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了,都成為哪些國家?

滄桑的小老鼠


如果說在東方當時有一個羸弱的大國叫清朝,那麼與之相應的在西方就是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本來是歐洲五大強國之一,地跨東歐、南歐、中歐。在世界上它也是排的上號的列強,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民族複雜。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大國,說分裂就分裂,乾淨利索毫不拖泥帶水。而這一切我覺得民族主義功不可沒。

我之前寫過一篇英國為何能把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孟加拉分裂的文章,奧匈帝國有點類似印度這樣宗教民族眾多,本來也可以湊合著過,沒有文化認同感。一遇到外力作用,比如戰爭,就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


當時的奧匈帝國民族眾多成都沒有一個主體民族:日耳曼人23%,匈牙利人21% ,捷克人12% ,波蘭人11% ,烏克蘭人8% ,羅馬尼亞人5% ,克羅埃西亞人7% ,斯洛伐克人3% ,塞爾維亞人6% ,斯洛文尼亞人3% ,意大利人3%。


另外奧匈帝國的本質有點像貪吃蛇,圖中一個個個的數字代表的地區都一一併入到奧地利,最後長大的就是奧匈帝國。最要命的是這頭大蛇光貪吃沒消化好,長了好幾個腦袋,帝國出現了三個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奧匈帝國皇帝治下的中央政府。而匈牙利政府和奧地利政府還有自己的議會和首相。

所以在民族主義的撕扯下,帝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分裂的速度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奧匈帝國在成立前期,還是有過一段發展歷程的,當時正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帝國因為這次革命帶來的紅利,經濟和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然而,隱患只是被紅利所隱藏,該來的還是得來。

1914年,斐迪南大公非要去薩拉熱窩,被刺客扔炸藥沒炸死,還坐著敞篷車瞎跑,結果被刺客槍殺。

這個時候奧匈帝國怒了,太子爺雖然不受寵,但是被槍殺這事沒完。據說這事是法國挑起的,奧匈帝國是跟德國混的,所以法國為恐嚇一下這兩哥們。於是奧匈帝國要塞爾維亞嚴懲兇手,又覺得塞爾維亞護著刺客,乾脆抓著塞爾維亞發洩怒火。

可是,不光你奧匈帝國有人,塞爾維亞也有人,俄國就是塞爾維亞的把兄弟,德國又是奧匈帝國的把兄弟,於是俄國和德國這倆也幹了起來。這時候法國又和德國不對付,德國乾脆又進攻比利時,想借道比利時去幹法國。結果英國又看不過眼了,你打中立國是什麼意思?嗯?


於是一戰就這麼在互掐中爆發了。在這場戰爭中,奧匈帝國被打成了弟弟,本來就實力不濟,還愛惹事,這次被揍得慘兮兮。外戰不行內戰行,奧匈帝國乾脆把責任全都推給了國內。於是,大家都不願意了,跟著你混捱打不說還受你氣,乾脆獨立吧。

先是捷克斯洛伐克獨立,接著匈牙利獨立,特蘭西瓦尼亞也跟別人走了,南部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新的王國,簡稱南斯拉夫。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成了共和國,他們自己本身也被民族主義和外國勢力干預,一會兒是蘇維埃,一會兒又復辟成帝國,總之動盪不已。

於是在一戰後,奧匈帝國就分裂成了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這條使勁吞食的大蛇就這麼分裂了。


幾葦渡當年


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強國。也是1910年代世界(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八大國家之一,最終分裂成十個國家。



1.奧匈帝國建立於1867年,國土面積67萬平方公里。比中國4個山東省加在一起還要大。奧匈帝國領土面積在歐洲排第三,僅次於當時的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帝國。

2.奧匈帝國真正的崛起是在1806年奧地利軍隊打敗了法國皇帝拿破崙率領的軍隊。打破了拿破崙戰無不勝的神話,奧匈帝國組建了反法聯盟。最終在1815年將拿破崙的帝國滅亡了,奧地利趁機佔領了歐洲很多地區。

3.歷史上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和沙皇俄國組成了戰略聯盟。因此,在德國和俄羅斯的支持下,奧匈帝國佔領了中歐和南歐很多地區。



4.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波黑,1914年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波黑被暗殺,這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5.奧匈帝國人口5135萬,是由十幾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但是奧地利族人口和匈牙利族人口無法在奧匈帝國的人口結構中佔主體地位,並且經常屠殺鎮壓其他民族的起義。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奧匈帝國爆發了民族矛盾,因此導致奧匈帝國解體。

6.從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黑。此外,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還被波蘭、羅馬尼亞和意大利佔領。


香堂風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最悠久的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後裔,血統高貴。

該家族早在13世紀就佔領了奧利地,一直統治到二戰時期,長達600多年。

16世紀,奧斯曼帝國進攻匈牙利,打死了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差點佔領布達佩斯。

然而土耳其人也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由於匈牙利國王戰死,該國群龍無首,戰死的路易二世的姐夫,也就是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一面流淚,一面偷笑,奪取了匈牙利國王的寶座。

由此,奧利地的領土又包括了匈牙利。

這就是奧匈帝國的雛形!

