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影視劇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認為一箭真的就能殺死人嗎?

周豪楠


弓箭是否能一箭斃命,下面容我細細道來!

弓箭起源於古代捕獵時期。在古代,人們的智力並不是很發達,生活技能都是通過不斷的發生偶然的事情 並通過不斷摸索出來的。

自從人類發現了動物的肉可以食用,並掌握了“鑽木取火”的技能,因為生存的需要人們發明了陷阱,也是由於戰爭 人們需要生存,人類發現發明的陷阱可以簡化,於是弓箭就出現了。

觀點:弓箭的傷害力不如現在的槍械,但只要命中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就可達到一箭斃命的效果,弓箭在古戰場應用比較廣泛,擁有很大的對敵殺傷力!





小帥影視666


我認為是可以的,比如在沒有盔甲保護的情況下,利箭射在頭面部、頸部或者胸腹部的某些位置,都能帶來致命的傷害。

冷兵器時代,弩箭是最重要的單兵遠程武器,製作簡單,操作方便,作戰的損耗成本很低,所以有很長的使用歷史。

在集團作戰時,集中發射大量弩箭,箭矢如雨,可以形成強大的火力壓制,給對方造成巨大殺傷,同時摧毀對方的對抗意志。

另一方面,弩箭也可以造成精準的殺傷,達到一箭斃命的效果。

比如元末明初,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率領幾十萬大軍圍攻洪都,朱文正、趙德勝等大將率軍頑強守衛。

雙方激戰多日,有一天晚上趙德勝坐在城樓上指揮,被一支弩箭射入腰部,“鏃入六寸”。利箭被拔出來,趙德勝自己嘆息說:“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說完,趙德勝傷重而死,時年三十九歲。

按照《明史》記載,趙德勝被射中“腰膂”,也就是被射中了脊椎,一箭斃命。

明末清初,清軍入川長途奔襲張獻忠,事先挑選箭術高超的射手,用斬首戰術,一箭射中張獻忠的額頭。但張獻忠當時沒有死,帶著箭傷藏身在一處柴堆之下,被擒而處死。雖然不是一箭斃命,也使他喪失了戰鬥力。

《聞見近錄》中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寵愛一位金城夫人,有一次宮中宴會,宋太祖命令金城夫人去給弟弟趙匡義折一枝花,趙匡義等她走遠,張弓搭箭,一箭把她射死。然後趙匡義翻身跪倒在宋太祖面前,哭著勸他為了社稷而自重。宋太祖沒有任何表示。

這個故事還有不同的版本,真實性讓人懷疑。後來到了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御駕北征,在高梁河大戰中大敗,宋太宗僥倖逃脫,腿上捱了兩箭,無法騎馬,只能乘坐一輛驢車潛逃。那以後,他的箭傷年年復發,宋太宗的死,據說也與這些箭傷有關。

有些箭傷不致命,但帶給人的傷害非常大,特別是一些箭頭殘留在體內,或者嵌入骨頭當中,過去的醫療水平有限,無計可施,讓人生不如死。

有時,人們還會配製毒液,浸泡箭頭,造成更大的傷害。


於左


由於弓箭告別戰場和日常生活已經好幾百年了,所以普通人往往缺乏對古代弓箭的認識。

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古代的箭頭什麼樣吧!

以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秦代長鋌三稜箭鏃為例,一種通長41cm左右,鏃首長4.5cm,重50克,一種甚至重量達100克。

我們的作者曾經復原過這種箭頭,然後使用25磅層壓漢長梢弓,在12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了1.44毫米厚的冷軋鋼板。

試想,一根鋒刃4.5CM長,全長90CM,全重超過100克(算上箭桿)的箭支,被古代上百磅的戰弓射出,然後插到人體要害處,可能插不死人嗎?

