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奎文閣


掌故知魯 | 曲阜孔廟奎文閣


奎文閣,位於曲阜孔廟內,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曆史的藏書樓閣。《說文解字》釋曰:“奎,兩髀之間。”《莊子·天文書》中則載:“西方十六星,象兩髀,故曰奎。”奎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28星宿之一,又稱為“奎木狼”。從星象圖來看,“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讀音上,“奎”與“魁”同音,就將“魁”獨佔鰲頭之意賦予了“奎”。兩者結合可謂意頭十足,深受古代科舉士人喜歡。早在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中,就有“奎主文章”之說,奎星在隋朝之後也逐漸被引申為主管文運興衰的神。“奎文閣”之名,也正是喻意孔子為天上的“奎星”。

孔廟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它的建構折射著中國傳統思想的光輝。《論語》載:“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國人不僅將中庸作為立德修身的指導,還將這種思想運用到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中。孔廟整體以大成殿、奎文閣、寢殿三座大型建築為中軸,其他庭院建築分居兩側,並多以自然長青的植物為飾。這種構造完美地詮釋了不偏不倚、天人合一的精神。孔廟本身以祭祀為主,中軸三座建築中有兩座供奉先人的建築:大成殿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寢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而以藏書為主要功能的奎文閣位於孔廟的中軸線上,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奎文閣也並非只有藏書功能,王純在《從奎文閣藏書樓看儒家思想對建築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奎文閣前院,是明清兩代祭前進行各種準備工作的場所,除奎文閣樓上藏書外,祭祀時其樓下是過殿和孔子夫婦及四配十二哲祭儀的彩排處,大中門是衍聖公及陪祭人員舉行戒誓儀式處……由此可見這一院落在祭祀中具有重要作用。”

封建統治者為實現鞏固統治的目的,常常實行“尊儒重道”的文化戰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賜孔廟經史書籍及太宗御製書籍2150卷,藏於孔廟書樓。以後歷代不斷添補,藏書數量與日俱增。奎文閣的形成時間應當比宋初真宗賜書時間略早,建築形制也幾經改變。其初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但僅備雛形,當時被稱為“書樓”。有記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即宋真宗趙恆親臨曲阜祭拜孔子的第二年,就曾詔令將御賜的太宗御書、《九經》並塗金器物,“置於廟中樓上收掌,委本州長吏職官及本縣令佐等共同檢校”。奎文閣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完善,改名“藏書樓”。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完顏璟重新修繕書樓,改為三簷並定名為“奎文閣”。金雖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在金章宗年間,重視禮樂,大修孔廟,推崇儒學。《金史·本紀九》載:“律科舉人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論語》、《孟子》,涵養器度。遇府、會試,委經義試官出題別試,與本科通定去留為宜。”還有記載,“辛巳,詔修曲阜孔子廟學。”可以說儒學在當時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廟遭遇雷火,奎文閣被焚燬,於次年開始重修,至弘治十六年(1503年)完工,將其擴建為三層七間。

奎文閣結構獨特,工藝精巧,在中國樓閣建築史上獨具一格。現存建築為明弘治十七年遺構,閣樓東西闊30.10米,南北進深17.62米,高23.35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更有光緒二十四年改成的黃琉璃瓦覆頂。它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為我國古代十大名樓之一。奎文閣矗立於磚砌平臺上,其通柱直達上層簷柱,撐起建築總體。柱上再架斗拱,上層斗拱單翹重昂七踩,承上簷;中層斗拱單昂三踩,承上層腰簷,另一層重翹五踩,承平座;下簷重昂五踩,承下簷。由此撐起上二層樓閣的重量,這種技藝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堪稱孤例。整個樓閣為木質結構,柱、梁、檁、枋等互相咬合,不用一枚鐵釘。磚石窗欞雕刻精細,彩繪逼真。三重飛簷,層層疊疊,營造出中國古代建築穩重又不失靈動的韻味;四層斗拱,山節藻梲,是古代墨香與現代的緊緊榫接。樓閣原上層收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為祭祀彩排場地,正中的匾額乃為乾隆所題。奎文閣歷經千年風雨依舊穩固如初。有記載,清康熙七年魯西南地區發生過一次大地震,曲阜城“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保存如初。

