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蒙汗藥是如何製成的?又該怎麼解?

未鳴讀史


《水滸傳》中“母夜叉”孫二孃那句“吃了俺的洗腳水”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那婦人哪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噤了口,望後撲地便倒……只聽得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孃的洗腳水!’”


這個經典片段在《水滸傳》裡《孟州道母夜叉賣人肉》裡有詳情地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

孫二孃欲將押送武松的衙役和武松一齊灌醉後剁家其肉做成人肉包子,但伎倆被武松識破。

經張青和解,三人結拜為兄弟。而這個故事裡的“洗腳水”便是我們所說的蒙汗藥。

其實《水滸傳》中許多故事情節都有提到蒙汗藥。比如《智取生辰綱》就將晁蓋等人下蒙汗藥的經過寫得淋漓盡致。

而梁山好漢中也有很多吃了蒙汗藥的,比如魯智深、宋江、戴宗等人都被下過蒙汗藥。
既然蒙汗藥在古代早已成名,那麼古人是如何製成的呢?


據史書記載,蒙汗藥是由曼陀羅花製作而成。此花又名洋金茄花、山茄子、風茄兒、曼扎等別名。

一般生活在亞熱帶地區,喜溫向陽,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擁有,所以取材比較容易。

對於何時開始製作蒙汗藥史書並未記載,但其製作過程是稍有文字敘述的。

《嶺南瑣記》與《植物名實圖考》中都有言:

“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又一說是因曼陀羅這種植物無處不是毒,其花開於夏秋之季,其葉似漏斗般形狀。葉、花、果實都含有麻醉成分。

因此古人便將曼陀羅花曬乾,磨成粉狀,將其倒入酒中予人喝下,可使人渾身無力,精神恍惚,重者不省人事。

還又一說法是將另一種劇毒烏草與曼陀羅一同製作。

此草有一種化學物質可使人的精神末梢先興奮後麻醉。但這種草是劇毒,少則昏迷,多則喪命。

蒙汗藥有如此功效,是古人常用藥之一,而此藥又便於取材且藥效快,麻醉效果極佳,受害之人不少,這應當如何解此藥呢?


此藥易取也易解,在孫思邈《千金方》中有云:“甘草解百藥毒。”而《水滸注略》中亦有言“急以濃甘草汁灌下,解之。”

甘草作為藥材歷史悠久,在《神農本草經》就有其相關記載,而陶弘景又言:

“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時有“國老”之稱。

而李時珍在《草本綱目》中也有所記載:

“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甘草有解毒、止痛、抗癌等作用,更有補脾益氣之效,緩急解毒之益,解毒、治乏力等甚佳。

此藥雖好,但難製作過程複雜,一般家庭不會常備。但眾多家庭因曼陀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而種於庭院之中。

這時就要特別注意了,尤其是孩子,若是稍有不慎中毒,還是及時送往醫院為妥。

古人常用的藥除了蒙汗藥之外,還有與其並稱為四大名藥的其餘三種分別為春藥、長生藥、砒霜,又是什麼來頭?

春藥:


春藥乃是一種使人精神亢奮,增強人性慾的一種藥物,被稱為“淫藥”,或者“催欲藥”。

由於古代人奉行的是三妻六妾之制,所以有很多人縱情淫樂。而古代帝王用此藥的也並不少,漢成帝就經常使用此藥與趙飛燕共度良宵。

此藥主要成分有肉桂、鹿茸、九香蟲、海馬、陽起石等眾多藥材組成,製作過程繁雜。

為了滿足皇室及龐大的市場需求,古代煉製大量的壯陽藥,不少人因此藥而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長生藥:


古代皇帝登上寶座後更非常怕自己不能長壽,而為了幫助皇帝“解憂”和奪取權利,各種長生不老之藥就被研製而成。

但生死有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古代帝皇只求自己青春永駐,對死亡非常恐懼,於是便讓人專門負責煉製丹藥。