更別說,以巨大而著名的清代戰箭了。

梅針箭,箭桿以樺木製成,長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樺皮;箭鏃長三寸二分,寬四分。

鈚箭,箭桿以楊木製成,長三尺,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白樺皮;箭鏃長三寸五分,寬四分

以上兩種,都可以被稱為小標搶了……怎麼可能一下扎不死人?明軍可沒少吃這種重箭的苦頭,徐光啟的奏摺上可是說,八旗兵“專射面脅,每發必斃。”

而且實際戰場上,哪怕是穿了鎧甲,能頂住弓箭的射擊,但要是倒黴,中了一箭就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北宋攻打太原的戰役中,宋將李漢瓊“矢集其腦”,卻活了下來。可他的同事,宋將王廷乂卻“流矢中腦而卒”。


冷兵器研究所


如果你沒有直接面對過弓箭,你就不知道弓箭有多恐怖。

本人小學的時候,被人直接拿弓箭瞄準威脅。雖然是自制的簡易弓箭,箭桿也是歪歪扭扭,箭頭只是插在箭桿上的一根繡花針。

但是,當這樣的破爛弓箭拉滿弓,當我的眼睛清楚的看到箭頭上的針的時候,我還是感到深深的恐懼。這是人的本能。

我最後克服了恐懼,直面箭頭一動不動,我銳利的眼神最後擊碎了對方脆弱的心理,他放棄了,他崩潰了。

好吧,不吹了。其實是我姐一把拽爛了弓箭,救了我。😂

寫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說明,弓箭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武器,極具殺傷力!

在古代戰爭中,普通的弓箭,可以在100米的距離上,殺傷沒有鎧甲的士兵。在70米的距離上,對身披的扎甲的士兵造成傷害。有些強力的破甲錐,可以在這個距離上穿透鎧甲。



在50米的距離上,沒有任何鎧甲可以抵擋中國複合弓和英國長弓的射擊。是的,任何鎧甲都會被射穿。最堅固的板甲也不好使。

所以很多將領都是身穿重鎧,就是穿兩層鎧甲。


十八般武藝,射箭排第一。因為它能殺人於百步之外!

而強大的弓箭,加上來去如飛的戰馬,這就是無敵於天下的騎射。匈奴人、金兵、蒙古、清軍,都是靠此絕技,橫行天下。

最後,請自行腦補,箭如雨下的畫面。


上將噯福斯


看你們都是電視劇看多了,過去生產力低下,你有這麼多鐵匠,過去清代十里八鄉就一個2個鐵匠,一個縣就10個左右,一個鐵匠,一天打不出來幾隻箭頭,

我爺爺就是鐵匠,一天打材刀,也就3把5把的、還是2個人打,

80年代上海還有鐵匠鋪

博物館的箭頭不是常規用的箭,弓箭平射80米都沒有殺傷力,弓箭是往高空射,

在下降過程擊中人才要命,我小時候天天玩弓箭,一般就20-30米,然後想辦法把箭頭加鋼丁,箭尾用高粱杆,比較輕,這樣的箭有一定殺傷力,古代的箭桿都是用竹子和莫條做的,箭頭是鐵匠打的,古代鐵就是硬貨幣,箭雨根本就沒有,許多人談歷史總喜歡把電視劇情節拿來說事

大家說蒙古奇兵弓箭厲害

蒙古一隻箭哪裡來你告訴我,鐵匠打鐵

蒙古有多少鐵匠

箭桿有什麼做的,用竹子,北方沒有,用木條,粗細適中,逼直,上哪裡找,就是找到也不多,箭桿不直飛不遠

英法聯軍,大清這麼不用箭

如果箭桿是木條做的平射30米你試一下

過去打仗其實就是農民打群架

不要被電視劇忽悠了


上海美容老兵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基本上不可信,兩年前,被公司外派到非洲剛果去處理業務,我也跟著看過他們用弓箭。真實的弓箭。

他們打獵時用的弓很粗糙,箭也是自制的,國內射箭館裡的弓的級別比他們的好幾十倍,他們多是用木頭綁一個鐵錐,箭一般是溼木,有一定重量,也沒有箭尾,不像我們用的箭後面一般會有羽毛之類的箭尾,當地的農村裡基本上都是去打兔子之類的小型動物。他們的箭主要殺傷力在鐵箭頭,同時會在箭頭塗一些毒蛙的體液,這個麻痺作用應該是打獵成功的關鍵所在了。

