入、沒有現金流,都將是不小的挑戰。

終於理解到,《三國演義》裡說的“誰活得久誰才是王者”的深意。

今天臨公子不想聊些太沉重的話題,所有事情都有AB兩面,既然疫情已經客觀存在,那麼,我們應該振作精神,儘量從中汲取有利的那部分。

在特殊時期,持續壯大自身。

一、找到新的節奏感。

先說我自己吧。

坦白講,我很久沒有享受過這麼鬆弛的工作狀態了。

你們知道,兼職寫號以來,我每天白天上班+晚上碼字。

碎片時間用來內容輸入、商務溝通、公眾號運營等等。刷牙時構思文章大綱,蹲馬桶時收集素材……一件事趕著一件事,一天追著一天,大腦時常有種缺氧又僵化的感覺。

在家期間,我雖然每天都保持7-8小時的工作,但節奏放慢後,一切變得美妙多了!

有兩個特別明顯的感受。

第一,人果然是適應性動物。

原本我一直認為,長期窩在家,以我這種習慣每天出門轉轉的“犬系”性格,怕是沒幾天就要開始焦躁起來,事實證明,自己很快找到不同於上班時的節奏感。

固定出不同工作時段,做對應的事,主業和副業一切都很順利。

第二,“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

武汉疫情之下:聊2件被人忽视的小事

這句話是列寧說的。在蘇聯時期,政府強制每個人每年都要去療養院休息兩週。工人們將獲得一份療養時間表,安排每天是下棋、泡澡,還是曬太陽嘮嗑。

人註定無法做個工作機器。尤其是你遇到瓶頸時,反而需要停下來才會發現新的思路。

疫情在家的這段日子:

  • 我看了幾十部囤積的電影和書籍。

  • 我捨得花十幾個小時,嘗試寫新題材的內容。

  • 我終於能緩口氣想想後續想要的是什麼……

它意外地給我帶來了一個黃金逗號,換換腦子,彷彿整個人都煥然一新。

難怪馬克思說:

“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 忙裡偷閒時,更容易產生不同於日常的事物。

聽過一個故事。那是在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瘟疫流行,故事的主人公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裡隔離避難。

他們實在太閒了,就盤算著:要不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吧。他們共住了10天,講了上百個故事,最終被編成一本書。

它就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鉅著——《十日談》。

如果說這還屬於小說情節,那麼,牛頓的真實經歷就讓人必須服氣了。

1665年,牛頓因為在疫情期買不到口罩,只好跑到鄉下自我隔離,期間發明了微積分基礎,發現了萬有引力。

所以你看,被隔離在家這麼多天,多了些個人發展空間,沒準就碰撞出不一樣的東西,也算因禍得福呀。

如何做到危中取機呢?

武汉疫情之下:聊2件被人忽视的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