據說丹藥從秦始皇時期就開始擁有。用各種藥材在煉丹爐裡煉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才製作而成。

但此藥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且含有大量有毒物質、重金屬等。

但是那些被恐懼迷失了機智的帝皇卻樂此不彼,大量服用,卻適得其反,讓自己更早地與閻王爺見了面。

砒霜:

宮廷劇裡面後宮之爭,使用砒霜害人的並不少見。
砒霜有劇毒,是一種無味能溶於水的白色粉末,毒性極強,服用後能迅速破壞人體的細胞組成結構。


使胃腸膜出現潰爛,破壞人體內臟,損壞人的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能使人迅速歸西。

砒霜的主要成分是砷,其化合物毒性強烈,且很難在人體中被檢測,故嚐嚐被用來當作暗殺藥物。

砒霜毒性雖強,但在當今的世界中,也有一定的有益作用,尤其是對一些血液類疾病。但此藥不宜接觸,還是謹慎為好。


史之策


回答問題之前先看了大家的評論,都認為蒙汗藥是曼陀羅花,這種植物的種籽我誤食過,用親身經歷證明言之有理。事情要推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初,七億國民都處在溫飽線上,為了改善生活,爺爺和父親辛辛苦苦釆了一麻包曼陀羅籽,加工成食用油來炒菜,半個月後全家中毒,舌幹、體乏、沒精神、貪睡等不適症表理出來,當初並不知情,以為是身體上火了,後來是我媽最先發覺到的,才停止食用,全家上火症狀消失。


金銀傳說


古代的蒙汗藥,是如何製成的?古代的蒙汗藥,現在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蒙汗藥是一種植物,名字叫曼陀羅,有野生的,有家裡種植的,蒙汗藥是用曼陀羅製作成的,曼陀羅,也叫金洋花,各地方名字很多,八月份開花,開花喇叭形狀,有白色的,有紫色的,有黃色的,白色的是最多。

曼陀羅有家裡種植的,一顆曼陀羅,如果給它一點農家肥,可以長得很大很大,秸稈很粗,葉子也很大,開的花朵也很多。曼陀羅在連雨季節怕澇,如果家裡種植曼陀羅,注意防澇,澇大了曼陀羅可以自然死亡,曼陀羅怕風,秸稈很脆,曼陀羅最好是綁在樹枝上,防止風把它刮斷。



曼陀羅這種植物全身都是毒,曼陀羅這種植物的味道也不是那麼好味的,開的花有點淡淡的香味,如果想留曼陀羅的種子,曼陀羅先開花的不要去採摘,讓它自己慢慢的去變成種子,曼陀羅的種子一個月就能成熟,曼陀羅的種子渾身都是刺,很扎手,如果要留種子,在種子成熟前,我們要每天觀察曼陀羅的種子,如果成熟了,及時的採摘,如果不採摘,曼陀羅的種子自己會裂口,種子撒在滿地。


曼陀羅越到秋天涼爽開的花朵越多,早晨開花,晚上就可以採摘,採摘以後,把曼陀羅的花晾乾保管,以防止腐爛。

野生的曼陀羅和家裡種植曼陀羅療效一樣,同樣都有劇毒,如果不小心吃了曼陀羅,人會精神失常,幻覺,自己什麼不知道,這就是輕微的中毒,有一個老太太,為了治病,用曼陀羅的葉子,煮水喝,中毒一個月,自己什麼不知道,在家躺了一個月以後清醒過來,如果想用曼陀羅治病,千萬要小心。


古代的蒙汗藥,也就是用曼陀羅製成的,為了小心,我沒有必要說,需要了解的,大家可以上百度查一下。

曼陀羅屬於中藥,可以治療很多的病,風溼病,用曼陀羅的花泡酒,哪疼擦哪,只能外用,不能內服。也可以用曼陀羅葉子秸稈,用鍋燒開水,泡腳洗腿來治療風溼病,在古代麻沸散,就是用曼陀羅和罌粟製作出來的。