實際上他們的普通弓箭基本上射不進皮肉太深,主要作用是刺穿表皮,然後通過毒液來麻痺,這種毒蛙的體液一般是讓動物跑不動,等待打獵完畢後失效,卻不會影響他們食用,我是不敢吃。我見過被射到的兔子,射得有點偏,射中後還跑了好遠,後來毒液發作了,跑過去撿的。電視劇裡演的一下就射穿人體基本上不可信吧,且不說戰場上各種混亂,就是一幅簡單的鎧甲也能把同是鐵製的箭擋在外面,箭的主要作用在於遠距離攻擊,加上可附加毒液效果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機車boy阿超


純粹的弓矢,如果不是射中頭顱或者內臟,應該不會一箭致死。但是如果抹上毒藥,那就是必死無疑。當然,在古代,毒藥和淬鍊毒藥的技術相對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應該成本太大,而且原料較少,除非刺殺關鍵人物,否則在大規模戰爭中不會用毒箭。弓箭目的就是削弱步騎兵的攻擊速度和力量,並使中箭的人暫時失去戰力,當然,直接殺死更好,但是並不是絕對理想的。


浩浩和湯湯


在戰場上,士兵的披甲率一般比較高,像八旗兵還戴有面具,一箭想要射死他們,太難了。如果甲冑適宜,挨好多箭都沒事。

在軍隊作戰中,士兵人均裝備弓箭在30支左右,一場戰鬥下來,弓箭基本射沒了,但雙方也很難死光,就這一點,就會發現,許多箭射不中,射中了射不死。

1、明軍的甲冑率

按照《四鎮三關志》的記載,明軍的著甲率很高。

可以發現明軍大量裝配甲冑,具體而言,步兵裝配棉甲、騎兵裝配鐵甲,騎兵軍官還有鐵護臂。這種情況下能一件射死也是難了。

沈周在他的《客座新聞》寫了一首描寫邊軍的詩歌:

從軍莫從口外軍,身挾戰具八十斤;

頭盔腦包占得七,頓項、掩遮從五論,

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均。

精工精鐵始合度,日夜磨淬光勝銀。

(平番得勝圖的明軍甲冑)

二五弓箭乃其服,隨身衣裳八乃定。

佩多身重難負荷,還須馬上看輕重。

甲冑重達四五十斤,標準重裝步兵了。

2、實戰中的表現

在遼東戰爭初期,明軍的裝備比較老舊,盔甲不是鐵片生鏽,就是缺乏,很難擋住後金的箭雨。

但經過整頓的明軍就不一樣了。在1629年廣渠門之戰中,袁崇煥親臨一線指揮,與後金衝殺。

(廣渠門之戰)

當時箭如雨下,史料記載“箭如蝟集,賴有重甲不透”,雖然身上中了n箭,但因為穿有重甲,沒法射穿,依然指揮如故。

3、清軍的甲冑

清軍一向以重甲著稱,徐光啟就說“先議盔甲。奴賊盔甲、面具極精堅”。(籌遼碩畫卷30).在清軍入關後,鄭成功的鐵人軍就學習自清軍。

(鐵人軍)

其實清軍在努爾哈赤時代甲冑就很好。1584年9月,努爾哈赤率兵征討董鄂部主阿海巴顏,在作戰中,努爾哈赤頭部中了一箭,情況是這樣子,“射上中首,貫冑,傷入指許”,頭盔上中了一箭,還射穿了,並且傷口有一個指頭肚那麼深。

努爾哈赤拔出箭,繼續作戰。之後,脖子又中一箭,史料這麼記載“中上項,砉然有聲,穿鎖子甲護項,拔之,鏃卷如鉤”。箭頭直接洞穿脖子上的鎖子甲,撞擊的聲音還很大。把箭頭拔出來,發現箭鏃已經卷了。

(八旗鎧甲)

這時候,因為傷重,努爾哈赤退出戰場。但可以看出,弓箭對有重甲的人傷害是很有限的。

參考文獻:

《籌遼碩畫》、《邊事小記》、《清太祖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不得不說有些影視劇拍的有點誇張了,古代戰場上的士兵,並不都是中箭立刻身亡的。主要還得看中箭部位,中箭的力度,箭矢的毒性等多重因素。

通常傷不及要害,即便”身被百矢”仍然可以殺破萬軍,順利大逃亡。


《湖廣總志·張定邊傳》裡就曾記載了,”定邊身披百矢,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理為帝。”不得不說,史料裡有誇張的成份在,但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最終鄱陽湖對決的戰場上,那麼混亂的情況之下,張定邊身上肯定中了不止一枝箭矢。而且最終張定邊不但沒死,還活了80多歲,朱元璋死了他都沒死。

