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裡四阿哥雍正奪權篡位一事是真是假?

史一下沒事兒


這個應該是假的。首先古代聖旨的於並不是咱們現在的"於",而是老寫"於",這個字是極難造假,另一就是聖旨是有滿,漢,蒙三種文字來寫的,即使漢字改了,但是其他兩種文字改寫機會不大。再者就是聖旨上是傳位於四阿哥胤禛,是帶名字的。

所以電視劇的這個四阿哥改寫遺詔也就是後世的傳說而已,並不是事實。




我說帶你去看永遠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本人看完《步步驚心》劇集最終認為雍正不是篡位,是康熙立下詔書,傳位於他的。

皇上感染風寒,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心中暗自在思量未來儲君的繼承者,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成為最後的人選,但眾人都感覺十四阿哥的勝算更大,皇上已經準備召十四回京。

千古一帝終於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四阿哥知曉此時是他最後的機會,即刻入宮,殿前伺候的大臣隆科多說,皇上正準備擬好詔書欲傳位於四阿哥,就已經昏厥,此刻四阿哥出現在宮中,眾人都向其跪拜,四阿哥就此作為新皇繼承大統。

張曉熟知清史,原本是繁華都市的一名白領,卻因一腳踏空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化身為十六歲的清朝少女馬爾泰·若曦,進入風雲詭變的宮廷之中。

剛到清廷的她個性張揚,言行舉止沒有古代女子的保守溫婉, 反而豪爽大氣,她和阿哥鬥嘴、和格格打架,連皇上都笑說她是“拼命十三妹”。

時光荏苒,當年那個任性的小姑娘漸漸長大,誤打誤撞被收編到皇上御前奉茶,從此捲入九子奪嫡的暗戰之中無法自拔,個人情感夾雜在宮斗的慘烈中備受煎熬。

八阿哥清風朗月八面玲瓏,讓若曦心生仰慕,加上聞知他對姐姐痴情,姐姐卻心有所屬與他貌合神離,讓若曦由憐生愛。八阿哥的默默守護讓若曦在彷徨孤獨中有依靠,芳心終被打動。若曦全心全意接受八阿哥,更毅然求他放棄爭奪皇位,奈何八阿哥最終選擇江山,若曦 深受打擊。

步步驚心的皇權爭奪,四阿哥毫無戒心的坦誠讓她義無反顧相信,當四阿哥下意識捨命相救,若曦決定一生追隨。得知幾位阿哥相繼悲慘收場源於自己,若曦情緒崩潰,心灰意冷離開皇宮。經歷幾番愛恨嗔痴,若曦身心俱疲再也支撐不住,臨終前,她彷佛聽到一陣歌聲,引她入夢。

《步步驚心》雖展示的仍是康熙九子奪位那段兇險跌宕的宮廷鬥爭,但它以穿越為引子,將歷史上著名的康熙年間九王奪嫡的故事重新演義化,加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除了擁有超高人氣外,《步步驚心》無論是劇情還是製作方面,均十分嚴謹。

劇中感情線豐富,劇情方面曲折感人,但不胡亂戲說歷史;製作方面不僅劇中人物所著服飾精良,符合歷史,劇中演員飾演清代宮廷中人物,同樣禮儀嚴謹。



愛剪輯的怪大叔


話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清聖祖玄燁病危。御醫精心診治全然無效,康熙帝在彌留之際,要召見諸皇子,那知無人應聲。正待發怒,忽有一人進來,原來是內弟隆科多。帝問(諸皇子在那裡?)只因他舌頭髮硬,吐字不清,人們聽起來卻成了(四皇子在那裡),隆科多聽後轉身高喊(四皇子,聖上召見)四皇子胤禛馬上進了暢春園,把早就準備好的一碗參湯端了進去。剛要遞給父皇,哪知康熙帝見四皇子一人進來,料定他不懷好意。一氣之下,隨手操起身邊的一串念珠,對四皇子打去,誰知恰好套在四皇子脖子上。

康熙帝見這情景,用手指著四皇子,斷續的說道,(好……好……)說完這兩字,便駕崩了。享年69歲。這時隆科多忙召集諸皇子入內。諸皇子見父皇一命歸天,禁不住放聲大哭。此時隆科多向諸皇子說(諸位阿哥,暫且收淚聽我宣讀聖上遣詔)。他大聲讀道。(四皇子胤禛人品貴重,深省朕躬,朕決定傳位於四皇子,胤禛繼位登基)。眾皇子恐怕聽錯了,齊聲問道(這真是父皇的遺詔嗎?)。隆科多一夲正經地說。(誰有幾個腦袋,膽敢偽造遺詔)?