如果誤食了曼陀羅中毒了該怎麼解?現在曼陀羅一般家種植的很少,大家都知道曼陀羅全身都是劇毒,都十分小心,儘量的避免靠近它,有的人一旦中毒了,有的人說用甘草煮成水,喝了甘草水,就可以解曼陀羅的毒,這個我不是十分了解,現在也看不到有誤食曼陀羅中毒的,也沒有看到用甘草能解曼陀羅的毒,如果誤食中毒最好是上醫院,讓大夫用的方法治療解毒。


聖伯


一:謀財害命的花

有人研究草藥是為了救人,有人研究草藥是為了謀財害命!

1985年,貴州、雲南一帶,接連發生18起用蒙.。汗藥搶劫的案件,致使24人中毒,3人死亡(有一人因神志不清,跑入河裡溺亡)。

可是,罪犯荀某搶得現金和物品折款共計只有3300多元。為了這三千多元錢,有3人命喪黃泉!

1986年8月,荀某被逮到時,他身上帶有約50克紫花曼陀羅子。

華佗所創的“麻沸散”配方雖然已失傳,但聰明的中國人對花花草草的研究卻從未停止!

“麻沸散”的主要成分就是荀某身上帶的曼陀羅子,雖然華佗被殺之後沒有了麻沸散,但又出了蒙.。汗藥。

《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一節: ”楊志、軍漢、都管等眾人在黃泥岡吃了晁天王等人賣的藥酒之後,一覺從日色當午,直到二更,方才得醒。而他們所押送的生辰綱早被取了個乾淨。“


(智取生辰綱)

看小說時,覺得很過癮,這種利用蒙.。汗藥搶劫的事我們稱為英雄好漢行為。

但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就沒有這樣的快意恩仇了!利用蒙.。汗藥搶劫致人死亡,要受法律的制裁,同樣也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二:蒙.。汗藥如何製成?

蒙.。汗藥的成分較為複雜,民間易見易得的具有麻醉作用的就是曼陀羅花,所以古代蒙.。汗藥的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羅。

第一種製作方法:曼陀羅子泡酒。

據荀某交待,他用了兩味中藥,一種是生根子,一種是曼陀羅子。先用生根子的汁液浸泡曼陀羅子,再把曼陀羅子放入酒中浸泡3日,便兌入果汁或酒品中騙受害人喝下!

飲用藥酒五分鐘後,受害者即感頭昏眼花,眼前似有蚊蟲飛舞,手腳不聽使喚,約十分鐘後完全進入昏睡狀態,能昏睡一到三天。

因為蒙.。汗藥這種麻醉作用,歷史上用此藥作案的人不勝枚舉。

明朝成化年間的桑衝,假扮成女子,利用蒙.。汗藥偷香竊玉,十年間作案183起,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採花大盜!


北宋慶州知府杜杞在平定廣西環州蠻人叛亂後,“五溪蠻反,杞以金帛官爵誘出之,因為設宴,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凡數千人”。

此處記錄的是當官的用曼陀羅花泡製的藥酒麻醉投降者並把幾千人殺害的事。這裡提到的蒙.。汗藥也是用曼陀羅花泡酒。

第二種製作方法:用曼陀羅花烘乾碾成粉末。

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曾在廣西為官,他的作品《嶺外代答》記載:“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 根據他的記錄,宋朝時,中國廣西一帶曼陀羅花到處可見,因此經常被強盜所用。

這些強盜把曼陀羅花磨成粉末,用來犯罪。。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是把乾花碾成粉入藥後具有蒙.。汗藥的作用: “八月採花,陰乾,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如醉,割瘡炙火,而不覺苦也。”

(曼陀羅花)

三:曼陀羅花中毒怎麼辦?

曼陀羅全株都含有生物鹼,主要有毒成分為莨菪鹼、阿托品及東莨菪鹼。種子毒性最大,嫩葉次之。曼陀羅中毒的解救方法多種,一般情況是離醫院近的話就近就醫!