在很長時間內,奧匈帝國是歐洲列強中(俄羅斯除外,他的領土主要在亞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奧匈帝國包括今天的奧利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4國,另外它還佔領了波蘭、意大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烏克蘭領土的各一部分。

表面上這似乎很牛逼,其實是很要命的。

奧匈帝國的控制地區,民族成分非常複雜,有二三十個之多。

大家記得電影《茜茜公主》裡面,茜茜公主的婆婆問她:你會幾種語言?

茜茜公主回答:德語和俄語。

在我們看來,會2種語言不錯了。

她的婆婆卻嚴厲的說:這太少了。作為皇后,你至少要會5種語言。

薩胖本來以為是婆婆故意刁難茜茜公主,後來才知道不是。

奧匈帝國各民族一共有高達20種語言(一個南斯拉夫就有七八種),所以婆婆的要求並不高。

據說因為語言太多,奧匈帝國軍隊的指揮官是很頭疼的,部隊都配備翻譯。

而茜茜公主的老公,能力平庸的弗朗茨·約瑟夫卻是一個語言天才,他會20種語言,是全國最牛逼的。

民族多,而處於統治地位的奧地利日耳曼人,只有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這些民族沒有一個好惹。

以奧匈帝國控制的南斯拉夫為例,一個塞爾維亞青年最終殺死了費迪南大公,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此,奧匈帝國的分裂也就可以理解。

到了19世紀,奧匈帝國仍然有較強的實力,根本不屑於普魯士,也可以輕鬆左右意大利政局。

但是,法國拿破崙的崛起,對於奧利地人的打擊非常致命。

隨後,奧利地失去了地區霸權,意大利逐步開始統一,普魯士通過普奧戰爭擊敗奧匈帝國,逐步統一德國。

到了一戰結束,奧匈帝國戰敗,茜茜公主的老公弗朗茨·約瑟夫宣佈投降。

其實早在一戰爆發前,奧匈帝國內部已經有著極為嚴重的分裂和內鬥。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就有過多次,比如1848年匈牙利的武裝起義,要求獨立。

弗朗茨自己都曾經被暗殺過多次。很多涉及國家的重大問題,都要12個不同民族代表一同決定,這還好的了嗎?

即便如此,因為領導的民族是奧地利的日耳曼人,所以奧匈帝國仍然比較強大。

日耳曼人有著死板、嚴格、遵守紀律、恪守時間的特點,還善於學習。

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匈帝國保有世界規模第四大的機械製造業體系,次於美國、德國和英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帝國的矛盾。

如果不是如此,奧匈帝國也不可能支持這麼久。

投降以後,奧匈帝國很快解體,哈布斯堡家族被趕出奧地利。

最早是捷克斯洛伐克宣佈獨立,後來又分裂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隨後,匈牙利宣佈獨立,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除此以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烏克蘭分別獲得了部分奧匈帝國的領土

有意思的是,奧地利自己甚至也消失了一段時間。


1938年3月11日,德軍進入奧地利,衰弱的奧地利人民支持同德國合併。

於是,奧地利成為德國的一部分,直到7年後1945年才又獨立。

需要說明的是,嚴格來說,希特勒不是德國人,而是出生在奧地利的奧地利人。

他是加入德軍以後,才獲得了德國人的身份。


薩沙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時間裡,中國屢次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不僅割讓了大片國土,還喪失了難以計數的利權,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國人不堪回首。其實跟中國相比,就喪失領土的比例而言,昔日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命運更為悲情。那麼,奧匈帝國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它為何在10年時間裡,喪失近90%的領土?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終結後,由哈布斯堡家族在其基礎上組建的奧地利帝國。1867年,為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被迫對帝國內部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佈將帝國改名為奧匈帝國,由此建立起二元制君主政體。在這種政體下,匈牙利在法理上成為獨立國家,但仍需接受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統治。