原來康熙帝親筆寫的遺詔是(傳位十四皇子胤禛),那知是胤禛與隆科多做了篡改。他們把(十)字添上一劃一勾,變成了(於)字,把(禎)字右邊頂上一小劃稍加延長寫成了(禎)字。

胤禛見諸兄弟有些不服氣,就指著脖子上的那串念珠說(這是父皇生前的喜愛之物,眾兄弟都是知道的。此念珠乃皇祖順治皇上贈給父皇的禮物,如今父皇轉贈於我,叫我務必以社稷為重。諸皇子一看,再無話可說。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第一個上前向胤禛跪下叩頭道(臣服從父皇遺詔,請陛下節哀!)諸皇子一見,也只得隨聲附和。

不久四皇子胤禛登基受百官朝賀,改年號為雍正。

他們這一輩的名子原本都是胤字輩的,如今只有一人繼位嗣統,於是胤字只能胤禛用了,其兄弟一律改為允字輩了。雍正奪位後,眾兄弟不服,雍正決定殺一儆百。他封八弟允禩,十三弟允祥為親王,,召回十四第允禎,令其赴皇孝喪事。十四弟允禎不服。雍正奪去他後爵位,讓他看守康熙常陵墓。並命副將李如柏監視。實際就是看押起來。雍正帝對自己的同母弟尚且如此,對異母兄弟就更加殘酷。他派出緹綺(皇帝的特務)四處偵察,以防允禩,允瑭,允衹等人反判。

一天,雍正以允題回京,邊界缺人命允唐去西寧任職,實際是發配他到西寧允軍。允唐到了青海大通縣,就由年羹堯把他監視起來。不久有人向皇帝彙報,九阿哥允唐在西寧密結西洋人穆經遠,與廉親王允禩來往圖謀不軌。請聖上提防,過了幾天,又有人彙報,八阿哥允禩日夜焚香,以求聖上升天,緊接著又一人說(奴才在景陵等候多日,見一奸民蔡懷璽,暗向十四阿哥允題投書,被奴才查獲請皇上定奪。雍正帝聽後大怒,下令削去允禩的王爵,幽禁於宗人府。又派人到西寧把允唐押回京城,並暗中指令庭臣上夲參奏,請聖上明正典刑。削去允禩,允唐宗籍,還令其改名為(阿其那)及(塞恩黑),滿語豬,狗的稱呼。不久允禩,允唐被雍正派人害死。之後雍正帝又假惺惺地嘆息,(為什麼一日之內奪去二弟?想必是聖祖有靈,將他二人冥誅了,不然二位弟弟年青,怎能早死呢?)


遼陽郭同建


劇中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病危的康熙有意召回在西北軍營的十四阿哥,眾人也紛紛猜測康熙是準備把皇位傳給這位驍勇善戰的十四爺,可是還沒有等到十四阿哥回北京城康熙就駕崩了,臨終前在場的有九門提督隆科多,太監李德全以及若干宮女。

隆科多是四阿哥的心腹,當即對眾人宣告康熙的口諭是要傳位於四阿哥,可以看出太監李德全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他心裡清楚康熙是有意傳位十四阿哥。

當聽到隆科多矯詔傳位四阿哥時,李德全意味深長的盯著四阿哥,明顯是四阿哥一夥人私底下做好了奪取皇位的準備,如果這個時候李德全冒然出來反對,恐怕只會引火燒身。

在影視劇中是說雍正的皇位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民間傳的最多的是雍正把康熙遺詔“傳位十四阿哥胤禎”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胤禛”。其實這個說法咋一看是沒有問題,但是仔細推敲之後就會發現疑點,因為按照慣例,皇帝的遺詔是有滿漢蒙三種文字來書寫,即使可以修改漢字,那麼滿蒙文字並無法修改,所以歷史上康熙皇帝確確實實是把皇位傳給了雍正。

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之所以會在民間流傳各種謠言,我覺得應該是八爺黨一夥人想要爭奪皇位,趁雍正剛登基政治局面還不夠穩定的時候,四處散播四阿哥矯詔篡位的謠言,想要在民間擾亂民心,從而藉機推翻雍正,善於利用輿論戰,這也是八阿哥一貫的作風。