當然,如果誤食過多或離醫院較遠的話,是來不及送醫院搶救的。

最有效又方便可行的方法就是:弄一盆香皂水給中毒者灌下,催吐!


這種方法適用多種食物中毒的早期!

例如,喝農藥自盡!不管喝下去的是什麼毒藥,只要沒有死,就兩個字:催吐!

曼陀羅花作為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卻也是害人的植物!我佛慈悲,但仍淨化不了人的貪嗔痴欲。

參考文獻:《刑事技術》《宋史.杜杞傳》《明朝酒文化》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在古代,蒙汗藥近乎神藥,因為其用途廣泛,似乎在哪裡都能見到。是江湖中邪門歪道必備隨身物品,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隨處可見的藥品。而其作用也是剛猛至極,似乎用上一點,中藥之人便會立即倒地不起,昏迷不醒。效果真的是如此嗎?又是如何練制的呢?



蒙汗藥的製作

在古代,沒有化學這麼一門,由於技術限制。古代製藥大部分都是植物藥,而關於蒙汗藥的製作方法一般兩種說法。

一、曼陀羅花

曼陀羅花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原產於印度,後引進中國,是一種很常見的花草。多野生在田間、道邊、河岸、山坡等地方,主要危害棉花、蔬菜等,具有一定的毒性。由於曼陀羅花的花、子有毒,所以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治療臉上生瘡,小兒慢驚,大腸脫肛,麻醉劑等病狀。


《嶺外代答》謂:廣西陀羅花,刻苦生原野,大葉局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悶,則挈篋而趨。

蒙汗藥就是所謂的麻醉劑,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阻斷M-膽鹼反應系統,對抗和麻痺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在古代經過熬製,曬乾,研磨等一些手段,將其製成粉末,放到酒水裡,喝其之人便會立即昏迷不醒。

二、烏草末

烏草末就是將烏草研磨成的末狀藥品,其中含有烏頭鹼,對人體的各種神經末梢及神經中樞具有先興奮後麻痺的作用。

《齊東野語》記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後活。”

由此可見烏草末也有麻醉的作用,在古代很多的麻醉藥中,都是以烏草末為主藥,由此可見,用烏草末製作蒙汗藥也很有可能。

蒙汗藥的解毒

在古代,如果中了蒙汗藥大部分是沒有性命之憂的,只要大睡一覺,待到藥性散了,毒自然就解了。除了這個最簡單的方法,若想早一些甦醒,大多的方法是喝甘草片熬的藥,甘草是一種很好的解毒良藥,人們在身體機能出現絮亂的時候,喝一些甘草藥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在現代方法更多,像催吐、洗胃、導瀉,靜脈輸液、利尿以加速毒物排瀉等均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沒有化學,醫學的前提下,仍能發明各種製藥方法,更是具有傳統的中醫體系。雖然在近代史時中醫受到了西醫的衝擊,甚至使人們懷疑他的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證明,我國的傳統中醫也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可,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醫精神必將走向世界。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蒙汗藥由於古裝電視劇的流行,讓這一味神秘發明在民間深度流行,基本做到了人人耳熟能詳,也知其用處,但是很少在市面見到。

蒙汗藥相傳用曼陀羅花的花朵晾乾後,磨成細粉而成。



曼陀羅花整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花的主要成份為東莨菪鹼及少量阿托品,而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東莨菪鹼。它的作用是使肌肉鬆馳,抑制汗腺分泌,因此古人將此花所制的麻醉藥取名為“蒙汗藥”相當於迷魂藥的一種。



宋朝《扁鵲心書》中說:“人難忍艾火炙痛,服此(曼陀羅花等)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述“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



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其苦也”都強調了它的麻醉作用。據說三國時期華陀所制的“麻沸散”也含有曼陀羅花,民間的“蒙汗藥”也是用其所制。