閣前廊下東西兩側,立明代石碑兩幢。西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所立的《奎文閣重置書籍志》,碑文記載了明正德六年(1511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曲阜、進駐孔廟,“秣馬於庭,汙書於池”,將奎文閣藏書“焚燬殆盡”,之後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以致“閣中之書,天下莫備焉……命禮部頒御書以賜,崇儒重道可謂至矣。止於《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通鑑綱目》者,取諸言之正且純者,其他不以典也……”明清時期增設奎文閣七品典籍官一員,專門管理書籍典章。後由於朝代更替,戰亂頻繁,很多典籍都已散失,現存典籍多保存於孔府檔案館中。

廊下東首之碑刻為《奎文閣賦》,系由明代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撰文,書法家喬宗書丹。整篇文章神完氣足,璧坐璣馳,將奎文閣古韻描寫得淋漓盡致。賦曰:

“偉新廟兮即宮,突高閣兮麗空。海之右兮山之東,極灝業兮爭蘢褪。納沆瀣兮超鴻様,表日觀兮來天風。忽秋令兮始肅,見奎星兮正中。初徙籥兮檻前,暫徘徊兮戶外,殿庭兮巍峨,與茲閣兮相對。亭碑矗立兮林立,壇屋隱兮如蓋。昔金元兮始構,幾歲序兮更代。嘆軒楹兮未燼,紛瓦礫兮浮瑾。及輪奐兮鼎成,藹冠裳兮鹹萃。覽舊跡兮無餘,撫孤根兮一檜。吁嗟乎!靡麗兮娉婷,彼青雲兮落星。懷望兮怔營,或籌邊兮見京。夫豈若睹羹牆兮故宅,誦典則兮遺經,宛蝌蚪兮孔壁,恍金絲兮魯聲,感春秋兮絕筆,憶詩禮兮趨亭,奇文兮籀史,脫虐焰兮秦坑,藉鬼神兮呵護,關山川兮精英。乃有韋絕兮竹簡,石墨兮溪藤,汗牛充棟兮不可以數計,又奚問何名?幽並兮青兗,渺宮牆兮在眼。景行兮高山,每為憾兮不淺。金書兮玉節,幸吾書兮未晚。溯秋霄兮愈沆,恨夏日兮猶短,仰聖道兮彌高,思古風兮漸遠。閱千載兮一時,曾一概兮不滿。顴遺駕兮可攀,尚頹潑兮在挽。咦曛!靈有地兮傑有人,賢有象兮國有賓。下后土兮上高旻,軼倒景兮離塵紛,博典冊窮皇墳,厲夕惕兮求朝聞。豈徒析蟲魚兮隱義,辨豕亥兮疑真,訝雨栗子兮天半,降青藜兮夜分。蓋方舞幹羽兮七旬,遍絃歌兮八垠,佔聚緯兮周髀,聽園橋兮成均。殆將興兮吾道,庶不朽兮斯文。巍乎高哉!勢不可以極,茲閣之名兮並列宿而俱存。”

明正德年間,山東巡撫陳鳳梧在登臨奎文閣後也賦詩道:“嵯峨傑閣出宮牆,上有云梯百尺長。丹碧九霄明日月,牙籤萬軸映奎光。滄冥俯視東洋外,岱嶽平臨北斗傍。何幸登高豁心目,願從聖道竊餘芳。”

孔廟奎文閣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瑰寶,其文化意蘊更是深厚至重。端莊肅穆的建築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中,人文與自然的統一,傳統與現實的協調,無處不散發著傳承了千年的翰墨香氣。守青燈與黃卷,看飛簷與璃瓦,千年奎文閣的魅力只能慢慢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