早年前八阿哥就利用心腹假借四阿哥的名義四處散播不利於太子的言論,把矛頭對向了四阿哥,因為十三阿哥平日裡和四阿哥的關係很好,為了保護四阿哥,十三阿哥主動站出來攬下了所有的罪名,導致十三阿哥被康熙皇帝圈禁整整十年。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雍正當上皇帝十分信任並重用十三阿哥的原由。

康熙晚年間國庫空虛,朝堂局面並不是很樂觀,雍正在位期間推出的多項社會改革制度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所以最終結論,雍正確確實實是康熙皇帝親選的皇位繼承人,並不不是像民間流傳的矯詔篡位。





書生系


首先,我認識詔書是不可能造假的。因為皇室立儲,皇位的傳承是關乎皇室興衰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傳位詔書必是非常縝密,不容出現一絲一毫的疏漏,而且皇位傳承這麼多代,從未出現過詔書紕漏這種低級錯誤。

出現這一說法,是因為當時九子奪嫡,時局非常混亂。各為其主,其他阿哥自然不樂意四阿哥繼承皇位。這就給了一些有些人一些機會,製造這些留言,如果能夠把四阿哥拉下來固然最好,如若不能,也能使他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自己製造了機會。我想這大抵是支持十四阿哥的人,製造的謠言。

再者,就歷史來說。康熙帝傳位四阿哥雍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非常欣賞孫子弘曆的才能。只有四阿哥當了皇上,弘曆才能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要知道,對於皇位來說,名正言順是多麼的重要。




倒著走的不二


《步步驚心》裡,雍正不是篡位,是康熙立下詔書,傳位於他的。

皇上感染風寒,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心中暗自在思量未來儲君的繼承者,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成為最後的人選,但眾人都感覺十四阿哥的勝算更大,皇上已經準備召十四回京。

千古一帝終於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四阿哥知曉此時是他最後的機會,即刻入宮,殿前伺候的大臣隆科多說,皇上正準備擬好詔書欲傳位於四阿哥,就已經昏厥,此刻四阿哥出現在宮中,眾人都向其跪拜,四阿哥就此作為新皇繼承大統。

擴展資料

劇情簡介

張曉熟知清史,原本是繁華都市的一名白領,卻因一腳踏空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化身為十六歲的清朝少女馬爾泰·若曦,進入風雲詭變的宮廷之中。

剛到清廷的她個性張揚,言行舉止沒有古代女子的保守溫婉, 反而豪爽大氣,她和阿哥鬥嘴、和格格打架,連皇上都笑說她是“拼命十三妹”。

時光荏苒,當年那個任性的小姑娘漸漸長大,誤打誤撞被收編到皇上御前奉茶,從此捲入九子奪嫡的暗戰之中無法自拔,個人情感夾雜在宮斗的慘烈中備受煎熬。

八阿哥清風朗月八面玲瓏,讓若曦心生仰慕,加上聞知他對姐姐痴情,姐姐卻心有所屬與他貌合神離,讓若曦由憐生愛。八阿哥的默默守護讓若曦在彷徨孤獨中有依靠,芳心終被打動。若曦全心全意接受八阿哥,更毅然求他放棄爭奪皇位,奈何八阿哥最終選擇江山,若曦 深受打擊。

步步驚心的皇權爭奪,四阿哥毫無戒心的坦誠讓她義無反顧相信,當四阿哥下意識捨命相救,若曦決定一生追隨。得知幾位阿哥相繼悲慘收場源於自己,若曦情緒崩潰,心灰意冷離開皇宮。經歷幾番愛恨嗔痴,若曦身心俱疲再也支撐不住,臨終前,她彷佛聽到一陣歌聲,引她入夢。

《步步驚心》雖展示的仍是康熙九子奪位那段兇險跌宕的宮廷鬥爭,但它以穿越為引子,將歷史上著名的康熙年間九王奪嫡的故事重新演義化,加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除了擁有超高人氣外,《步步驚心》無論是劇情還是製作方面,均十分嚴謹。

劇中感情線豐富,劇情方面曲折感人,但不胡亂戲說歷史;製作方面不僅劇中人物所著服飾精良,符合歷史,劇中演員飾演清代宮廷中人物,同樣禮儀嚴謹。





Sunning


假的,現在四阿哥雍正的即位詔書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而且即位詔書是滿文,不可能出現像影視劇裡說的把“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這是不瞭解昭書以漢語意思理解,曲解的謠傳