曼陀羅花用在正道上是一劑良藥,也是猛藥,但是用在了其它方面,也是貽害無窮。

曼陀羅花主要毒素成分為東莨菪鹼、莨菪鹼,誤食後會出現口乾舌燥、皮膚潮紅、心跳呼吸加快、頭暈,接著可能出現幻聽、幻覺、意識模糊、妄想等神經系統症狀。

早在宋朝就有用曼陀羅酒麻醉殺人的記錄。到了明代,更有很多關於蒙汗藥的成分、配製、藥理作用和消解方法詳細介紹。大明工科給事中陸粲稱桑衝用所謂“桃卒”“柳卒”等藥物姦淫婦女達十載之久。方以智《物理小識》記載是用威靈仙、精刺豆製成的。

清朝乾隆五年(1730年),大清皇城破獲一宗騙財、雞姦案,案犯就是用蒙汗藥混在菸草內麻倒對方洗劫錢財。

清末有首題作《拍花》的詩寫道:“拍花擾害遍京城,藥末迷人在意行。多少兒童藏戶內,可憐散館眾先生。”

《清稗類鈔》解釋:“即以迷藥絕於行道之人,使其昏迷不醒,攘奪財物也。”



蒙汗藥在中國的武俠小說裡也有大量出現,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晁蓋、吳用、劉唐等人就是用蒙汗藥迷倒楊志等人劫得生辰綱。當今也存在蒙汗藥,只是製作的成份可能有所改變。

解藥之法,清人程衡在《水滸注略》中介紹“急以濃甘草汁灌下,解之。”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據的。孫思邈《千金方》 中說:“甘草 解百藥毒。”李時珍 說得更清楚:“菓中有東茛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水滸》 中孫二孃 用的解藥即可能就是甘草汁。

相關記載 用曼陀羅製成蒙汗藥,是何人何時發明,尚不知。但古書中有關此藥的記載頗多。 我國最早一部醫書早已對此明確記載“神仙醉,押不蘆,曼佗羅等藥食之令人輕身通神見鬼”。這裡指通神見鬼是產生各種幻覺。 李時珍也介紹該藥“笑採釀酒飲令人笑,舞採釀酒飲令人舞,任人戲之,吾嘗試之乃驗也”。 宋代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載:“五溪壯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 明人魏浚在《嶺南瑣記》及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都有同樣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水滸》《孟州道母夜叉賣人肉包》中的一段話:“那婦人哪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噤了口,望後撲地便倒…只聽得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孃的洗腳水!’”這裡“母夜叉”孫二孃所說的“洗腳水”,想必就是大名鼎鼎的“蒙汗藥”了。 蒙汗藥為粉末狀,下在酒裡,故成懸浮液,酒色顯得有些渾濁。蒙汗藥與酒配伍,真可謂“珠聯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藥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


少華聊史


在武俠小說和歷史演義小說中,經常會看到蒙汗藥的身影,例如《水滸傳》中,蒙汗藥就經常出現,比如梁山好漢智取生辰綱,蒙汗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那麼,古代的蒙汗藥是如何製成的?又該怎麼解呢?

據記載,所謂蒙汗藥,是將曼陀羅花的花朵曬乾後,研磨成細粉而成。換句話說,蒙汗藥的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羅花。

曼陀羅花原產於印度,曼陀羅的名稱來源於梵文Mandala的譯音,它還有許多的別名,例如: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

《本草綱目》記載:

(曼陀羅)花、子主治諸風及寒溼腳氣,煎湯洗。又主驚癇及脫肛,併入麻藥。

而曼陀羅花成為蒙汗藥的主要成分,其原理是曼陀羅富含東崀菪鹼,東崀菪鹼是曼陀羅花發揮毒性(麻醉)的主要成分。

東崀菪鹼不僅具有麻醉效果,而且還是一種脂溶性化合物,當它接觸到人體的皮膚黏膜上時,很容易被吸入人體。換句話說,富含東崀菪鹼的曼陀羅能很快發揮麻醉效果。

史書上有關以曼陀羅作為蒙汗藥的記載有很多,例如,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記載:

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醉之,昏醉,盡殺之。

再如,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用風茄(曼陀羅花的別名)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那麼,蒙汗藥又是怎麼解的呢?