奧匈帝國繼承了奧地利帝國的大部分疆土,此後繼續對外擴張,並在1908年侵吞巴爾幹半島上的波黑地區後(原屬奧斯曼帝國),版圖達到極盛期。此時,奧匈帝國的疆域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國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於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匈帝國不僅疆域遼闊,而且人口眾多(約5135萬)、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經濟發達(世界第6),國力極為雄厚。不僅如此,奧匈帝國軍火工業發達(世界第4)、兵力龐大(歐洲第4),而以上這些優勢,使得奧匈帝國能與英、法、德、俄等國平起平坐,並稱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



然而奧匈帝國表面上看似強大,但內部卻存在著諸多隱患,尤其是民族數量雜多、宗教信仰各異的現實,不利於帝國凝聚共識,一旦遭遇強大的外部衝擊,極可能會走向崩潰。正因如此,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曾在私下講到:“我的帝國是一個紙房子,只要有人使勁踹上一腳,就會轟然坍塌”。


果不其然,奧匈帝國在1908年達到國力和版圖的巔峰,但僅僅過了10年時間便走向崩亡,而導致其走向崩潰的“導火索”,無疑是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在盟國德、意(同盟國集團)的支持下,跟塞爾維亞宣戰,而後者的盟國英、法、俄等(協約國集團)隨即也對同盟國集團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一戰爆發後,奧匈帝國的戰場主要在東線和南線,同沙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交戰。起初,奧軍在德軍的幫助下,尚能取得一些戰績,但等到德軍陷入兩線作戰、意大利“反水”後,實力孱弱、內部民族矛盾嚴重的奧匈帝國開始連吃敗仗。在這種情況下,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計劃將帝國改組成聯邦制政體,給其他非主體民族以高度自治權,甚至還謀劃跟協約國停戰,以此避免帝國崩亡。


然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尚未正式實施這些計劃,便於1916年11月駕崩,由侄孫卡爾一世繼位。卡爾一世登基後,為完成伯祖父未竟的事業,便派出密使跟協約國集團接觸,希望能以“體面”的方式退出戰爭。此時英法兩國已被戰爭折騰的山窮水盡,所以對奧匈帝國的建議持歡迎態度,唯有意大利提出刁難意見,希望能得到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否則將拒絕後者的求和聲明。



由於意大利索取的領土面積過大,幾乎涵蓋奧匈帝國所有的沿海區域,卡爾一世自知不可能得到國民和議會的同意,所以思慮再三,最終只能拒絕。就在此時,奧匈帝國與協約國密談的內容被洩露,卡爾一世遭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責難,迫使他不得不終止談判。就這樣,奧匈帝國跟協約國停戰的計劃,最後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卡爾一世提出的民族自治、組建聯邦制國家的方案,也遭到各非主體民族領袖們的抵制。畢竟,作為被壓迫數百年的各民族,一旦看到獨立建國的可能性,哪裡還願意再接受舊王朝的統治?所以還沒等到一戰結束,各民族區域便紛紛宣佈獨立,並相繼退出戰爭。1918年11月11日,卡爾一世被革命推翻,盛極一時的奧匈帝國正式覆滅。



在奧匈帝國的故地上,除部分地區已劃歸鄰國羅馬尼亞、意大利外,如今已建立起8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而其核心區域-奧地利只保留了約8.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僅有全盛期的12%,如此看來,奧地利的損失要遠比同時期的中國沉重。


史料來源:《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奧地利與奧匈帝國》


文史磚家


奧匈帝國的統治者是歐洲一個非常古老的家族統治的,他們的名字叫做哈布斯堡家族,這個家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在二戰之前一直控制了奧地利.

六百年的統治比中國很多朝代的時間存活的都長,但由於經營不當,最終被四個國家瓜分,分別是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烏克蘭。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宣佈獨立,所以也可以說是五國瓜分,奧匈帝國解體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民族文化不同

奧匈帝國佔地面積是非常大的,控制的地區多達七個,並且這些人的文化各有不同,所以這個致命的因素也導致了帝國不能久存。

並且一戰失敗後,很多國家紛紛宣佈獨立,想要趕緊脫離出哈布斯堡控制的奧匈帝國中,其原因顯而易見,就是因為民族分化嚴重。

統治者不善於經營,許多各民族之間的“暗疾”處理不好,卻以為被自己輕鬆解決,但其實這都是表面現象,有世仇的民族被聚到一塊,開個會甚至都有可能掏出槍來隨時準備開槍,但統治者並不將這些看在眼裡,這是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戰失敗

統治者是靠武力征服殖民的,當時七個地區有三個是殖民統治,這些人肯定不想有人管著自己,中國自然也是其殖民地之一,但中國並沒有奧匈帝國的國土。

能夠能為諸多列強之一,肯定是有原因的,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人非常聰明,看到德國、法國在開展工業革命的時候,自己也立馬開始著手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德國與、法國的發展。

