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稱,東非現正深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災害。2月12日聯合國發文稱,一場重大的人道主義危機迫在眉睫。東非大約1900萬人已經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

目前,4000億沙漠蝗已經飛過紅海到達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亞國家。專家稱,由於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屏障,沙漠蝗蟲很難入侵中國。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生長在這片古老大陸上的農作物自古以來就面臨著蝗蟲的威脅,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經開始記錄蝗災,幾千年的“抗蝗史”令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抗災經驗。

假如沙漠蝗蟲入侵中國,古人有多少種辦法可以應對呢?


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天災還是人禍?古人應對蝗災的總體思想

歷史上的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洪水、地震、蝗災等災害在中國史籍中屢見不鮮。

民以食為天,不管是底層的百姓還是高高在上的貴族,解決吃飯的問題始終是一等一的大事。

因此,對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蝗災理所當然就成為了古人災害研究的重點對象。據統計,明朝的地方誌的“災異”中,蝗災被記錄的次數最多。

蝗災來襲時有多恐怖?漢武帝時爆發的一次蝗災,“赤地千里,或人民相食”,明弘治六年(1493年)六月,京師“飛蝗自東南向西北,日為掩者三日”,遮天蔽日的蝗蟲竟把太陽都遮住了,這真是駭人的景象。

中國人與蝗蟲的相愛相殺,從有文字記載來看就已經有了三千多年,對蝗災的總體認識也上升到 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即蝗災與地震、水旱等災害不同,它並非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人類對付蝗災是可以人定勝天的。

明朝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在《除蝗疏》中就提出了這一精闢的看法,他認為水旱為災,尚有幸免之處,而蝗蟲大軍所到之處是“草木皆盡”。水旱純屬天災,非人力所及,即使是傳說中的盛世堯舜時代,也不能完全克服。但是蝗災不然,它是可以通過盡人事而消除的。

另外,洪水不能漫過高崗,旱災時也只需要一水井就可以救活一大批人,面對無差別攻擊的蝗蟲該怎麼辦呢?那隻能憑藉國家政令,中央地方一齊發力,人民群眾勠力同心來迎敵。

概況來說,古人對抗蝗災的總體指導思想是蝗災雖猛,但並不可怕,只要充分發揮人力,可以“合眾力共除之”。

具體到防治措施,在幾千年的“抗蝗史”中,古人也總結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奇招怪招,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蝗災爆發前,防患於未然

蝗災不像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可抗拒,如果預防工作做得好,可將討厭的蝗蟲扼殺在搖籃裡。

一、覆其巢穴,捕殺幼蟲

蝗蟲之所以會成災,取決於它的遷徙方式。蝗蟲可以一邊遷徙,一邊繁殖。從蟲卵到成蟲也往往只需幾個月的時間,而且天氣越熱,生長越快。

古人也認識到蝗蟲的這一特性,《農政全書》中記載,“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群行,是名為蝻。又數日即群飛,是名為蝗……又數日,孕子於地。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為蝻,蝻復為蝗。如是傳生,害之所以廣”。

蝗蟲如此這般生了就吃,吃了接著生,正得益於其超強的繁殖與生長能力,因此預防蝗災的第一招就是釜底抽薪——破壞其生存環境。

古人認為,蝗蟲最初產卵於河湖沼澤之處。地方衙門可在霜降之後,糾集民力前往水澤割草,放在高出暴曬,待水草乾燥後可作為柴薪之用,要不就乾脆就地一把火燒掉了事,令蝗蟲無處安身。

蝗蟲已經產卵了,如何處置?

地方長官應該時刻警惕,派人視察,如果發現有“土脈墳起,即便報官,集眾撲滅”。

如果蟲卵已經孵化為蝻,那就要採用“開溝捕打”的辦法滅蝗。

其法:預先判斷蝻的移動方向,挖溝,每隔一段距離再挖個坑掩埋幼蟲。剿殺開始之前,先安排一人鳴鑼,將蝻趕至溝中,然後無論男女老少各自手持掃帚、簸箕等工具進行撲殺。


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二、斷其食物

王禎在《農書》中提到,“蝗之所至,凡草木葉靡有遺者,獨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亦不食豌豆。宜廣種此”。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蝗蟲雖然雜食性很強,但也是挑食的,其中芋和桑不吃,水生作物菱角和芡實不吃。農人可以多種這些作物,一方面可以少種糧食資敵,一方面萬一發生災情,在糧食顆粒無收的情況下還有食物備荒。