首先,蒙汗藥可以等藥效過後自然醒,或者直接用涼水打臉。此外還有藥物的解法。

例如,在沈括的《補筆談》中寫到,可以用一種名為“坐拿草”的葉子作為蒙汗藥的解藥,所謂坐拿草,就是指紫色曼陀羅花未開花時的植株。而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用大豆配上甘草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除蒙汗藥的麻醉效果。此外,用綠豆和甘草煎湯頻繁服用,也能很好地解除麻醉效果。


金兔歷史


大凡愛看武俠小說的人,經常會看到“蒙汗藥”這個神奇的藥物。那麼,這個藥物是不是真實存在呢?

肯定地回答,它是存在的。製作程序並不複雜,解的程序也不是很難,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它。

蒙汗藥的原料,大多來自於一種美麗的花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一種花,就是那妖豔的罌粟花,讓人迷幻,讓人沉醉,讓人上癮。但是,蒙汗藥的主要原料並不是罌粟花。那是什麼原料呢?

曼陀羅。

曼陀羅,是茄科曼陀羅屬植物,遍佈全球各地,中國大多省區都是存在的,生長於住宅旁、路邊或草地上。

這種植物花朵妖豔,可以入藥治病,當麻醉劑用。

事物都有兩面,既然可以治病,當然可以有其它用。曼陀羅可以製作成麻醉劑、麻醉粉、麻醉膏,這就是蒙汗藥了。蒙汗藥在遇火點燃的剎那,釋放出煙霧,這煙霧可以麻痺人的神經中樞,讓人昏迷。

但是,曼陀羅製作成的蒙汗藥,並不像電視所演,一點菸霧進去就能讓人立即翻到,不會的。這種蒙汗藥的煙霧,在濃度達到一定程度,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起到作用,而且並不是無色無味。所以,蒙汗藥的煙霧,適合在人睡著時使用。

而如果用粉末狀,則下入茶中,可以達到作用。

一般情況下,在食後半小時,最快20分鐘出現症狀,最遲不超過3小時。所以,不要看到電視中,剛聞到蒙汗藥的煙霧就不行了,那是不合理的。

蒙汗藥是有毒的,但不是無藥可解

無需質疑,蒙汗藥是有毒的,當食入或吸入的蒙汗藥濃度達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時處理,當事人的生命會受到影響的。

一般蒙汗藥中毒後,症狀多在24小時內消失或基本消失,嚴重者在24小時後進入暈睡、痙攣、紫紺,最後暈迷死亡。

對於中了蒙汗藥的人,第一時間是放到通風良好的地方,通過肺部充分的交換氣體,讓暈過去的人快速恢復。第二是利用解藥,如果不用解藥,人的恢復比較慢,搞不好人體機能會受到大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解藥至關重要。

蒙汗藥的解藥,非常好配置,主要的解藥就是甘草。

《中藥大辭典》記載:對於曼陀羅中毒,中藥解毒可用甘草30克、綠豆60克煎湯頻服或用綠豆120克、金銀花60克、連翹30克、甘草15克煎水服;亦可用防風、桂枝煎湯服。

因為曼陀羅花做成的蒙汗藥,比較好製作,因此,常有壞人拿著曼陀羅花做成的蒙汗藥到處做惡。對於這樣的行為,只能說是非常的鄙視了。江湖話說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抓,多行不義必自斃。

但,我們要更多看到蒙汗藥的原材料曼陀羅花對治療疾病帶來的正向作用,這點可以更多推廣。

蒙汗藥的製作還有其它原材料可以配出來,但主要還是曼陀羅花製作的比較廣泛,而且毒也比較容易解。

但不能因為好配好解,就作為自己做壞事的工具,這點非常不可取。畢竟,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壞事做過了,那會受到懲罰的,甚至蹲監獄或吃槍子,如此實在不划算。


藍風破曉


古代的蒙汗藥是怎麼製成的呢?

