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三國演義》中劉備一向仁義,你認為他最仁義的是哪一件事?

深圳吳浪


劉備不講仁義,他敗退而帶父老做人質。你殺父老就是/爛殺無辜,劉備摔孩子你直上直下捽不就行了嗎?他往趙雲懷裡摔都是假象。


美玉的光彩


“攜民渡江”是最以體現劉備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當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新野、樊城之民“雖死,亦願隨使君!”於是,劉備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認為“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沿途收留難民,扶老攜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攜民南行”的悲壯一幕。如此撤退,顯然有違於“兵貴神速”的軍事原則,便卻使劉備贏得了民心。



陳府


人常說“患難見人心”,戰亂動盪的三國時代展現了義的內涵。三國之義,主要在劉備、關羽、張飛,尤其是劉備之仁義。

在群雄混戰中,劉備急需立足地之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終是不要。至後來陶謙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請劉備接受徐州牌印。陶謙安葬後,徐州眾軍也請劉備接受牌印,劉備還是固辭,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才接受。劉備之“義”是尋常之人無法做到的。

新野之戰後,曹操大軍漫山遍野、兵分八路,圍攻劉備所處的樊城,劉備生死懸於一線。曹操勸降不成即日攻打,劉備問計於孔明,孔明說:“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劉備說:“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

孔明說:“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告知百姓後,新野、樊城兩縣百姓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劉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

劉備與船上望見,大哭曰:“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我何生哉!”便要跳江而死,被左右死死救止。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往南而哭,劉備急令關雲長催船渡之,直到所有人都渡過來了,劉備方才上馬。

有云:“大難臨頭各自飛”,生死存亡之際誰能像劉玄德一樣一心護佑百姓?拖家帶口行軍乃兵家大忌,劉備內心唯有百姓,大義古今屈指可數。

到襄陽城門外後,劉備的侄子劉琮拒絕開城,並亂箭射下,這時城內有一人名叫魏延,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大叫:“劉皇叔快領兵進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被劉備止住曰:“休驚百姓!”這時城內守軍自相混戰,劉備說:“我本要保民,反而害民了!我不願入襄陽!”於是引著百姓望江陵而走。

兵家攻城掠地有意外的內應乃是萬幸,在背後曹操大軍鋪天蓋地追殺的情況下,劉備倉皇逃命的情況下,卻為民而不取襄陽立身,可見其仁義之心。

劉備不取襄陽,曹操正好兵不血刃地進入了襄陽。與劉備同行的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揹包不計其數,這種情況下日行僅能達到十餘里,而曹操追兵神速,劉備眾將都說:“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哭著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怎麼能棄之呢?”因此不許。後人有詩讚嘆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想讀更多此類好文請加微信:ydcg365)

頤和園長廊彩繪:曹操賦詩於赤壁大戰時

由於軍民行動緩慢,劉備被曹操大軍掩殺,妻子老小全陷入亂軍中,劉備夫人——糜夫人為保兒子阿斗而投枯井而死,張飛、趙子龍血戰當陽,何等忠義!

劉備之義還在於對結義兄弟毫不懷疑的堅信。劉、關、張被曹操大軍打散後,劉備戰亂中只剩下自己一人逃到青州,被袁紹所保護。關羽護著劉備夫人深陷曹營。後來曹操與袁紹爭戰,劉備在袁紹軍中首次看到在曹營的關羽,心中第一念是:“謝天謝地,原來吾弟果然在曹操處!”絲毫不懷疑關羽會變節,這不是普通常人能做到的,常人誰能無疑心?

劉備之義還在於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劉備兩顧茅廬反覆見不著諸葛亮,備受各種心理、環境打擊,卻沒有絲毫怨言,一直苦等到次年春天后,選擇吉日,齋戒三日,薰沐更衣三顧茅廬,敬賢之真誠媲美與周文王請姜子牙。








天晴煙雨


在關羽死後,曹操哭關羽,說關羽沒有跟對主子,才遭身首兩地,說劉備假仁假義。在《新三國》中,有褒曹貶劉之嫌。

而在劇中,劉皇叔確實在歷史現場總是實現仁義,如果有不仁義,也在扶漢除賊的大仁義之下化解。而對於觀眾,有綜合全局的思考和判斷,知道劉皇叔心裡真實的想法,表現岀來仁義,所以說是假仁假義。

而表現最仁義的是,不聽軍師多次勸諫,冒著軍隊滅亡的風險,丟命的鳳險,帶20萬百姓撒退。



深圳吳浪


在《三國志·周群傳》中記載了關於劉備的這樣一段故事。

劉璋聽從張松、法正意見迎劉備入川來抵抗張魯。劉璋前來迎接,在涪城設宴張裕作為劉璋從事喝酒作陪。可能劉璋的引狼入室使劉備心情大好,就拿張裕開起了玩笑,張裕長了一口濃密的鬍子,劉備就說道:“我以前的老家涿縣姓毛的特別多,東南西北都有毛,當時我們縣令就說許多毛都繞在涿縣住。”涿縣的涿同啄,而啄就是嘴巴的意思,劉備就是嘲笑張裕長滿了鬍子。

本來這個玩笑一點都不好笑,張裕偏偏是一位愛美人士,三國以長鬚唯美,他把自己鬍子修理的濃密通順,時常得意縷縷鬍鬚。劉備居然敢以我最在意的鬍鬚開玩笑立馬火冒三丈,立馬反唇相譏道:“從前有個人在上黨郡的潞縣當縣長,後來又調到涿縣當縣長,人家給他寫信的時候,想寫潞縣吧,那就漏了涿縣,想寫涿縣吧,又漏了潞縣,只好寫——潞涿君”。潞同露,涿同啄,意指劉備不長鬍須。而啄又同椓,而椓又指的是宮刑,暗指劉備性功能不行。這話說的真夠損的,劉備只得把仇恨往肚子吞,畢竟益州還是劉璋的地盤。

等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張裕的死期就到了。諸葛亮曾為張裕求過情,劉備只回了八個字:“芳蘭門生,不得不鋤”。芳蘭長在門口,進出很麻煩,只能鋤掉。

劉備的仁義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奢求的,只有他的利益能最大化的時候,仁義的招牌才會拿出來,不然在弱肉強食的三國,怎麼能天下三分其一呢。


琪琪妹娛樂


最仁義的事情我不確定,但是劉備的仁義是有根據的, 但有時候不免會有點虛偽.

