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個策源地,即西方的德國和東方的日本,德國是歐洲老牌的工業強國,支撐起一支強大的軍隊並不稀奇。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不但侵略朝鮮和中國,進而又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那麼它發動侵略戰爭的大量武器裝備從何而來呢?其實,軍事實力的背後仍然是工業生產能力。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少年裕仁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從圍城到攻陷南京,僅僅用了四天時間,並且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而若從日本這個島國覬覦富饒的東亞大陸算起,他們整整用了四百年才攻到南京城下,因為日本人的第一支火槍,還是1543年從葡萄牙人手裡買的。而到了1592年發動侵朝戰爭時,豐臣秀吉派出的16萬士兵中已有四分之一使用的火繩槍,日本人當時稱大口徑的火繩槍為“鐵炮”。

明治維新起,日本人逐步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和現代軍隊體制,並且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1880年研製成功第一款國產製式武器“村田步槍”,到1898年被裝有新式槍機的“有坂系列步槍”所取代。尤其是甲午戰爭的豐厚回報,日本人將清廷賠償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廣泛用於教育事業和軍事工業。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明治天皇

日本國土雖小,“脫亞入歐”之後卻是亞洲第一個完成現代工業革命的國家。幾乎也是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擁有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在軍事擴張野心的刺激下,以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日本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猛烈擴張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僅1937年一年,日本的軍工投資就達到了22億3千萬日元(舊幣),是1936年的兩倍還多。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中日兩國的幾項重要經濟指標是:工業總產值日本是60億美元,中國是13億6千萬美元;鋼鐵產量日本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銅產量日本是8萬7千噸,中國是700噸;石油產量日本是169萬噸,中國是13000噸。這一財年日本的軍事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總投資額的61.7%,政府內閣的軍費撥款佔財政預算的50%,各種軍需品和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什麼叫“軍國主義”?這就是了。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日本的坦克工廠

日本當時已經具備年產作戰飛機1580架、坦克裝甲車330輛、大口徑火炮744門、軍用汽車9500輛的軍工生產能力,至於步兵輕武器、小口徑火炮和彈藥的生產能力,完全可以滿足日本軍隊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年需求量。這一點很重要,日軍的武器裝備未必有多麼先進,但是卻能夠做到自研自產、成體系和足量生產,是維持一支現代化軍隊作戰的基本條件。

在開戰之初,日軍僅僅採購了少量緊缺而未及研製的大型飛機,比如從意大利購買的100架重型轟炸機(實際交貨85架),其它武器並無多少外購,它與德國的關係暫時還不如中國,而美國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並不方便直接出口武器彈藥。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炮彈生產工廠

真正制約日本軍工生產的短板,是這個島國戰略資源的匱乏,它特別缺少棉花、羊毛、橡膠、有色金屬、石油和煤炭,比如其鐵礦石年產量僅有45萬噸,加上從朝鮮掠奪的60萬噸,也遠遠不能滿足每年600萬噸的需求量。因此它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石油產品、廢鋼鐵等戰爭物資,有人統計過,開戰前三年日本從美國輸入的上述物資佔到總消耗量的54.4%。

這就是美國所謂“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的為禍所在,並且美國人因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他們發覺日本的野心逐漸南移時,1941年初又開始推行“隔離主義”,拒絕向日本提供戰爭物資,走投無路的日本人只好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日本婦女檢查彈殼

另外一個幫忙的就是張少帥和他的東北軍,當時的東北僅撫順一地年產煤炭700萬噸,本溪年產60萬噸,兩個城市的合計產量居全國第一;鐵礦石已經探明的儲量中遼寧省就佔到了全國的79%,鞍山和本溪的鋼產量佔到全國的40%,再加上張作霖所建“奉天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和武器保有量,都被輕易送給了日本人。

二戰日本強大軍力從何而來?國土雖小為何打遍東亞和太平洋?

如果說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帝國主義還缺乏與中國全面開戰的底氣,然而“偽滿洲國”的建立改變了這一局面,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日本本土資源實甚貧乏之現狀,由此情勢為之一變”,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一聲嘆息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