一般來說,蒙汗藥就是一種迷藥,成分可能不一,但是主要成分應該就是具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浸液,比如曼陀羅花,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麻醉效果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方便取得。

曼陀羅花中的化學成分主要有東莨菪鹼,莨菪鹼,還有有阿托品,曼陀羅素等。許多人看到這些化學成分第一時間肯定對它們的概念是模糊的。

東莨菪鹼是一種生物鹼,它對大腦皮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生物上可用於阻斷副交感神經,也可用作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莨菪鹼是副交感神經抑制劑,阿托品也是一種抑制劑。

總得來說,這三種化學成分都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

曼陀羅花中含有的這三種成分,使得曼陀羅花自身就具有極強的麻醉作用,使肌肉鬆弛,所以吃了蒙汗藥的人會渾身無力,而且還會使汗腺分泌受到抑制,所以古人就叫“蒙汗藥”。

曼陀羅和尋常的花朵不一樣,越到秋天越涼爽,反而開的花朵越多,早晨開花,晚上就可以採摘了,為了防止花瓣腐爛,採摘以後,要把曼陀羅的花晾乾,然後再保管。

古人制作蒙汗藥也是特別簡單,只需要將曼陀羅晾乾的花磨成粉末,就可以了。

而且神醫華佗曾經用曼陀羅用作麻醉劑,可以看出,曼陀羅只是暫時抑制人的神經,所以等到藥性散了,自然就解了。

蒙汗藥到底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書中沒有記載,但是古書中關於蒙汗藥的記載還是頗多的。

明代魏浚在《嶺南瑣記》中記載了,用風茄的粉末放在酒中,喝了酒,就會馬上睡著了。同樣的,書中所提到的風茄,和曼陀羅花屬於同一個茄種,兩者成分相近,都有麻醉神經的功效。

有人說風茄和曼陀羅花根本就是同一種植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曼陀羅花屬於曼陀羅屬,一般說的風茄是曼德拉草,不是同一個植物,但屬於一個種,根據生物學上對於種屬關係的分類,我們可以判斷這兩種植物的親疏遠近關係。

但是無論是野生的曼陀羅,還是家養的曼陀羅,都是有毒的,如果在現代不小心中毒了,還是最好去找醫生看看。

黑店那麼多,該怎麼躲過蒙汗藥的傷害呢?

蒙汗藥這個詞語在許多影視劇和小說中都會頻繁的出現,如果有人吃了蒙汗藥,就會昏睡過去,甚至趁此機會將他們殺了也不會有知覺。

在《七俠五義》中,提到了徐慶用蒙汗藥迷倒了人,盜取了黃金,也許大家對《七俠五義》沒有多少了解,但是《水滸傳》大家應該是相當瞭解的。

在《水滸傳》中,擁有大量蒙汗藥元素,比如十字坡開黑店的孫二孃,沒啥本事,全憑蒙汗藥“麻翻”住店的人後,做人肉包子賣。

在智取生辰綱時,吳用和晁蓋等八人將蒙汗藥放在酒桶裡,雖然楊志只喝了半瓢,還是渾身癱軟,動彈不得,書中寫到他們晌午喝下,直到二更天才醒,也就是現在的十多個小時,可見蒙汗藥的作用是很強的。

由於古代交通不發達,往往很長一段距離才能看到人家,這就導致黑店特別多,尤其是亂世之時,政府管控能力下降,各種牛鬼神蛇就會出來禍害人。

除了上文說的十字坡的孫二孃,大概在水滸裡面的每一個黑店,都是採用蒙汗藥將人麻翻,然後在殺人越貨,蒙汗藥可以說是必備的良方。

想要不中招,只能是多行走江湖,多一些閱歷,武松被髮配的時候路過十字坡,就識破了孫二孃的詭計,武松為何能夠識破呢?