如果法國佔領了奧匈帝國的話,不用二戰爆發、在一戰期間就足以統治全世界,但事不願與人為,奧匈帝國統治民族是日耳曼人,這個民族的人恪守著死板、嚴格、以及遵守時間等優秀的品質,所以才能擠身列強之中。

民族內部矛盾爆發

戰敗後自身內部的矛盾迅速爆發,很多時候國家滅亡並非外憂而是內患,這些被殖民的人,當然不希望被一直殖民下去,所以才會選擇獨立。

正巧碰上帝國戰敗,外軍侵略,中國在一戰中可以算的上是戰勝國,而德國卻將中國殖民地轉交給其他國家,對此中國政府只能反駁但並沒有實際的作用。

最終還是按照戰敗國的待遇,所以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得從落魄的境遇裡走出來,慢慢變得強大,反觀現在的中國已然是世界強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小看中國。

統一世界雄心

相信統一世界是每一個國家的夢想,奧匈帝國自然也沒有從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能看出來,而自認為當時是世界第一強國,認為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能統治世界,這簡直就是妄想。

奧匈帝國的失敗瓦解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而奧地利人的後代希特勒更是一個例子,希特勒是到了德國之後通過種種途徑才成為了德國人,由此可以看出奧地利人一直就是戰爭狂,只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卻沒有實力。

最終解體為多個國家

1918年夏,奧匈帝國對外戰爭越來越慘烈,帝國高層無法將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帝國凝聚在一起。

而各民族成員也對奧匈帝國逐漸喪失信心,在各種劣勢的條件下,許多有著民族自由思想的支持者站了出來。於是,一系列地區宣佈獨立。

  •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

  • 1918年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佈獨立,匈牙利其次。

  • 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

  •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歷史上滅亡的國家有很多,所以這並不是奧匈帝國的錯,是每一個國家的夢想,只不過奧匈帝國做出表率後很多國家都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奧匈帝國被瓦解是必然,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內部矛盾風化,對此大家是怎麼的呢?歡迎留言互動。


大國布衣


奧匈帝國分裂以後,繼承國一共有八個,很多都在今天的世界舞臺上仍然存在著。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這個國家就是現在意義上的奧地利,已經成為了一個發達的民族共和國。匈牙利民主共和國:從匈牙利王國轉變過來的國家,經歷了後來的蘇聯傀儡時期,一直到今天的匈牙利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是奧匈帝國的工業中心,因此在離開奧匈帝國以後,捷克斯洛伐克曾經是世界軍工第七大強國,實力相當了得。當然它也經歷了蘇聯支配的傀儡時期,且隨後由於兩個民族的矛盾又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波蘭第二共和國:這就叫吃了我的吐出來。波蘭復國有很大程度上就就是指望著奧匈解體。羅馬尼亞王國:又是一個重要的東歐國家。在奧匈帝國內部時是抵抗俄國的前線陣地,在解體以後選擇了跟納粹德國跑,最後又被蘇聯帶走了。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本來不存在的概念。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塞爾維亞王國:這兩個國家構成了後來南斯拉夫的主體。但是因為內部民族太過複雜,最終也是不得不越分越小,根本捏不到一起去。


冰冰90217


其餘的部分領土,波斯尼亞、黑山等與塞爾維亞合等併成為南斯拉夫(現在又分裂了),加西莉亞被分給新獨立的波蘭,還有些領土被羅馬尼亞、意大利等國吞併。


巴山夜雨涮鍋


奧匈帝國是19世紀後期建立的一個橫跨南歐、東歐和中歐的大帝國,一度可以與法國、德國、沙皇俄國並列,其國土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地,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這個大帝國只存在了五十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奧匈帝國也參加了,還從中國獲得了一筆數量可觀的賠款。

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實際上指的就是奧匈帝國的皇儲裴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殺的事情。一戰爆發後,奧匈帝國和德國以及意大利(後來退出)組成同盟國,一戰結束後,協約國獲勝,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自然成為了戰敗國。根據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奧匈帝國被瓦解為多個國家。當然,奧匈帝國國內的民族矛盾也是導致奧匈帝國瓦解的主因。

奧匈帝國解體後的國家包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現在已經變成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的國家)、南斯拉夫(現在的南斯拉夫已經不復存在,蘇東劇變後,南斯拉夫分裂為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黑等六個國家),還有波蘭也在奧匈帝國的國土範圍內。奧匈帝國瓦解後,還有一部分土地被羅馬尼亞和意大利所獲得。