但是運氣不好的,可能中個“流矢”,也會身亡的。


這裡就不得不提同一場戰役中的,另一箇中箭的倒黴鬼了,那就是主角之一陳友諒。陳友諒以60萬兵力橫掃朱元璋20萬人。在絕對優勢之下,打得朱元璋差點頂不住,要自殺。但就在這關鍵時刻,陳友諒狂妄了,作為主帥,非得衝到第一線。結果就那麼寸,朱元璋這邊的某個小兵在慌亂的情況下,射出了一枝他自己都意想不到,改變了整個戰爭格局的箭矢。陳友諒中“流矢”,當場斃命。因為這支箭從他左眼射進,貫穿頭顱。所以這個中箭部位非常重要。

但實際上在古代戰場上,射箭的一方甚至更願意“射不死”敵人。


在古代戰場上,事實上弓箭並不能達到殺人立即斃命的效果。因而靠那種中到特定部位而斃命的效果,在戰場實際運用中,是並不現實的。那麼就必須在箭簇上做足功夫。改變箭簇的形狀和在箭簇下毒就成了很好的選擇。


但是真正能夠達到“見血封喉”的毒藥並不能夠普遍運用。但是把箭簇弄髒,增加敵軍感染的機率,實際效果要比戰場立即斃命要來的好。因為在抗生素被發現的時代,受傷的士兵由於感染和傳染,會耗費敵人更多的有生力量。三國時期,樂進就曾大呼,”箭瘡發作,吾命休矣。”事實上,如周瑜等人都是死於箭瘡引發的其他併發症。


所以在古代戰場,有時候為了降低己方損失,不得已自己動手殺掉己方受傷的士兵。

此外,還有一種箭他不是由弓發射出來的,殺傷力驚人,中之必死。

古代戰場上,箭矢並不一定都是弓發射出來的,還有可能弩射出來的,而且弩和弩也不一樣,殺傷力也完全不同。其中有一種北宋時期的“床子弩”,可以瞭解一下。


床子弩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將一支箭射出的,往往要幾十人轉動輪軸才可拉開, 射程可達500米以上。中了這種箭,想活命那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了。一箭下去可以把敵人從馬上掀起來釘到城門上。


歷史上還真有個”大人物”中過此箭,那就是契丹大將蕭撻凜。這一箭下去,整個戰役格局為之徹底改變。由遼國強勢進攻,北宋嚇得要遷都,轉變成了宋軍高呼“直搗黃龍”。最終雙方談一談,最終談出了個“澶淵之盟”。


炒米視角


是可以的,主要看實際情況,但只要被箭射中,基本上九死一生。首先古代造箭造弓的技藝十分完善,一直都在加強弓箭的威力。普通單弓是軍隊長備的武器,通常是數百人一起放箭,射向天空在敵方軍隊上空形成箭雨,對敵方人員和士氣造成打擊,打斷進攻節奏。單弓殺傷力有限,被射中後不一定馬上失去戰鬥能力,士兵依舊有衝鋒能力,所以古代單弓起的殺傷作用有限,主要還是戰略作用。

但是單弓的威力依舊不能小覷,九死一生也是基於它而言的。古代醫術遠遠沒有現在發達,士兵中箭後,面臨的就是失血,感染,然後死亡,當時大軍動則幾萬,幾十萬,但藥品有限,士兵很難得到及時治療。其次還要看中箭位置,如果是要害部位中箭,那基本上就是等死,因為要救他代價太大了,主將不會這麼選擇的,救一個重傷員的藥品可以就幾個輕傷員。如果中箭部位不是要害,而且及時止血了,戰爭結束後基本上都會得到治療,但也會發生感染病變等情況,救好的可能性不大。

單弓是古代殺傷力最小的弓箭類武器,還有一些重型弓弩,被他們射中就是十死無生,就是一些將領也不敢說軍醫能把他們就下來。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弓箭為增加傷害,箭頭都帶有倒鉤,甚至一些特殊戰爭箭頭都會塗毒,一旦中箭,基本上就沒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