但是這種仁義只是在亂世之中偶爾能展現出來的 寬厚仁愛, 並非劉備自身的行為準則, 相信他在奪陶謙劉表劉璋底盤的時候, 也沒有太多的猶豫和道德負擔, 只是顧慮了一下影響政治形象而已.

然而就是這種有限的仁義, 猶豫被三國演義 還有其他一些東西的過度描繪 過度演繹, 顯得就很虛偽.

我相信其實劉備手下, 基本沒一個是看中他仁義而跟他的, 手下的人頂多只會覺得劉備野心還不夠 不夠貪婪 顧慮多. 比如說張松法正龐統之流, 對劉備搞兼併肯定都是期盼已久的. 亂世英雄起四方, 有槍就是草頭王, 殘忍混亂的世道里, 並沒有仁愛太多的生存空間, 拳頭硬, 能治理好軍隊和底盤才最有用.


每日小說推薦29


在《新三國》電視劇中,大都與歷史記載的相符,除了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這三個情節不符合歷史,其他大體對得上。這部劇根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改編的,百分之八十與歷史相似。那劉備做哪件事做仁義呢?

我覺得就是以劉琦之名收復零陵的時候最仁義。當時,荊州剛剛拿下,為了站穩腳跟,馬良建議劉備攻下長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以四郡為荊州屏障,這樣才能在荊州站穩腳跟。

而零陵是第一個要攻下的郡,零陵郡守是劉度。於是,諸葛亮與零陵守將邢道榮交戰,最後把邢道榮活捉。邢道榮是個膽小鬼的小人,被諸葛亮活捉後連忙漏出小人嘴臉,還信誓旦旦的答應諸葛亮做內應,奪取零陵城。劉備和諸葛亮心知肚明,知道邢道榮肯定回去吹噓自己,並且設陷阱引劉備和諸葛亮入城,然後一網打盡。於是,諸葛亮將計就計。

因此,張飛按邢道榮的約定進城,趁交戰之時引邢道榮出城。沒想到,張飛不僅打敗了邢道榮,還活捉了零陵郡守的劉賢。劉備和諸葛亮聽到活捉劉賢后,大喜過望。因為劉度最疼這個兒子劉賢,活捉了他就等於拿下了零陵城。

第二天劉度主動開城投降,並願意用零陵郡換自己兒子的性命。當劉度看到自己兒子安然無恙後,主動把零陵郡的官印交給劉備。劉備開始展示他的政治手段,當劉度雙手把官印奉上時,劉備扶起劉度,讚揚劉度當官有道,勤政愛民。然後,劉備懇請劉度繼續擔任零陵郡守。

此時,劉度對劉備感恩涕零,並稱贊劉備是個賢仁明主。劉備這手仁義夠厲害,因為這樣一來,剩下的三郡攻下來就容易多。這手仁義收買人心,讓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人對劉備的仁義更加推崇備至。

果然,剩下的武陵、桂陽、長沙三郡都因為有人背叛才更加順利的落入劉備之手。這都歸功於劉備的那一手仁義。

所以,我認為劉備懇請劉度繼續擔任零陵郡守是最仁義的事情。


歷史的陪伴者


1.“治理新野”是很能說明劉備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當時,劉備受命屯駐新野長達七年之久,在此期間,劉備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並接受“水鏡先生”的批評,更回重視爭取民心,為重新崛起準備條件,他以安民為務,因此“軍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欣然謳歌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2.“攜民渡江”是最以體現劉備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當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新野、樊城之民“雖死,亦願隨使君”,於是,劉備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認為“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沿途收留難民,扶老攜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攜民南行”的悲壯一幕,如此撤退,顯然有違於“兵貴神速”的軍事原則,便卻使劉備贏得了民心。


尚品天狼


1、幾乎每次戰爭失敗都會帶著百姓一起走。

2、戰場上會為部下擋箭,名將霍峻死的時候,下葬那天劉備在墓地睡了一夜。

3、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4、身邊團結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一大群忠肝義膽之士。


糊塗娛樂


有很多啊,最能得民心的也許就是在長板坡被曹操追擊的時候還能帶著一群老弱的百姓一起跑路,要知道帶著這群人對行程可是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有個別事件也證明劉備在成立蜀國之前的仁義都是裝出來的!比如說當他得知關羽被害後,不聽諸葛亮,趙雲等的勸告,堅持對吳國出兵,而且還動用了全國的兵力,結果慘敗,使強大的蜀國一撅不振,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他和關羽之間的結義之情,其實他最心痛的是荊州的丟失,當時荊州對蜀國和吳國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諸葛亮的《隆中對》就說過,等佔領西川后就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出兵攻打曹魏,但現在被孫權搶了,他能不急嗎?再說,就算劉備真的是因為關羽才出兵攻吳,那當時他怎麼不為百姓著想,聽諸葛亮他們的話,聯吳攻曹?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