奧匈帝國的瓦解是一戰後世界範圍內民族解放潮流的必然產物,除了奧匈帝國之外,當時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都在爭取民族獨立,所以奧匈帝國的瓦解是必然的。


青年史學家


奧匈帝國,又名雙元帝國,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最後一個國家。1867年2月,匈牙利獲得自治,同年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宣告解體。



(一戰時,奧匈帝國疆域圖)

1918年夏,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而此時龐大的奧匈帝國也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員也對奧匈帝國逐漸喪失信心。主要表現在此時的奧匈帝國經濟發展已徹底停止,新的經濟發展希望也消失了。在這些條件下,一系列地區相繼宣佈脫離奧匈帝國獨立。

1918年11月,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戰爭停火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隨著一戰戰爭的結束,奧匈帝國也逐步開始瓦解終止。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軍人)

1918年10月,捷克首先宣佈獨立;之後匈牙利也宣佈獨立;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這其中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成立了後來的南斯拉夫。

從奧匈帝國分解出的國家有: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此外,意大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也從奧匈帝國分裂中獲得部分領土。

造成奧匈帝國分裂的直接原因是威爾遜的第14條裡面對多民族國家自治的支持;間接原因是經濟問題。奧匈帝國原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勝利的時候大家想法統一。一旦失敗了,馬上樹倒猢猻散。

奧匈帝國原是歐洲傳統強國,也是20世紀初世界八大國之一(美、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奧匈帝國)。隨著一戰的結束,龐大的奧匈帝國最終被肢解分裂成十個國家。戰後,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這大大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

奧匈帝國曾是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強大帝國。鼎盛時期,其國土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排名歐洲第三;人口數量也僅次於俄羅斯和德意志,排名歐洲第三;此外奧匈帝國機械儀器製造業繁榮,鋼鐵軍火工業雄厚;資源總儲備廣泛;特別是農產品和原油產量豐富,在歐洲排名穩居第一!

奧匈帝國的最終徹底分裂,既有外部的大時代背景,也有其自身原因。


小司馬說


小時候一直以為八國聯軍裡的“奧”指的是澳大利亞,還以為字寫錯了,後來才知道歐洲當時有個很強悍的奧匈帝國。不過作為當年歐洲列強之一在歐洲呼風喚雨興盛一時的奧匈帝國,早在一戰中分崩離析。

奧匈帝國地域遼闊,總面積超過67萬平方公里,滅亡後分解出了10個新國家,還有4個國家獲得了部分奧匈帝國領地。


奧匈帝國,顧名思義是由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而成的二元制帝國。奧地利帝國時代,由於在普奧戰爭中失敗,又喪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土,元氣大傷的哈布斯堡王室向其統治下匈牙利人做出妥協。採取折中方案建立起了由日耳曼人與匈牙利人聯合統治的二元制帝國——奧匈帝國。

當時的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的國王,第一任奧匈帝國皇帝與皇后,就是著名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與伊麗莎白皇后,也就是茜茜公主。


儘管奧匈帝國的誕生一時緩解了奧地利帝國的危機,但自始至終都沒能解決哈布斯堡王室統治下存在了數百年的隱患——奧匈帝國內部民族、宗教、文化構成非常複雜,即便作為主體的日耳曼人與匈牙利人,其人口比例也不過23%和21%。除此以外,還有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等大小几十個族群。

整個奧匈帝國,各族群信奉著不同的宗教派別,語言文字也不相同,彼此之間矛盾眾多。奧匈帝國內部各種機構紛繁複雜彼此中立,尤其是看到匈牙利人獲得地位以後,其他的族群也紛紛要求獲得更多的發言權,使得奧匈帝國內部裂痕不斷加深。


當年德意志統一之前,普魯士奉行“小德意志”,而奧地利奉行“大德意志”,主要區別就是對於當時奧地利治下巴爾幹各族的處理態度。普魯士的意思是排除在外,奧地利的意思是大家一起玩。普魯士認為,紛繁複雜的巴爾幹諸族是巨大的累贅負擔,也是隱患。由於分歧很大,普魯士與奧地利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一戰中奧匈帝國國力受損,再也無力維持各族群的聯合,其內部成員也喪失了對於奧匈帝國的信心,戰爭還沒結束就紛紛鬧分家。

1918年捷克率先自立門戶,匈牙利緊隨其後,南部的斯拉夫各族成立了後來的南斯拉夫。如今的奧地利、馬其頓、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波黑、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都是在奧匈帝國舊土上誕生,羅馬尼亞、烏克蘭、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得到了部分奧匈帝國的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