此外,將秸稈灰和石灰按比例調和,灑在禾苗上,也會使蝗蟲大倒胃口,避之不及。

蝗災爆發時全民捕蝗,可殺可吃

蝗災爆發後,全國會立即進入緊急狀態,中國曆朝歷代面臨蝗災時都如臨大敵,會出臺一系列緊急措施抗災,其中宋代最為嚴格。

宋淳熙敕:諸蟲蝗初生,若飛落,地主鄰人隱蔽不言,耆保不即時申舉撲除者,各杖一百。許人告報。當職官承報不受理,及受理而不即親臨撲除,或撲除未盡,而妄申盡淨者,各加二等。諸官司荒田牧地同。經飛蝗住落處,令佐應差募人,取掘蟲子。而取不盡,因致次年生髮者,杖一百。諸蝗蟲生髮飛落,及遺子而撲掘不盡,致再生髮者,地主耆保各杖一百。

根據宋代淳熙年間的這道敕令,如果有了蝗災的苗頭,地主隱瞞不報或者地方上的耆保不及時撲滅,要受到杖責一百的處罰;如果有人報告後當職官不受理,或受理了卻未親臨一線撲滅而謊報已經消滅乾淨的,罪加二等。甚至在蝗蟲繁殖處,官府也要安排相關人員消滅蟲卵,如果因為沒有斬草除根導致第二年蝗災再度爆發,當職官和地主耆保杖一百。

綜上可見,預防蝗災是秉承著各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的原則,如果預防不力,相關官員必須受到責罰。


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一、蝗蟲如何捕殺

當蝗災發生時,政府不得不集全國之力與之周旋。

例如漢武帝時擔心地方官員抗災不力,專門從中央派出御史擔任捕蝗使,分道捕蝗。唐玄宗時,宰相姚崇派人捕得蝗蟲四十萬石。

捕捉這麼多的蝗蟲必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除了政府認真履行職責,更需要發動群眾的力量。甚至在某些時期,政府懸賞發動群眾捕蝗。

後晉天福七年,朝廷下詔,百姓捕蝗一斗,可以獲得一斗粟的報酬。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此措施必然引導群眾加入與蝗蟲大作戰的浪潮。

南宋時,為了指揮群眾捕蝗,政府總結了歷代的捕蝗經驗,編制了捕蝗技術手冊,當時稱為“”捕蝗法”,其關於捕蝗、殺蝗的具體方法見於《救荒活命法》記載。

捕蝗法:蝗在麥苗禾稼深草中者,每日清晨,盡聚草稍食露,體重不能飛躍,宜用栲栳之類,左右抄掠,傾入布袋,或蒸或焙,或澆以沸湯,或掘坑焚火,傾入其中,若只瘞埋,隔宿多能穴地而出。

蝗蟲清晨聚草不飛的生活特性已為古人所掌握,捕捉到蝗蟲後可採用蒸、烤、澆開水等方式殺死。

二、蝗蟲怎麼吃?

從現代營養學看,蝗蟲富含蛋白質,是不可不多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如果白白地殺死或者掩埋豈不可惜了?

古人當然明白這一點,既然蝗蟲能把人們搞得顆粒無收,人們何不以牙還牙,享受這一天賜的美食呢?因此,古人總結了一套蝗蟲的吃法。唐太宗就曾經帶頭食蝗,為民眾表率。

徐光啟《除蝗疏》記載,在京城以南、天津一帶,當地農民遇上蝗災時,就捕蝗作為食物。在城市裡,蝗蟲還成為友人間相互饋贈的高級食品。

有商業頭腦的還將蝗蟲曬乾出售,數文錢可以買一斗,或者將吃不完的蝗蟲儲存著,等到冬天糧蔬匱乏時充作食物。蝗蟲的味道,據稱與蝦類似。


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蝗災過後需斬草除根

蝗災過後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蝗蟲很可能會在第二年捲土重來,因此需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在之前的宋淳熙令中,已經提到了殺蟲卵的方式,元代則將其制度化。

據《元史·食貨志》記載,每年十月,州縣正官要巡視轄境,發現有蝗蟲產卵則想方設法清除。

徐光啟研究發現,蝗蟲產卵選擇高亢的黑土,用尾部插入土中下子,深不到一尺,並且會在土中留下孔穴。

由於蟲卵會在春季孵化,所以必須在冬月斬草除根,政府仍可給盡力殺蟲卵的農民給予獎勵,數石粟易一石卵。

其具體做法是在秋收之後就進行耕地,通過不斷翻覆田土殺死蟲卵,此外還可焚燒秸稈,收肥田之效的同時還能殺死剩餘的蟲卵。


非洲蝗入侵南亞,假如中國古人遇上它該咋應對?

總結

據《中國災害史·總論》的統計,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宋朝之前大約平均9年一次,宋朝之後,大概5年兩次,蝗蟲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

在漫長的鬥蝗史,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蝗術”,從預防、抗災到善後,各種方法層出不窮,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參考資料:徐光啟《農政全書》、高文學《中國災害史·總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