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工匠以手拋光 漆器傳承千年工藝


在晉中市,有這樣一句話家喻戶曉:“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在平遙縣,尤其是古城內,隨處可見推光漆器鋪子。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大漆器具,山西平遙地方傳統手工技藝之一,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山西新聞網記者:蘇航

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環保無毒抗蟲蛀,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

平遙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館由展銷館、精品館、珍品館、明清建築群體驗館、明清傢俱館組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展示和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中國漆器的歷史沿革、文化、藝術與成就。展館中彙集了多彩兼備的宋元漆器,千文萬華的明代漆器以及以時代為主題的當代漆器共1.28萬件。

中國推光漆器博物館內,數十位“手藝人”或刷漆、或打磨、或繪紋樣。一件件推光漆藝術品在他們的手指間慢慢蛻變,最終變得“明豔動人”。

平遙推光漆器所用的“漆”,是漆樹上分泌出來的天然大漆。這種天然大漆不僅具有化工漆所具有的防潮、防腐等功能,還具有耐高溫、耐磨損、耐強酸強鹼、手感溫潤、綠色環保等獨特的優點。

平遙推光漆最後一道面漆工序是用手掌推磨拋光的。漆面要達到光亮如鏡的效果,推磨次數愈多出的光愈亮,以後會越擦越亮,適於長期擺放。

通常的做法是先用細砂紙把漆面打磨光滑,接下來要用優質椴木燒製的木炭塊細細蘸水打磨增加漆面的黑度,再用頭髮蘸油打磨,最後用手掌蘸上特製的細磚灰和麻油推光。

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車間使用松木做出各種傢俱的木胎後,灰胎車間就用白麻纏裹木胎,抹上一層用豬血調成的磚灰泥,這叫做"披麻掛灰"。

底漆多以墨黑、霞紅、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

漆工車間的工序是非常細緻和複雜的。每一件漆藝品"髹漆"是最關鍵的工序,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紙蘸水擦拭,擦拭畢,再用手反覆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刷漆。

每件產品一般上五道到八道漆,每上完一道漆幹後需打磨、再上漆、再打磨,最後出光。出好光是每件產品質量優劣的關鍵。

推光漆工藝,從底漆到面漆,每髹飾一道大漆都有不同的工藝要求。根據當地史料記載,平遙漆器始於唐開元年間,盛於明清時期,距今歷史已超過千年,在中國漆器工藝行業中,平遙漆器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四大名漆之一。

平遙推光漆器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由於受現代化學漆和腰果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現平遙縣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藝苑,將整理該項技藝的資料和建檔,建立平遙漆器藝術館,舉辦漆藝培訓班,以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