根據清代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蒙汗藥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到酒裡面,然而由於不能完全融化,因此會有懸浮的東西,酒看起來就顯得黃了,我們知道武松是一個極度嗜酒的人,喝酒比喝水都多,所以,他自然輕而易舉的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關於中了蒙汗藥如何解,這也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在水滸中,一般都是用冷水往臉上一潑就見效了,《廣西志》裡也記載:“曼陀羅人食之則顛悶、軟弱,急用水噴面,乃解。”

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說蒙汗藥裡面真的是有麻醉劑成分,想要用冷水直接衝醒,也不是很容易。

程衡在《水滸注略》中介紹到,用濃甘草汁可以解蒙汗藥,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到了:甘草可以解百毒,具體效用如何,咱就不知道了,畢竟咱也沒吃過蒙汗藥。


史論縱橫


因服用曼陀羅花製成的藥物,而使汗腺分泌功能受到抵制而出現無汗、皮膚乾燥的症狀,如同將汗蒙在皮膚下面,所以有“蒙汗藥”之稱。

無論古今,壞人用之害人,而正義人士用之則留足智多謀的佳話。所以,蒙汗藥既是救命藥,也是害人毒。

至於《水滸傳》等小說中講的,人被蒙汗藥迷倒後,只要用一碗水或一口酒噴灑在其臉部就能喚醒,此類蒙汗藥似乎在後世也難以做到吧,所以應該是藝術誇大。

製法

據《後漢書》、《癸辛雜識》、《本草綱目》、《涑水記聞》、《嶺南瑣記》及《植物名實圖考》等中國醫藥類史料記載,蒙汗藥主要是從曼陀羅、草烏、洋金花三種植物中浸漬萃取。

如:萃取草烏中對人神經末梢有先興奮後麻醉作用的烏頭鹼;萃取曼陀羅中抑制汗腺分泌、使肌肉鬆弛無力的麻醉成分;萃取洋金花中有麻醉致幻作用的東莨菪鹹、莨菪鹼、阿托品等成分。

據資料顯示,一般植物中的毒素是植物中的鹼成分,大多通過煮蒸植物的樣本,使其呈糊狀時,再進行過濾,並加入需要搭配的藥料粉末攪拌,接著將攪拌好的濾液烘乾或曬乾,然後將烘乾的藥餅研磨成粉即可使用。

如果,想檢驗所製作的蒙汗藥效果好壞,只需將放入蒙汗藥的藥酒酒在地上,氣泡越強烈藥性則說明藥性越烈。

不過,古代西方使用的蒙汗藥主要是從曼德拉草中提取麻醉毒素,而該草被西方的人們稱為“天吏的小號”,還有“魔鬼的呼吸”的別稱,其萃取方法與中國古代大同小異。例如: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原始居民常將這類麻醉藥塗抹於箭矢等武器上,用以獵殺獵物和對付敵人。

但是,到了19世紀,東莨菪鹼加上嗎啡便成了人們普通使用的止痛藥和睡眠誘導劑的常見成分。

解法

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大豆和甘草煮湯後,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除麻醉效果。

同時,在孫思邈的《千金方》、程衡的《水滸注略》等資料中,都有“甘草汁服(灌)下,解之”的說法。

記得小時候,鄰居的小玩伴拿曼陀羅果玩耍後,由於沒有洗手就拿饅頭吃,隨後就出現了中毒現象,先是上吐下洩,很快就陷入昏迷。

這時,家人急忙找來甘草(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煮湯給孩子灌服,約半個小時後,小玩伴便醒了過來。

顯然,甘草汁是解除蒙汗藥的最佳良方。

但是,從古至今,關注毒藥配方的人,卻明顯多於關注解藥配方。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雖然,蒙汗藥是有害藥物,多被不法分子用於害人,如:用“蒙汗藥”迷姦60名女星和女模案的李宗瑞,南京三人迷姦團伙案等。但是,蒙汗藥中的莨菪烷類生物鹼成分,卻有防暈動病(暈車、暈船)的鎮靜作用,可以用來止吐、緩解內臟痛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