從歷史上來說康熙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九子奪嫡其實也是遺傳到他老爹的精明強幹,哪一個即位也不會差,而且四阿哥最早被封為雍親王,不參與大臣之間的黨派,而康熙最恨結黨營私,其他皇子與大臣交往頻繁,大臣是皇子們政治的延伸傳話筒,這使得晚年康熙對於其他皇子很厭煩,而研究佛經不結交大臣的四阿哥很顯眼

在一個有傳言說康熙喜歡他的孫子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才這樣做的,我感覺不大靠譜,畢竟康熙有90多個孫子



半島影視


你好,關於《步步驚心》雍正篡位奪權之說,民間有諸多說法,但都經不起考證和推敲,要知道,篡位奪權在古代可是重罪,而且風險極大,稍不小心就會有殺身之禍。而雍正繼位其中鬧得最廣的說法就是將“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其實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根本沒有歷史依據,因為當時滿漢蒙回四種主體文字相差很大,所以不可能出現所謂的篡改遺詔的說法。

還有一點就是雍正繼位,康熙前期已經做了很多佈署。因為新皇即位面對的問題會很多,有沒有權威,有沒有親信大臣,直接關係到皇位是否會坐穩,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軍權掌握在誰的手裡。在康熙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時,提前放出十三子,以助雍正順利繼位,因為他知道在十三子軍中威望甚高,而且和雍正情同手足。還有就是秘密召見九門提督隆科多,為的就是防止京城內亂。

所以說,雍正繼位是康熙內定好的,並不存在篡改奪權之說。






永不妥協57415857


不管在歷史上還是在《步步驚心》中,四阿哥的皇位都受到很多質疑,不僅是大臣,親生母親也一直不肯承認,因為康熙在生前並沒有表示過皇位會留給四阿哥,相反康熙一直比較偏愛十四阿哥,所以很多人懷疑四阿哥是修改了聖旨,將十四阿哥的十改成於,將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不管是民間還是宮中都謠言四起。

但是從很多細節都可以知道,康熙傳位的人絕對是四阿哥。首先聖旨上絕對不可能只寫四阿哥不寫名字,雖然胤禛和胤禵名字的讀音一致,但是在聖旨上還是能看出來的。其次皇帝根本無心傳位於十四阿哥,要不然以康熙的聰明,絕對不會再自己身體不好的情況下派十四阿哥去打仗。雖然康熙是比較偏愛十四阿哥,但是康熙也是一位明君,不可能意氣用事,他也可以看出來四爺的理政能力明顯高於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做事比較直接,作為一個皇帝還是太過稚嫩。所以雍正很早就看好四阿哥,但是因為太子事件,遲遲不立太子,就是怕再發生什麼意外。

最重要的一點證明無法篡改遺詔的證據就是,清朝的遺詔是用三種語言組成了,分別為滿文、蒙文、漢文,只有漢文是可以隨意更改的,滿文很複雜,根本改不了,所以篡改遺詔根本不成立。

但是很多人懷疑雍正來路不明就是因為他對兄弟們太過殘忍,很多人懷疑都是因為知道什麼內幕才會那麼殘忍的對待。


閻君息怒1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太子,引起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覬覦。當時有十二位成年阿哥,真正要爭奪皇位的只有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雍正皇帝)、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禎,老九、老十助老八爭位,是老八同黨。

他們自己並無野心;老十三助老四,他自己也無意爭位;而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深知皇位輪不到自己,也無此奢望,便安穩地當著親王。

後來,老大因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帝終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兩次廢黜,第二次廢黜後將其終生圈禁並昭告天下,說不再立他,也不許任何人再舉薦他為太子。

老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車之鑑,不敢再攪這趟渾水,主動退出。實際的競爭者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後,老四勝出,即雍正皇帝。

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位阿哥,形成了五大朋黨,他們之間展開了奪嫡之爭。

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但是成王敗寇,一將功成萬骨枯!失敗者的結局甚是悲慘!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

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

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后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

有鑑於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鹹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他是個明君而非仁君,明君指的是治理國家能力很強,但在某個地方也犯下了嚴重錯誤,但總的來說是七三開的,即成績七分,過錯三分。

可以這樣說,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

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侷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

這樣說並不是要抹煞他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封建社會中,即使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陰謀手段和殘酷鬥爭來奪取和鞏固統治,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努爾哈赤都有屠兄弟、殺兒子、逼父親的行為,雍正並不是個例外。

他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勤於政務,洞察世情,以雷厲風行的姿態進行整頓改革。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啟下,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